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區:清朝乾隆年鄠縣愛民知縣李文翰與李公渠軼事

西安市鄠邑區:清朝乾隆年鄠縣愛民知縣李文翰與李公渠軼事

鄠縣鐘樓

西安市鄠邑區:清朝乾隆年鄠縣愛民知縣李文翰與李公渠軼事

在西安市鄠縣(今鄠邑區)鐘樓內壁有一塊“格言敬勸”碑。該石呈長方形,長58釐米、寬29釐米。書體為楷書,共15行,行11字,字徑2釐米。末尾,署名:江西金溪李文漢題,大清乾隆辛未菊月。以及李文翰、上昭二枚印章。細看方知是一首五言詩曰:

新開李公渠集句

李令開渠河,恩多怨亦多。

三五年前後,渠成怨消磨。

這首五言詩的意思很明瞭,是說:鄠縣李縣令(知縣)為方便造福百姓,雖然新開了一條渠河,但是恩多怨恨也多。到了乾隆十五年前後,渠修成,解決了旱澇問題,為黎民百姓造福時,怨恨自然也就隨著時間推移消失。

當年的鄠縣父母官李文翰究竟如何?《鄠縣誌》這樣記載評述:李文翰,號上昭,江西金溪縣人。原在內閣供事,聞西陲告警,遂投筆從戎,以軍功推授鳳陽府參軍。乾隆八年冬調任鄠縣知縣,任職長達十年,勵精圖治,寬恕仁明。任內曾修大觀樓(鐘樓),修葺文廟,增修育賢坊、雲路坊,補修縣治城池,修築澇河堤岸,創修杜亭公署,設立十餘所社學,並革除糧行小鬥弊端,改用大斗等。

原來,這首詩記述了李文翰在任內開渠造福是事情。更讓人驚歎的是他還在詩的前邊題寫了格言,目的顯然還是就修渠河談自己的感受,並告誡警示後來的當政者。碑子上的格言每行下端有二、三字漫漶不清。格言敬勸曰:苦苦苦有盡,不苦苦(空三字)。苦盡甜來,方知苦有功。人人盡說清閒處,誰(空三字)閒此身不是清閒閒(空三字)閒,豈是等閒人。天下事能忍者為貴,能和者為福。富貴皆從心頭出,(空二字)因如嘴唇述。戒口少言,是佛。金溪繡石塘李文翰敬題。這塊立於乾隆十六年(1751)九月的格言詩碑。記錄著江西金溪縣李文翰為修渠付出的心血。

當年,李文翰修的李公渠在什麼地方?筆者找到當地幾個年齡在80歲的老人,他們說:澇河位於縣城之西,是鄠縣的主要河流,發源終南山,向北注入渭河。當年,澇河經常氾濫,淹沒農田,給老百姓帶來困苦災難。李公上任後,組織全縣官吏及15個操鄉約、保正、總練捐銀,並親自執鍁參與修渠,利用澇河之水灌溉農田,既解決了洪澇,還幫助農人澆田乾旱問題。但是,龐大的工程,消耗量庫銀和損害了富庶人家、官吏的利益,因此遭到攻擊。李公文翰,作為異鄉人為官剛正、無私,以百姓利益為重,勵精圖治,開渠為民,對擋道反對者除補償外,親自登門說服,儘管這樣,開渠河,灌溉良田的工程仍然招來幾多怨恨。但是隨著渠河的使用,糧食增產後,怨恨自然消失。

260年前的李公渠,如今早已隨著土地變遷,氣溫變化,河道改造,日漸消失。當年的澇河古道、澇河方圓良田已經被開發,建成別墅群、商品樓等。但是,李公文漢修渠河的事情,居然伴隨著這塊格言碑還靜靜的鑲嵌、沉睡在鄠縣鐘樓裡。

西安市鄠邑區:清朝乾隆年鄠縣愛民知縣李文翰與李公渠軼事

李文瀚書法

西安市鄠邑區:清朝乾隆年鄠縣愛民知縣李文翰與李公渠軼事

李文瀚書法

西安市鄠邑區:清朝乾隆年鄠縣愛民知縣李文翰與李公渠軼事

李文瀚書法

西安市鄠邑區:清朝乾隆年鄠縣愛民知縣李文翰與李公渠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