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歐洲怕俄羅斯嗎?以英法德為代表的歐洲人始終對俄羅斯有著深深的忌憚,並不敢因為美國的支持而對北極熊掉以輕心。

俄羅斯不僅在軍事上對西歐保持強大壓力,更直接的威脅莫過於那根楔入西歐背後的芒刺——加里寧格勒。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加里寧格勒所處地理位置

在今天的歐洲地圖上,我們發現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有一個十分起眼的飛地,這塊飛地就是加里寧格勒,它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重要軍事基地與港口,大名鼎鼎的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就位於此。

加里寧格勒恰好橫亙於立陶宛與波蘭之間,向西與丹麥海峽遙遙相望,是控扼丹麥、挪威與德國交界地區的重要海上通道,對整個西歐地區虎視眈眈。

俄羅斯在這裡的軍事存在始終是美國主導的北約軍事同盟的眼中釘,肉中刺。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部署在加里寧格勒的伊斯坎德爾導彈

那麼,什麼樣的歷史機緣使得俄羅斯可以控制這樣一塊遠離俄國本土的戰略飛地呢?

條頓騎士團的堡壘

12-13世紀德意志條頓騎士團從波德平原一路向東,在不斷征服斯拉夫人土地的同時招引來自德意志的大批移民,繼而在身後留下了一條逶迤的軍事殖民地帶。

1255年,條頓騎士團征服了北歐普魯士人的居住地,並將這一地區命名為柯尼斯堡,以紀念那位將“禍水東引”的波西米亞國王(意為“國王之堡”)。此後的柯尼斯堡成為了條頓騎士團與德國移民的樂土,也毫無疑問成為騎士團擴張的前進基地,以該地區為核心的區域在後世被稱為東普魯士。

1454年,條頓騎士團在與波蘭的戰爭中失敗,喪失了西普魯士地區,由此暫時斷絕了與德國本土的關係,卻使得今天的加里寧格勒(東普魯士)成為了條頓騎士團的首都。

德意志這次長達數百年的開疆拓土使代表天主教的西歐勢力成功前進到控扼東歐命脈的波羅的海東岸地區

,使得德國人在當地擁有了開拓東歐的戰略投射平臺,這一優勢延續到了500年之後的二戰時期。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條頓騎士團時代的普魯士(紅色實線地區)

普魯士的故鄉

進入近代之後,在馬丁路德的指導下,條頓騎士團的第三十七任團長阿爾布雷希特於1525年正式進行改革,將條頓騎士團由教皇名義上統領的騎士團領土轉化為真正的世襲王國。

而柯尼斯堡則繼續作為普魯士的首都而存在,並且成為了普魯士最大的城市與港口。同時,作為漢薩同盟(波羅的海區域商業城市聯盟)的重要樞紐,柯尼斯堡在15-16世紀已經成為了普魯士發展的政治與經濟命脈。

曾經稱霸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在宗教戰爭的硝煙中分崩離析,而作為德意志“遠方遊子”的普魯士卻依靠相對集權的王國統治體系(騎士團演變而成的軍事直接統治),以及波羅的海經濟貿易躍然成為德意志境內最具活力的邦國。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馬丁路德與普魯士王室的討論

17世紀初,佔據德國東部的勃蘭登堡選帝候與普魯士王室進行了強強聯合,曾經與德國本土隔絕的普魯士又重新以勃蘭登堡-普魯士聯合公國的身份躋身德國大家庭。在這之後,雖然普魯士公國的中心已經遷往柏林一帶,而柯尼斯堡一直是普魯士東部的核心城市。

普魯士與勃蘭登堡的聯合標誌著普魯士對德意志的正式迴歸,從這一時期開始,擁有選帝侯地位與地緣優勢的普魯士公國已經註定要擔負起統一德國的重任。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柯尼斯堡地區(東普魯士)作為普魯士公國的發祥地,一直是普魯士人的戰略後方,普魯士的最高統治集團也一直將這一地區視為東山再起與重整旗鼓的戰略根據地。

17世紀三十年戰爭時期與19世紀拿破崙戰爭時期,普魯士王族正是在大片領土喪失殆盡之際,於這一地域重新積蓄力量,相繼擺脫了波蘭與瑞典以及法國的的控制,建立起鼎盛的普魯士王國,並最終在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德意志第二帝國

堅定的德國之刃

在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的東普魯士(以柯尼斯堡為核心的地區)依然是德國在東方鉗制沙俄的一把利刃。在戰爭爆發的當年,德國人就在東普魯士的坦能佈下口袋陣,一次性將俄國人精銳的第二集團軍全數殲滅,極大震懾了當時的俄國軍方上層。在此之後,直到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整個一戰中俄羅斯軍隊再也沒有踏上過德國領土半步。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坦能堡戰役

1918年,貢比涅森林中的一紙合約宣告了一戰的落幕,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繼15世紀十三年戰爭後再次喪失了西普魯士。這一區域成為了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的波蘭走廊與但澤自由市,格尼斯堡所在的東普魯士地區與本土被波蘭的領土隔開。

一心想削弱德國的協約國希望在“民族自決”的幌子下通過全民公投的方式將東普魯士從德國版圖上抹去。然而,在1920年的全民公投中,東普魯士96.7%的公民仍然選擇留在德國,由此可見該地區居民對於德國國民的認同異常堅定。正因如此,東普魯士仍然以德國領土的形式存在。這一地區也仍然是德國人向東發展的重要基地。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一戰後的德意志

二戰時期,德國之所以能夠以閃電戰快速滅亡波蘭,正是得益於東普魯士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當波蘭軍隊奮力阻擊來自西方的德軍時,來自東方東普魯士地區的德軍早已將他們包了餃子。面對這種首尾不能兼顧的戰略局面,再加上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波蘭的快速覆亡實在是命中註定。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閃擊波蘭戰役地圖

北極熊的野心

正是由於柯尼斯堡長期作為德國人壓制東歐的軍事橋頭堡,深感軍事地緣壓力的俄羅斯人始終對之如鯁在喉。因此,“北極熊”對這一地區的覬覦之心早已有之。

在1758年開始的七年戰爭中,赫赫有名的女沙皇伊麗莎白一世曾經一度佔領柯尼斯堡,宣佈該地納入俄羅斯的領土,但僅僅四年之後就因為當地居民的反抗而作罷。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同樣將東普魯士作為進攻的首選地點,吞併該地區的野心昭然若揭了。

二戰後期,東普魯士被蘇聯紅軍佔領,當時的蘇聯人已經認識到這一地區為德國掌控,將會極大地威脅到蘇聯在中北歐的戰略地位,使蘇聯控制下的東歐受到來自西方的地緣滲透。

因此,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斯大林強烈要求將東普魯士北部柯尼斯堡一帶劃歸蘇聯所有(南部成為波蘭領地)。當時英美各國為了換取蘇聯的對日作戰,接受了這一要求。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波茨坦會議

實際上,蘇聯方面早在反擊戰爭中便大量炸燬了當地的基礎設施。當地的德國民眾在1944年10月蘇軍攻擊之前,尤其是當蘇聯人在內梅爾斯多夫和貢賓嫩進行屠殺的消息傳來時就已經開始逃散。

在1945年1月的長期圍困之中,又有大批居民因為飢餓而不得已逃離當地。在四月份柯尼斯堡德軍司令奧托·拉施率殘餘部隊投降之時,當地居民已經在蘇軍的攻擊中死亡42000餘人。

二戰之後的短短數年中,蘇聯將當地投降德國軍人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古拉格(勞改營),又通過飢餓、刑訊、遣返等方式將當地剩下的德國居民徹底清除乾淨。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德國戰俘

1946年7月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委員會主席、布爾什維克早期成員之一的米哈伊爾·加里寧逝世,柯尼斯堡因此更名為加里寧格勒。

到50年代,當地的德國人已完全被俄羅斯人取代,德語也被俄語所代替。1950年,加里寧格勒成為了波羅的海艦隊的總部,也成為蘇聯西方戰略的支點,這一地區在蘇聯解體之後被俄羅斯所繼承。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波羅斯海艦隊在加里寧格勒演習

加里寧格勒曾經是德國人光榮的發源地,為德國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德國佔有它時,它就成為德國控扼東歐的重要跳板。

蘇聯正是看到了加里寧格勒的特殊地位,才在二戰結束後不惜一切代價佔領這一地區,在與美英的地緣博弈中取得戰略支點,卡住西歐勢力進入東歐的孔道。

加里寧格勒飛地的產生同樣是大國博弈的產物。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俄羅斯如何在地緣戰略上制衡西歐?

▲俄羅斯最“西歐範兒”的城市-加里寧格勒

參考文獻:

[1][美]沃爾特·G·莫斯.俄國史.1855-1996.海南出版社.2008.

[2]羅英傑著.利益與矛盾:冷戰後俄羅斯與歐盟關係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