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深耕一带一路市场

5月份以来,由中国铁建所属中铁二十三局承建的格鲁吉亚现代化铁路T9隧道左线胜利贯通;由中国化学工程七公司承建的俄罗斯鄂木斯克炼油厂原油深度转化项目顺利开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尼日利亚联邦交通部签订了拉各斯至卡诺铁路第4号补充实施协议,为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的第4标段……中企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增添“新兵”。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已成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增长的“主场”。持续增加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东道国经济发展,赢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也带动了中国货物出口的增长以及国内相关产品、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实现了双赢。

成果惠及双方

商务部此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新签合同总额的51.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2017年,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新签合同额1443.2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4.4%,完成营业额855.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0.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牢牢占据了中企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的半壁江山。

2017年5月,蒙内铁路开通。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曾在视察铁路建设时说,蒙内铁路对肯尼亚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5%,带领肯尼亚实现经济转型。百姓获得的实惠更是触手可及。以前从蒙巴萨到内罗毕,乘飞机需要花费1万肯先令,乘坐小巴需要1400肯先令,而乘坐新火车只需要700肯先令。

转型正在加速

当前,中企在部分对外承包工程中已不仅限于扮演“包工头”的角色,而是积极向项目投资方转型,以“建造—营运—移交”(BOT)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项目运营。

以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发电厂的项目为例,该项目采取“BO—OT”模式,即建成后,待中国成达以业主方的身份运营期满,再移交给对方。中国成达安全技术质量管理部主任樊德贵表示,此模式优势在于运行期间营收稳定,能抵御海外市场风险,很适合水电等投资大、资金利润回收周期长的基建项目。

刘英奎直言:“工程承包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高部分在服务环节。前期有工程可研和设计,后期有工程运营、管理和维护,国际市场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应加速从一般服务向高质量服务转型。”

刘英奎建议,中企应从三方面着力:一是瞄准国际前沿,跟踪最新动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二是提升研发水平,研究海外市场需求,满足委托方多样化、个性化要求;三是制定工程承包标准,用一流的标准来规范、提升工程服务质量。(栾国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