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区:文管所王亚周所长之唐《三洞观田法炬墓志》考略

西安市鄠邑区:文管所王亚周所长之唐《三洞观田法炬墓志》考略

《三洞观田法炬墓志》

西安市鄠邑区:文管所王亚周所长之唐《三洞观田法炬墓志》考略

2015年7月16日,户县渭丰镇定舟村董新军给户县文物管理所捐献一块墓志,据言墓志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他在长安县王寺村南约100米的立交建设工地捡得,拉回一直当桶石用。该墓志青石质地,呈方形,边长38.5厘米,厚9.5厘米。志四侧刻有蔓草纹。志文为楷书,共26行,满行26字,无撰书者姓名。墓志录文如下,并做简略考释,以祈方家指正。

大唐故三洞观女官田法师墓志铭并序

法师諱法炬,其先丞相田延年④,徙居安陵⑤,家于酆【丰】镐⑥。祖荣父孝,世袭/簪裾,业尚真仙,门传道德,母氏昼寝室,觉异香而有娠。奇资是昺【炳】,/体芳兰庄,目规明徹,神情敏悟,专炁致柔。及历试睟辰,遂先擥【揽】经囊,/志气绵邈,容止闲放。年甫六岁,日诵千言,愿乐出家,剋期舍俗,洎乎十/二,果遂志焉,光宅元年⑦,依师郭花光,编名道籍⑧,垂拱二载⑨,诣师冯/太贵,佩服真经,虽识纵生知,而非师不糜,於是,遍寻法印,博涉灵文,/蹔眄篇目,皆详旨要。每谓教门乎,宁人情执著,昏彼佛性,迷此道原,/思口一乘⑩,同归二观⑪。遂乃发思三洞⑫,擯落六尘⑬,理贯精微,义祈梯橙【悌澄】。/至于十六,即为座主,巧说法相⑭,乃谈戒律,随方级引,必逗机宜。其有/学综七经⑮,词该六籍⑯,咨来启请,皆飡义味。由兹辩慧,远迩奔集,一经/懺【忏】礼,众累咸消。一念传灯⑰,诸闇皆尽,人神肃穆,竹树凄清,争弃烦恼,/竟求解脱。或有独好偏执,曲陈信毁,辄摇琪树,强汨清泉。法师行唯/喜舍,言开方便,定雌黄于喉舌,论报应于枢机。破坏诸见,竟无彼我,/震惊群有,用息是非。由是束敛矛戟,卷藏毒宫,珍财入施,雨泗沾襟。/欲乃明镜不疲,虚舟无忤,皆使住功德本,处智慧源,内洁诫珠,外持/斋净,方欲秉度明之操,拪景柏林,执华存之心。洗身汤谷,岂图猒【厌】兹?/对俗功满含真,步朱陵而标格,从紫元而高逝,春秋卅六,迁化于琁/房,粤以景龙二年八月廿二安兹五练,以卫三宫⑱。真俗諮嗟!怅卜/年之运促,朝野嘘唏;惜法桥之路断,仙官有得朋之喜,同道兴;阖户/之悲,哀哀慈亲,焭焭弱妹;法师逝矣,与谁为对?恣青鸟循复,莫辩山/茔。黄鹤徘徊,不分练石,其铭曰:/

男官女官,宣道之元;男真女真,与道为邻。度明猒俗,华存登辰,谁其/有嗣?法师为亲。拯济群品,开度天人;异学革面,同志回津。紹隆正法,/眇邈教神;迹留秘景,魂归反真;玉棺下代,金兰恒新,哭之如子,验在/兹辰。千秋子不灭,万古子长春(存)!

①三洞观,即“三洞女冠观”,位于唐长安城醴泉坊。据唐韦述撰《两京新记》作“三洞女官观”,仅注有“隋开皇七年(587年)所立也”。《长安志》注:“本灵应道士观,隋开皇七年立。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自永崇坊换所居于此”

。醴泉坊位置在长安城的何处?按照《两京新记》、《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以来记载坊名位置的传统排列顺序,以城南北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为计算起点(含朱雀大街),街西第四街街西,自北向南第四坊,即为醴泉坊。该坊南隔金光门大街与西市相望,东西两侧分别隔景曜门街和光化门与(东)布政坊和(西)居德坊相邻,北面隔顺义门街与金城坊相对。那么,三洞观历史兴衰有多久呢?据姜捷先生《唐长安城醴泉坊的变迁与三彩窑址》一文考证认为,作为醴泉坊重要构成的宗教机构,如醴泉寺、妙胜尼寺、三洞女冠观、朕祠等,在经过了长达200余年承平之世的香火传承之后,在武宗会昌年间(841—846),与长安城内绝大多数宗教设施一样,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三洞观毁于“会昌法难”。

②女官,即女道士。《南史·梁武帝纪下》“时海中浮鹄山----有女官道士四五百人,年并出百,但在山中学道。”

③法师,据《大唐六典》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者,谓之炼师。

④田延年(?—前72年),子宾,战国时齐国王室之后,先世徙居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田延年被霍光重用,担任长史。又出为河东太守,诛锄豪强。霍光等大臣罢黜九任帝刘贺时,以功入为大司农。因修建昭帝刘弗陵墓圹,租赁民间车辆,贪污三千万钱被揭发。自刎而死。《汉书·酷吏传》有传。

⑤安陵,这里指汉惠帝陵的陵邑。在咸阳城东18公里渭城区韩家湾一带。

⑥丰镐,即丰京和镐京的总称,沣河以西为丰京,以东为镐京。丰镐遗址在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一带。在这里泛指户县、长安一带的关中地区。

⑦光宅元年,即684年。光宅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但是实际上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文明元年(六八四)九月六日,改元光宅,光宅二年(六八五)正月一日,以徐敬业之乱平,改元垂拱。

⑧道籍,是在专门记载道士户口的户籍。早在三张(东汉五斗米教创立时期的三位代表人物张陵、张衡、张鲁的合称)时期就有三会日申报家口的教规,此后逐渐严格。政府为了控制宗教,就规定入道入佛必须取得政府的同意。有政府度牒的僧侣才能取得相应的特权,最早可能是模仿僧籍而来,唐代已有明确的道籍。

⑨垂拱二载,即686年。

⑩一乘,佛教术语,亦称佛乘、一乘佛、一乘教、一乘究竟教、一乘法、一道等。佛教用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途径或教说。

⑪二观,佛学术语,指生观与灭观。生观,即依顺序观十二因缘,从观缘无明生行、缘行生识,乃至缘生生老死等次第生起之相;亦即由因向果,顺次作观,是为流转门。灭观,即逆观十二因缘,从老死观至无明等次第灭坏之相;亦即由果向因,顺次逆观,此为还灭门。[天台四教仪

⑫三洞,据《隋书》道教传授道法的先后品次是:“初授《五千文录》、次授《三洞录》、次授《洞玄录》、次授《上清录》。讲经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灵宝》和《生玄》之属。三洞是修道的经典书籍,‘洞’意为‘通’,其统有三,故云‘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和洞神部。三洞分三乘,洞真为上乘,洞玄为中乘,洞神为下乘。其立名始于南朝宋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

⑬六尘,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圆觉经》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宗密疏:“六尘是境,识体是心。” 南朝宋鲍照《佛影颂》:“六尘烦苦,五道绵剧。” 宋司马光《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诗之二:“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途” 。

⑭法相,佛教名词,泛指事物的相状、性质、名词、概念及其含义等等。

⑮七经,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七籤》卷九。

⑯六籍,佛教著作《大般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圆觉经》、《楞严经》,号称禅家六籍。

⑰传灯,佛教用语,谓佛法能照破世界“暝暗”像灯一样,故把佛传法称为传灯。

⑱三宫,道教谓双目为绛宫、两耳为玉堂宫,鼻口为明堂宫。合称“三宫”。唐吕岩《别诗》之二:“三宫自有回流法,万物那无运用方。”《云笈七签》卷八二:“远世弃欲,息役沉光,涤清三宫,凝定九府。”

该志的发现,不是考古发掘所得,墓志的出土地即墓地未得其详?考虑到历史上一座寺院或道观的墓地相对集中,同一墓园会延续使用,三洞观兴盛200多年,会否有其墓园?笔者检索三洞观相关资料,发现《唐三洞观冯练师墓志铭并序》载“其於孟秋六日殡於马祖(原)礼也”。马祖原的位置,根据已出土的《张通墓志》志文载“今归藏于京西神泉乡马祖之原”⑴,《陆敬道墓志》“葬于城西务道乡马祖原” ⑵ ,《阿史那伽墓志》“葬于长安城西昆明池北马祖原” ⑶ 。考古发现,昆明池遗址大体在西安市长安区南丰村、石匣口村、斗门镇和万村之间,东西4.25公里、南北5.69公里,周长17.6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范围内有普渡、花园、南寨子、下店等20多个自然村⑷。可以大体确定马祖原在今西安城以西长安区南丰村以北地域。而王寺立交在南丰村以北,距离该村大约2、3公里,由此看来,王寺立交所在地应属马祖原。根据仅发现的两块三洞观女道士墓志出土地同在马祖原,可以推断三洞观道士墓地在马祖原。此推断是否正确?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来验证。

备注:⑴《全唐文补遗》陕西古籍整理办公室编,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7 辑,第274页。

⑵樊波《新出唐<陆敬道墓志>》,《碑林集刊》第11辑,第109页。

⑶《长安新出墓志》,中国文物出版社,第99页。

⑷《昆明池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考古队,领队刘振东。

西安市鄠邑区:文管所王亚周所长之唐《三洞观田法炬墓志》考略

西安市鄠邑区:文管所王亚周所长之唐《三洞观田法炬墓志》考略

西安市鄠邑区:文管所王亚周所长之唐《三洞观田法炬墓志》考略

西安市鄠邑区:文管所王亚周所长之唐《三洞观田法炬墓志》考略

《三洞观田法炬墓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