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孩子爷爷不认字无法批改作业,老师逼孩子在外上班的父母辞职回家,你怎么看?

嗟乎非差乎

这老师,是被夹了?有头发谁想做癞痢?能好好陪在孩子身边教育,哪个不想?

多少家长回顾往事:原来自己错过了孩子那么多美好的场景啊!这是多少家长的遗憾?

不要以为让孩子留守,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便家里有老人,从呱呱落地到懂得叫爹妈,天天腻在一起,突然之间因为生活,必须要分别的时候,那种割裂感啊!北漂一族基本都知道!

教育孩子,确实很心酸,有时会气得肝疼!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以此为借口,让孩子留守!

个人一向的观点是,夫妻一方若能撑起家庭开支,那另一方就在家教育孩子。若是不可行,那就以生活为重!

别说什么熬到孩子长大成人就好了,就有本事了!以后的事谁都说不准,最重点的是,孩子要活下来才有以后可言!这是生存的问题!饭都吃不了,还想有本事?别逗!

题主的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情况不允许的之下,利用网络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撇开这些东西,这老师,真的让人气愤!人家的家庭情况就是不允许了,为人师表,不是逼人去翔!感觉师德是有问题的,这是我见过最糟糕的老师!

话说到这里,现在的老师和家长矛盾不断,有人说,要让家长考证才能生孩子,我却想说,老师的一个应聘标准,是不是应该要先考过情商?


熊孩子专治

非常理解和同情,每一位当爹娘的,如果在生活中突然遇到这样棘手两难的情形,心里面一定是非常焦虑,又不知所措的。

人们看到事件发生,往往是生活的一个横截面。

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之后,生活都是持续流动的,因此我们会说,每件事,总有它的前因后果。

具体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个题目的叙述里,有个词的出现让人心里一惊,它总共出现了两次,是的,就是“逼”这个动词。

让我们把时间往前回溯,孩子三年级。就是说上学已两年多,老师没有在一年级,也没有在二年级,出现“逼”父母辞职回家的行为。

是不是可以认为,在事情发展的初期,老师并没有立刻采取“逼”的形式跟父母沟通”。

而现在的“逼”,并不是老师第一天接触孩子家人,就出现的?

需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血有肉,这代表每个人都一定会有真实“情绪”,老师同样不会例外。

当一个人出现“逼迫”这样的行为,通常意味着他的情绪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不采取激烈一点的方式,就无法更好表达的地步。

这就是在最开始我们说的,每件事的出现,一定有它的前因后果。

目前所知的信息十分有限,无法完整推测整个经过。

但我们可以设想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每次作业积极上交,但有些内容不会,孩子向老师同学主动寻求适当帮助;

2、孩子作业完成情况不佳,老师跟监护人爷爷沟通,爷爷表示会寻求邻居或其他亲戚帮助;

3、孩子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爷爷也无法帮助,老师跟父母取得联系,父母主动表示会寻求朋友或其他邻里来帮助孩子,配合学校共同帮助孩子完成学业。

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学校老师的位置上,设身处地想一下,以上哪种情况会导致老师在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别的方法可选,只能“逼”父母从外地回来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当一件事最终演变成难以调和的“矛盾”,通常代表着之前,有一些可以妥当处理的机会,是白白错失的。

即使事情已经演变到如今的场面,也并非无解。

在生命的每个转角处,人们其实都可以有所选择。

对这件事,我有以下几条建议:

1、如果父母有能力带孩子在身边读书,建议孩子能跟在父母身边。孩子的成长转瞬即逝,能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总共也不会再有很多年,珍惜可以陪伴的日子;

2、如果父母无法带孩子身边随行,又不想孩子落得退学的后果。建议父母主动跟学校和老师沟通,主动表达之前疏于联络,抛弃前嫌,坦承孩子的学业确有困难,诚恳向老师寻求帮助;

3、向周边的亲朋好友寻求援助,适当在学业上帮扶孩子;

4、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经常保持沟通,对孩子的学业、生活、内心变化表达真正的关注。

至于最后您问到的,父母小的时候,并没出现过老师这样要求孩子父母的情况——

这跟我国连续几十年经济飞速增长,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息息相关。

您朋友童年的时候,没有这么普遍、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现象,孩子们在父母身边生活,老师有问题直接跟父母沟通。沟通成本低,沟通效率高。

如今坚守在岗位上,面对“留守儿童”的教师,面对的同样是沧海桑田的变化。

孩子们普遍缺少父母的有效陪伴,缺乏更有力的监管。老师们资源的匮乏,与面对挑战的艰难,也都是以往从未有过的。

时代飞速发展,在这个变动的世界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安”的感受。

您的朋友如此,老师如此,孩子更加如此。

而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把孩子的成长需要,放在重要位置的话。

那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暂时抛下成见,主动和解,为孩子争取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和谐的环境,是我们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所能奉献的最大诚意吧。


兰海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我要告诉大家,在义务教育阶段,任何老师是没有权力让孩子退学的。

如果因为家长没有回来陪伴孩子,老师就让孩子退学,那老师的做法就违反义务教育法了。

然后,我要告诉这位朋友,当老师逼家长回家“教育”孩子,估计这位老师是真的着急了。

老师对孩子应该是没有意见的。但是,老师对家长的做法肯定是有很大意见的。

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陪伴孩子的爷爷又不认字,换做谁是这个孩子的老师,都会急眼。

作为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他们是清楚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知道儿童学习规律的。

小学一到三年级,是孩子求学生涯中最关键的三年。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以学习为主要发展活动。

这三年,是孩子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阶段,也是为以后的高年级学习、中学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

如果这三年,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教育,没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孩子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我相信,老师肯定是考虑到现在是孩子的关键时期,才会气急了说出逼家长回来教育孩子的话。

家长不要总是拿自己小时候父母也没陪伴自己学习来做比较。

时代不同了,教育的内容也多了,有能力教育孩子的家长也多了。

你在外工作挣钱,把孩子扔给字都不会写的爷爷教育;

而你孩子的同学们,正在被陪在身边的父母教育,这些孩子不仅有重视教育的父母,还在上着辅导班、特长班。

这些孩子和你的孩子一对比,你还看不出差距吗?你的孩子能不落后吗?老师能不着急吗?

辞职不辞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作为家长不能错过孩子的教育黄金期。

孩子的教育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组成的。这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

当你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当你把教育责任扔给孩子爷爷、学校,当你以要挣钱为借口忽视孩子的时候,那就请接受孩子将来会成绩不好的现实。

因为,被父母忽略、又错过教育黄金期的孩子,很多都会面临成绩不好、不好管教的结局。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边的教育老师、心理咨询师。

请关注我。

更多教育、心理、情感的热点知识推送给优秀的您。

有什么问题可以发私信给我,愿意为您答疑解惑。


柳柳很忙

我觉得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孩子的父母在外上班,说到底也是因为工作忙,才让孩子跟爷爷住一起,工作的目的说白了也是为了家庭的生活,为了送孩子读书。老师逼孩子的父母回家,这是一件非常讽刺和搞笑的事情。居然是因为爷爷不识字不能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是谁的职责?是爷爷的职责吗?是父母的责任吗?批改作业本身就是一位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是责任,也是义务。当然,如果是为了让家长检查孩子作业,让家长能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来,做到家校配合,那让家长批改无所谓,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为了偷懒而找的借口,那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可耻的。


身为老师,不体谅学生的父母,没有考虑到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对待学生的爷爷也没有一点面对长辈的尊重,这样的老师,也不配作为老师的!师德有问题!

社会上有很多好老师、值得尊重的老师,楼主所描述的老师,是老师群中不好的那一部分。老师,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希望从事这个职业的,都能够做到尽职尽责,同时,也要注意留意班上不同孩子的家庭情况,寻找合适的家校配合方法。

以上仅是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到你。


茯苓呀

90后,80后,70后现在都成为家长了,以前上学老师都管的严!学生家长也不怎么管孩子学习,老师也不会去要求家长去辅导孩子学习!

现在有一个很怪的现象,周围同事都说他们的孩子都是老师布置很多东西,晚上让家长监督着完成,有的家长的确辅导不了,很为难,只能跟着孩子一起从小学开始学习了!


就像上面说到的,很多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都面临这个问题,爷爷奶奶年纪大,年轻的时候没上过学,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心无力完成。现在这样的老师就应该反思一下。

现在老师的待遇比二三十年前强多了,工资福利待遇一般以上水平,假期就更不用说!周六周日歇着,法定假日,寒假,暑假跟学生一起休息,一年也就上半年班!多轻松了!每年事业编考试老师岗位都挤破头去考,可见一斑,都知道是好工作!!!


老师是教育学生的,而不是一味的让家长去监督学习!把自己的责任都推到家长身上!为人师表!!!

如果这样去学校上学读书有什么用!让家长自己自己教学好了!

希望为人师表的某些个别老师提高一下教学水平和师德!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惠动脑

没听说过这样的事,真的?假的?

老师“逼”孩子家长回来教育孩子,也是对孩子“爱之深恨之切”,怕孩子无可救药了。三年级的孩子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个老师有权力让孩子退学,老师可能也只是对家长说了一点狠话,诸如:你们再不管孩子就让他退学吧。因为,学校对老师有考核要求,孩子不好好学,家长若不配合,老师自然压力会非常大。

爷爷奶奶不认识字没办法批改作业,这样的问题很好解决啊。现在小学旁边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托管班,一个月花上几百块钱,孩子不但有人接,有人辅导作业,有人大帮着批改,如果家长有要求,托管班老师也会帮你代签字,根本不会严重到让家长辞职 回家的程度。至于你觉得托管班可不可以放心托管的问题,说实话,现在的托管班跟以前的小饭桌还真的不一样,小饭桌以前就是负责为那些没时间接送的家长带孩子顺便管饭的,现在托管是以辅导孩子作业为主的。

因为托管班竞争厉害,大家压力都很大,能做好才有前途,不妨跟班上同学家长打听一下托管班的口碑,然后确定选择哪一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苏小妮

明明每月几百块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用辞职解决?

这个矛盾点在于,老师需要孩子父母在课后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包括批改);如果孩子没法完成当天的作业,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计划;一个班级四十多名学生,老师并没有义务在课后为孩子免费辅导并批改作业

义务教育是国家财政给老师支付工资的,购买的只是老师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如果有的老师责任心强,是有可能额外拨出时间给孩子辅导的,但是这意味着老师自己看书、学习、享受生活的时间就减少了;我们可以歌颂老师的无私付出,但没有理由用道德逼老师无私付出。

从这个提问来看,家长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一定出现了矛盾并且激化,否则老师不可能提出让孩子「退学」,毕竟如果孩子没有触犯校规,老师是没有资格要求孩子退学的。那么最可能出现的矛盾,从提问中的这句「到底谁是孩子的老师」来推断,大概率

是家长说自己在外工作,没空照顾孩子,孩子的爷爷不识字没法辅导孩子,所以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后多花点时间辅导孩子一下,但是老师拒绝了

这个事情让人最想不通的地方,是家长完全可以给孩子报一个学后班,学后班会有老师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并且批改,而爷爷只要盯着孩子放学后去学后班做作业,不要乱跑就可以了。

学后班很贵么?我的老家人均工资3000-4000块,小学生上学后班(含午饭+放学后辅导),每个月只要400块,相信在三线城市,一个月500-800应该足够了;这点支出,家长出钱就好了,还没被逼到辞职的地步吧?

明明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用道德和舆论来解决?80后上学的时候跟现在不一样了;90年代鼓励老师无私奉献爱校如家的前提,是国家会承担老师从生到死的开销;而现在呢?老师的课余时间如果全部奉献给学生,而不是拿来提升自己或者享受人生的话,老师又能得到什么呢?为什么家长可以在外打工挣钱不管孩子,而老师还要因为道德要求无私奉献课余时间照顾别人家小孩?

为什么呢?


任易

明明不是老师、家长的锅,是目前这个教育现状的锅

深圳晚报刊登《“孩子的作业该由谁改”引各界热议》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在1月15日开幕的深圳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该现象同样引起了不少市政协委员的关注。   

对于孩子的作业该由谁改,委员们观点不一。有委员认为,应厘清家校责任,老师理应肩负批改作业的责任,不能将此责任推卸给家长。家长可自愿参与辅导,但不能硬性规定。但也有委员认为,家长批改作业也有其合理性,可促使家校结合。

观点1   应明令禁止让学生家长代为批改作业

观点2   家长批改作业可促使家校结合

观点3   教学范围内作业必须由教师批改

大概不久的以后,真有可能全面禁止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了

大概不久的以后,可以全面实现0作业的素质教育要求

大概不久得以后,寒门更难出贵子了

其实不是老师不想批改作业,是老师不能批改作业

老师批改的作业是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内的作业,

一般是拓展延伸类的作业类的作业让家长批改

如果老师把后面一类的批改了,作业的性质就变了

相关规定:

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

没有新闻报道家长举报老师留过多作业的新闻?

没有新闻报道教育管理部门检查作业量的新闻?

请看清楚点:小学3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

按照语、数、外三科平均分下:每天单科老师留的作业量应该是控制在20分钟

按照这个作业量请问哪个老师用一小时不能批改完,全部学生只用20分钟写完的作业?

有的家长可以自己辅导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

但其他家长呢?

他们的孩子能在中考、高考中胜过第一类的家长的孩子?

老师多留作业到底是为了什么?

还有现在有句话叫“寒门难出贵子”

请问这是为什么?

条件好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学习资源

条件差的学生…不拼命努力学习,怎么能出头?

为什么以前上学的时候没有这种现象?

1、以前有多少人谈素质教育?

现在呢?都在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要求减负,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2、以前老师对孩子认真负责,没有什么后果

现在呢?多看看新闻吧

3、以前家长是怎么说的?对老师说“孩子随便教育、随便骂、随便打”只要不听话、只要犯错误就可以随便教育,而且老师教育完孩子,回家还的被家长再教育一遍,有个老词叫“棒子炖肉”,现在基本上没听说过了,

现在家长怎么说的?老师别说教育孩子了,连说话口气重了,都能被投诉,都能上新闻

还需要再举例子吗?

都说以前老师教育的负责,现在的老师都不负责

什么样的叫负责?

1、以前老师会把不听话的学生放学留下,让家长来学校谈谈(请问现在让吗?)

2、以前的老师会占用体育课,占用一切不重要的课,借口都是一个,这位课任老师病了,好好想以前体育老师是不是在后半学期以后,就经常被生病?(请问现在让吗?)

3、以前老师会让不听话的学生把不会背的课文抄写20、30遍(请问现在让吗?)

4、以前学校安排晚自习到9点(请问现在让吗?)

还需要再举例子吗?

想想以前自己到底是怎样上学的,老师到底是怎么教育自己的


阿阿阿杰

看法很简单,这位老师的做法简单粗暴,不像一位教育工作者,倒有些像旧式军队里颐指气使的老总。

如今教育强调家校沟通,但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是要靠老师。毕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身处校园,在学科学习上,显然是学校更能够对其产生影响。在这一方面家长或者说监护人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如果在辅导,协助方面有一定困难,作为老师理应更加关注该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尝试其他方式来解决,改善学生的状况。


这件事中,学生系留守儿童,需要引起注意。父母在外打工,靠爷爷辈等亲属抚养,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最显著特征。祖辈大多对于孙辈溺爱有加,约束有限,难以对其产生有效的管束。同时,这种家庭结构,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接受到充分,全面的家庭教育。相信留守儿童学生是很多教师相当头疼的类型。

但特别是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加大投入,用额外的精力对其进行教育,矫正。以此尽可能补充家庭教育欠缺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学生在学业、人生上不会走到错误的道路上。

问题中的教师显然是个完全反面的案例。无视实际情况,强加不切实际且粗暴的要求:要求家长辞职回家来解决学生的课后作业批改任务。听起来,既无理,也无礼。当然,可以想象出,要求家长辞职回家只是老师面对“特困生”时气头上的胡话,但这不是教育工作者该做的事。

事情起因是学生家长无法批改学生作业。而由家长批改作业,这一行为也很值得玩味。批改作业,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家庭作业完成后,交由老师批改,再合理不过。要求家长检查还有些道理,批改有些强人所难。毕竟,在完成学业后大多数家长都脱离了这些书本知识。要求批改,实质上是,

教师把自己工作上应尽的责任,转嫁一部分给学生家庭了。 如果家庭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反而会遭到教师的谴责,这不会是新常态吧?


破破的桥

看到问题不请自来,这个问题我一定要回答,什么推荐不推荐都不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对这个问题我有切身感受!

我的切身感受

说说我的情况吧,我有一侄女今年9岁,正在读三年级,由于其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她从小都和我及我父母住在一起,自从她开始读幼儿园开始,每天检查作业就是我们的规定动作,幼儿园三年因为学的是非常浅显的东西,她奶奶还能给她检查作业,自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检查作业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到我头上了!每天的作业基本是语文、数学、英语,偶尔有美术和科学,她是下午5点放学,到家5点30左右,然后开始做各科作业,到做完要接近8点30,中途包含有20分钟左右的吃饭时间,8点30我给他检查语数外三科作业,因为过程中还涉及到给她讲,很多知识她又不能马上理解,这样多次讲解到检查完基本10点11点了!关键在过程中我有无数次想打死她的冲动,俗话说“不检查作业儿慈母笑,一检查作业鸡飞狗跳”,你们知道每天我的压力有多大吗?


检查作业背后的现象

一、老师方面:现在老师不像我们读书时候的了,现在教师更像是打卡上下班,许多老师把检查作业这个本职工作转嫁给了家长,家长检查作业还得签字写评语,如果没有,第二天老师还得通报学生,叫家长到校谈话。虽然有学生多这个可观事实,但是这也不是转嫁检查作业这项工作的借口!

二、家长方面: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至少是知识方面的教育,那么检查作业本该就是学校、老师的工作,哪想到自己上班一天回来还得继续“上班”几小时,日复一日,身心疲惫,记得有一次我在班级群里问了一句“现在才三年级,每天规定这么多作业做得完吗?”结果老师迅速回了一句“觉得作业多,可以不做”!这是什么态度?当然怕影响到孩子,我也就没继续深究下去了,通过这件事让我感觉现在的教育方式出了很大的问题,不再和我们读书时一样了。


三、学生方面:学生每天的作业量过大,现在的学生学的科目本来就多,每科都规定作业,加起来就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了,加之修改作业时家长的批评,到学校老师的批评,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个人建议

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重视这件事,协调学校、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意见。首先,对学生的作业量要有一个衡量,坚决给学生减负,要让作业成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而不是成为压倒学生的压力。其次,老师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关心度,包括学生的作业、生活方面的都要关心和教导,把检查作业这个本职工作做完做好。最后,要强化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化解成见,不能让老师和家长成为对头,这样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