孔丘:我是如何從老師變成至聖(乾貨!)

要了解,孔丘是如何從老師變成至聖的,首先我們要理解宋代集郵牆上一句非常牛皮的話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短短十字,散發著不可抗拒的霸氣,如果沒有仲尼出世,那中國依舊籠罩在黑暗中,即使茫茫亙古不過是沒有盡頭的黑夜

孔丘:我是如何從老師變成至聖(乾貨!)

仲尼是誰?仲尼當然是孔子,孔子名丘,中國古代以伯仲叔季進行排輩

孔子在家中排行第二,字仲尼,至於為什麼不叫仲丘,這個問題恐怕只有孔子的父母能夠解答

我們今天要解釋的是為什麼孔子對中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孔子提出的儒家學說為何被歷代統治者奉為思想根基

因為儒家學說為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提供正當性,是社會秩序的基石

今天,我們仍然無法否認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評判一件事的好與壞有各自不同的標準

中國文化背景下,評判標準便是儒家的學說中的道德,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與否,主要看它符不符合道德

如果這樣說太過空泛的話,我們找一個例子來進行類別,西方是和東方截然相反的兩種文明

西方對一件事物的評判標準是合不合法,法律是外在的規範,道德是自我的約束,但是法律也有自覺遵守的一面

而孔子也將道德表面化,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難道不是外在的規範嗎?

所以就其本身而言,並沒有多大差別,道德和法律真正的差別體現在判斷標準上,兩者都是判斷事物的對錯與否

法律背後的判斷標準是正義,正義這種東西僅憑人的主觀是無法肯定的,它具有客觀性

孔丘:我是如何從老師變成至聖(乾貨!)

道德背後判斷標準是善,什麼是善?許多“好”組成善,兩者是包含集合的關係,許多“好”組成一個概念善

善也是道德的評判標準,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內心來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將認為是好的東西擴大到所有人,這就是善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什麼,自己不想要做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就是道德的含義

孔子將道德的真正含義概念化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孔子之後,道德徹底作為一種概念植根在每一個人的骨子裡,無法否認,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受道德的影響

孔子提出將道德作為國家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正當性,我們可以看在孔子以前,一個政權統治基礎並不是那麼明確

在孔子以前的商代,以巫古文化作為統治基礎

通過甲骨文我們可以得知,商代的任何決策都是要通過占卜等方式來進行決定

處於奴隸社會的商朝更像是一個宗教政權,商朝推翻夏朝的經歷更是奇特

“天生玄鳥,降生於商”因為玄鳥的降生於商,所以商朝才推翻夏朝的統治

商朝是通過宗教鬼神的思想來或許政權的合法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名正言順

但這種巫古文化統治的王朝的政權極不穩定,果不其然,當紂王昏庸無道,西岐的姬昌姬發父子起來伐紂時,天下一同響應,這時的人們認為周朝才是天命所歸

孔丘:我是如何從老師變成至聖(乾貨!)

而周朝也吸取了商朝滅亡的教訓,僅憑鬼神來威懾眾人,遠不足以鞏固政權,還需要一種思想的力量,於此之下,周禮應運而生

禮是周代的政治制度,也是一套規定等級的制度,所有人有各自的身份

不同的身份對應著不同的禮儀,大到覲見、封國,小到穿衣、吃飯不同的身份有著不同的禮儀

甚至對於使用何種器具吃飯周禮也有詳細的規定,周禮通過事無鉅細的禮儀制定,規定不同身份的人的禮儀

周禮實際上是想要通過制度來控制人,這種方式的弊端力量一旦發生變化極容易產生動亂

到了東周末期,諸侯的權利力量明顯大於天子,周禮自然也就名存實亡,產生不了不大的效果

孔子主張也是恢復周禮,可如果僅僅恢復周禮,孔子遠沒有現在的地位

孔子最大的成就是將道德概念化,將道德的評判標準植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在通過周禮的制度進行輔助,達到統治眾生的目的

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受價值觀的影響,當你的評判事物的標準是儒家的道德時,自然而然便要順從

孔丘:我是如何從老師變成至聖(乾貨!)

每代統治者正是看待道德的巨大統治威力,所以尊崇儒家,因為孔子的儒家學說是將道德概念化並植根在人的思想中

此後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儒家道德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漢武帝會採取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因為利於統治,或許就連孔子自己也沒想到自己在後世的地位會如此尊崇

可惜,孔子一生主張克己復禮,但是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兼併爭霸才是主流,而儒家道德這一套適用於和平時代

自漢代之後,儒家的道德思想一直作為統治的思想根基,為政權的存在提供正當性,提出這些的孔子,地位也越來越尊崇,歷代帝王皆尊崇孔子,因為這關係到統治

慢慢的歷經時間的洗禮,孔子逐漸有春秋時期的老師變成天縱之聖,變成了普天下所有人的老師

歷代封建統治者知道,商朝時期的鬼神統治,無法維護政權的長久性

而西周時期的周禮通過規章制度也不能維護政權的穩定

只有孔子提出的道德化概念,深刻影響著每個人的行為方式

思想上的控制,才能長治久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