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自覺“咽部不適感”的病例聊到一個治療痰凝氣滯的經方

《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121)

從一個醫案談起

患者有3+年的淺表性胃炎病史。

患者舌淡略紫,舌苔薄白而少,脈稍弱,是一個氣陰兩虛夾瘀之象。

從一個自覺“咽部不適感”的病例聊到一個治療痰凝氣滯的經方

患者的主證是痰凝氣滯,當用開結化痰,順氣降逆之法。其病因則與胃氣陰兩虛有關。胃氣羸弱,肺胃宣降失常,水津補布,聚合為痰,痰凝氣結,上逆於咽。事實上,患者不僅僅會在咽喉部有不適感,在心胸處也可能會有梗阻感,燒灼感。痰凝氣滯日久,則會傷陰,化瘀。

所以一診用了這個方案:

姜半夏9克 姜厚朴6克 紫蘇葉12克 生薑6克

麥冬12克 蒲公英15克 山藥10克 木香6克

中藥配方顆粒 ,7劑 ,每日兩次 ,每次一袋 , 200毫升開水衝 , 飯前溫服。

患者服藥後前三天咽喉感覺很舒服,第四天又有咽乾之感,同時唾液有血色。

遂二診如下,加了收斂止血補虛的仙鶴草,益氣養血的大棗,養陰清肺的北沙參,以及涼血清心的丹參,其中仙鶴草和大棗是一個藥對,有補虛強壯之效,方藥如下:

姜半夏9克 姜厚朴6克 紫蘇葉15克 茯苓12克

生薑6克 北沙參12克 麥冬12克 蒲公英15克

山藥10克 木香6克 仙鶴草12克 丹參12克

大棗12克

中藥配方顆粒 ,7劑 ,每日兩次 ,每次一袋 , 200毫升開水衝 , 飯前溫服。

患者服藥7日後,訴症狀較強明顯好轉,唾液亦已無血色,只是仍有口乾,遂在前方的基礎上再加南沙參12克。北沙參和南沙參都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之效,不過,北沙參滋陰之力強一些,南沙參益氣化痰的力量強一些。

我醫案中用到的經方

其實不管我怎麼變化,都是在一個經方的基礎上加減,這個經方的名字叫半夏厚朴湯。

這個方子原記載於《金匱要略》中的“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原書敘述如下: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半夏厚朴湯方: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幹蘇葉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用,日三,夜一服。

如果按照漢制一兩為15.625克換算,原方的劑量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半夏,按照漢制換算一升就是90克,可見我前面的用藥量似乎有點過分小了,但是,由於患者病程較長,身體較虛,所以謹慎一些是應該的。

這個方子應用範圍廣泛,不僅僅只用於女性,男性也可用之。原文敘述的“咽中如有炙臠”,不是纖維食管鏡下的結果,而是患者的主觀感受。《千金要方》描述得較為確切:胸滿,心下堅,咽中怗怗,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從一個自覺“咽部不適感”的病例聊到一個治療痰凝氣滯的經方

咽部異物感

這個“如有”就把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都囊括了。

在這個方子中,半夏,茯苓,化痰除飲去溼;紫蘇葉行氣解鬱,厚朴下氣除滿,兩者一上,一下,共散氣結;生薑健脾,鼓舞胃氣;這個藥又有祛飲化痰散結的作用,又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從一個自覺“咽部不適感”的病例聊到一個治療痰凝氣滯的經方

紫蘇葉

在加減時,有陰傷津少者,可與麥門湯,百合固金湯等配合;兼有咽喉腫痛,咳痰不利者,可去生薑,加瓜蔞,杏仁,海浮石,連翹,桔梗;有鬱鬱寡歡,嘆息不已者,可加柴胡,鬱金,青皮;咽部異物感明顯者,可加威靈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