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苏联军工业鼎盛时期有多强?

緈福有妳陪伴

苏联在战前长期以重工—军工建设为主。而且,与德国武器制造精良不同,苏联武器的特点就是粗糙,简单,皮实!

德国入侵苏联前夕,德国的装备数量是没有苏联多的。德军对苏开战时,是以3400辆坦克、4000架作战飞机来对付苏军的1.5万辆坦克和1万多架飞机的。由于德国站前准备充足,而且武器更加先进精良。而苏联刚经过“大清洗”,一大批指战员被清洗掉,苏军作战能力弱。所以,德国的闪电战再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面对德军闪电战,苏军节节抵抗的同时,往东部撤离了近1900家工业企业的设备。这些企业设备,成为苏联军工突起的基础。

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苏军的工业生产能力开始展现。苏联平均一天造枪十几万支枪,坦克2000辆,飞机300架。前面街道在打仗,后面就在生产武器。造好的枪直接送到前线,坦克下了生产线就由士兵开往前线。

例如,苏联生产最多的T34坦克,德军战场上消灭一辆T34坦克,立马有5辆T34坦克从生产线开来。整个二战,T34生产了5万辆!而德国虎式坦克生产了1800辆,豹式坦克生产了5600辆。这就是差距!质量不行,数量来凑!到战争后期,面对潮水般拥来的T34,德军装甲部队已无坦克抗衡。

据说,苏联统计,当时苏联战机平均活不过200小时就被打下来,所以没必要生产特别精密的飞机,于是苏联飞机甚至使用了大量木头。而德国用的都是金属,制作精良,成本高,质量好。但是,当由于苏军飞机数量多,在空战中,一架德国飞机要面对几架苏联飞机,结果德国败下阵来。

还有苏联的波波莎,使用弹鼓可装弹71发!零件大多皆为钢板冲压成形,焊接及铆接的技术亦大量使用,便于大量生产。1942年年中开始大批量生产,直到40年代末,共生产了600多万支。苏联波波沙的质量比不上德国的MP40冲锋枪(弹夹装弹20发或32发),精度也不好,但在双方近战中精度没有任何意义。波波沙依靠装弹多,生产量大,使得苏军在战场上形成火力优势。

等到反攻柏林时,苏军出兵三百万,装备了两万辆坦克,一万三千门喀秋莎火箭炮,二千架飞机。

整个二战期间,苏军总共生产:火炮:83.4万门;坦克、自行火炮:10.8万辆;飞机:15万架;汽车:20.5万辆


勇战王聊历史

提起二战时期苏联的军工产业,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其武器生产能力非常强大。漫山遍野的T-34坦克、整齐排列的大炮和遮天蔽日的作战飞机。

首先我们看看二战苏联与号称“民主国家兵工厂”的美国,在武器装备产量情况做一个比较。

苏联方面

步枪、自动步枪(百万支):12.0

轻、重机枪(千挺):95.4

火炮(万门):83.4(含迫击炮34.8万门)

坦克、自行火炮(万辆,门):10.8

飞机(万架):158218

汽车(千辆):205

美国方面

飞机:296429 架

舰艇:87620 艘

商船:4500万吨

坦克和自行火炮:102351 辆

大炮:372431 门

军用车辆:350万辆(含吉普车65万辆)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苏联军工的生产能力与美国在数量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如果透过纸面数据,仔细了解下数据背后苏联军工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便可得知事实真相。

以作战飞机为例,在数量上苏联的差距是接近美国的一半。并且,卫国战争早期和中期,苏联作战飞机还有部分木头的I-153和I-16战斗机。而美国则在战争中期已经开始设计和生产了重型轰炸机,甚至在战争后期还生产了具有完备的通行导航、加压座舱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B29战略轰炸机。

并且就是这样的军事工业也是建立在苏联轻工业为其让路的基础上。以1942年为例,苏联只有60%的城市居民每天才能获得400g面包,而农民一天只有200g粮食和100g土豆。而美国除了汽油、咖啡、牛肉和糖实行了定量供应外,一般日用商品和粮食资源充足。

因此,如何来评价苏联在二战时期军事工业的鼎盛时期的表现?我们只能得到一个看似表面过得去,但质量粗糙,原材料资源匮乏的军工生产现状,并且这还是在以几乎全民动员力极限的前提下实现的。(NT)


联合防务

二战时,最终是苏联战胜德国,德国投降,二战结束,很多人包括不少报道都说苏联战胜德国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原因,苏联国土辽阔,冬天气候恶劣,德军在不了解苏联气候的情况下冒然出兵,最后溃败,这些只是德国战败的原因之一,而不是重要的因素,其实德国战略误判,对苏联的低估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德国二战时期的强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苏联相比德国也不弱,德国内部严重的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其军事工业能力。

1941年,苏联是当时世界第二工业国,其GDP达到了433亿美元,尽管在战争前半年的时间,苏联有400多万人被俘或伤亡,但是苏军很快的又将军队扩充到900万人,在最鼎盛时期达到1200万人。
我们今天回答的重点是苏联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我在回答问题之前查到了一些数据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体会下当时苏联的工业到底有多么强大,二战期间,苏联的军工生产速度是非常快的,整个战争期间生产坦克和自行火炮就有11万辆,其中有7万辆在战争中被摧毁,但是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又很快的补充了这些空缺,这种生产能力就是当时的德国也是望尘莫及的。


当时西方国家还对苏联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他们不光援助苏联武器装备,最重要的还对苏联军工进行技术援助,这让当时苏联的军事工业更是如虎添翼,让苏联的坦克,飞机等装备,在质量上上了一个新台阶,那时候二战明星坦克T34苏联就拥有了7万多辆。
以上仅仅是二战时期苏联军事工业强大的一个缩影,还有苏联的空军,海军等其他军事工业也在二战时期保质保量的大量的向苏军输入着各种武器装备,数量都是数以万计。苏军所以能战胜德国法西斯,不单单是气候的因素,自身强大的军事工业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然二战结束后苏联怎么会成为超级大国呢。以上仅个人拙见,如有不同见解可以一起探讨,谢谢。


军武杂谈V

到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的任务已经完成,不仅前期红军损失的装备得到补充,而且还大大的超过了损失的能力。从1941年12月开始,工业生产不再下降,而从1942年3月起,军工生产迅速上升。仅东部地区军工生产就达到了战争初期全苏的生产水平。东部地区已成为国家主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1942年生铁产量占苏联总产量的97.4%,钢占81.8%,由于东部地区生产剧增,苏联整个工业部门的总产量从1942年的1月到12月增长了0.5倍,这就为陆海军生产最好的武器创造了条件。1942年,全国总产值为1940年的77%,军工从业人数为1940年的59%,武器装备和弹药产量增长为1940年的186%。1942年生产飞机25436架,坦克24668辆,火炮29561门,火箭炮3237门,无论从数量还是新式技术兵器的性能上都超过了德国。

到1943年夏,苏军作战部队与德军相比,坦克和自行火炮多0.6倍,火炮和迫击炮多1倍,战斗机多2倍。比如,库尔斯克会战开始时,德军突击军团总兵力90多万人,火炮和迫击炮近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辆,飞机约2050架。而苏军仅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什方面军就有133.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辆,飞机2172架。

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国防工业一共为军队提供了1200万支步枪,150万挺各式机枪,600万支冲锋枪,50万多支反坦克枪。而德国工业在1941年-1945年4月期间一共生产了850万支步枪,100挺机枪。从1941年7月1日到1945年9月1日,苏联生产各种类型和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83.4万门,而同期德国只生产了38.2万门。

到1942年初,8个坦克制造厂和3个柴油机厂建成投产。1941年下半年仅生产了5000辆坦克,1942年上半年坦克产量大幅增加,苏军共得到了1.1万辆坦克,到1942年底,坦克工业给前线共提供了24446辆坦克,而同期德国只生产了6200辆坦克。

空军方面,随着生产工艺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42年,航空工业以巨大代价得以大批量地生产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当年共生产了25436架各型飞机,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了13.4万架飞机,同期德国只生产了8万架。

海军方面,根据国防委员会1941年7月通过的决议,大型舰艇的制造暂时停止了,开始重视建造轻型舰艇和作战快艇。波罗的海舰队在战争第二阶段得到了300多艘作战舰艇和辅助船只,海军航空兵得到了加强,飞机从1942年的757架增加到1943年的1430架。


不教天下人负我

1939年,德国侵入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到目前为止经历战争时间最长、参战人数最多、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世界性大战。

  二战,主要参战国为: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一方的法西斯国家,还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为一方的同盟国。

  同盟国经过艰苦奋战之后,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取得了二战的最后胜利。苏德战争是二战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场,同时也是二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一个战场。

  二战初期,德军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优势,很快席卷了欧洲各国。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把苏军打得也是服服帖帖,要不是苏联拥有强大的工业体系,估计到了战争最后失败的不是德国,而是苏联。

  有人,可能会说了二战时期苏联鼎盛时期军工企业到底有多强?

  根据,战后统计苏联在二战中共投入了上千万支各种枪械、各类火炮83万多门、各种战机15万架。

  据记载,当年苏联最疯狂的时候,一天可以造出数十万支枪械、一天可以造出数千两坦克。

  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苏军战士在前方打战,机械师在后面造枪,造出枪就立刻送到前线战士手中。

二战,苏联就是凭借如此强大的军工体系最终打败了德国侵略者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如果,二战苏联没有如此强大的军工体系,那么战争的结果恐怕将会是令一个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