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句話?

要想評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要先弄明白,什麼是“小人之心”,什麼又是“君子之腹”。

所謂的“君子”與“小人”,說的是儒家的君子小人之辨。

對儒家來說,君子就是遵守人倫之道的人,小人就是不遵守人倫之道的人。

什麼是小人之心?

喪己於物,失性於俗,雖教無益;

什麼是君子之腹?

篤守人倫,須臾不離,勤而行之。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和《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的一段話的含義相近: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小人之心,不可測度君子之腹,小人若有向學之心,便亦可為君子。

君子與小人、上士與下士、有德與無德

儒家的君子,對應的是道家的上士,上智有德;

儒家的小人,對應的是道家的下士,下愚無德;

上德不德,以虛相應,應而不藏,不爭善勝,勝而不傷;故能積善成德,積德成聖;

下德好德,以形相爭,爭而不勝,不勝兩傷,藏傷成怨。藏而不應,傷而不勝,故積不善成怨,怨則失德。

上德之人,應對天下萬物的方法是,輔之以自然,鎮之以無名之樸,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此謂配天之德;

下德之人,應對天下萬物的方法則是,認為天下應該按照自己設想的某種方法處理,這個應該這樣,那個應該那樣。下德好德,無德而失天。

如此,小人之下德又如何測度君子之上德?

不可測度呀。

關於出處的補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源頭出自《左傳》以及《國語》。

《左傳·昭公·昭公二十八年》:

冬,梗陽人有獄,魏戊不能斷,以獄上。其大宗賂以女樂,魏子將受之。魏戊謂閻沒、女寬曰:「主以不賄聞於諸侯,若受梗陽人,賄莫甚焉。吾子必諫。」皆許諾。退朝,待於庭。饋入,召之。比置,三嘆。既食,使坐。魏子曰:」吾聞諸伯叔,諺曰:『唯食忘憂。』吾子置食之間三嘆,何也?」同辭而對曰:「或賜二小人酒,不夕食。饋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嘆。中置,自咎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嘆。及饋之畢,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獻子辭梗陽人。”

《國語·晉語·閻沒、叔寬諫魏獻子無受賄》:

梗陽人有獄,將不勝,請納賂於魏獻之,獻子將許之。閻沒謂叔寬曰:‘與子諫乎!吾主以不賄聞於諸侯,今以梗陽之賄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獻子將食,問誰於庭,曰:‘閻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嘆。既飽,獻子問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憂。’吾子一食之間而三嘆,何也?’同辭對曰:‘吾小人也,貪。饋之始至,懼其不足,故嘆。中食而自咎也,曰:豈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嘆。主之既已食,

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饜而已,是以三嘆。’獻子曰:“善。”乃辭梗陽人。”

這兩段記載,講的都是閻沒和叔寬為了使主上清廉,保全魏獻子正卿官位和聲譽,借與魏獻子共食的機會,以自己對食物的“貪婪”是不當的,來勸誡魏獻子對財物不要起貪念。

這段故事中的“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的意思是:

“但願我們這樣小人的貪心的胃口,也像君子的心思一樣。(只要吃飽也就知足了)”用以勸誡魏獻子。

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測正派人的心思”的含義是不同的。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劉慶孫在太傅府,於時人士,多為所構。唯庾子嵩縱心事外,無跡可閒。後以其性儉家富,說太傅令換千萬,冀其有吝,於此可乘。太傅於眾坐中問庾,庾時頹然已醉,幘墜几上,以頭就穿取,徐答雲:‘下官家故可有兩娑千萬,隨公所取。’於是乃服。後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謂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這裡的“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才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相同的含義。


平凡2850

如何評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一、先問一個簡單的,但選擇答案很困難的問題,大家不妨試著給個答案。

問題是:

在現實中,你遇到摔倒的老人會扶嗎?

扶還是不扶?

二、此語出《左傳》,後來泛用於民間。

《左傳 昭公二十八》其中有這樣的句子“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這句話變化後,民間很多人也會用。

三、“小人”“君子”的意思及變化。

小人,通常都講成是德行修養不高的人,甚至是卑劣的人。

君子,通常都講成是德行修養很高的人,其往高層次發展就是賢者、聖者。

孔子說(《 論語·里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如果“義”“利”發生衝突,用孟子的話來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所以君子德行高尚擔當道義,以“義”為標準作為行動準則。小人,則以“利”為標準作為行動準則。

但在民間口語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貶抑和褒揚的取義卻有所減弱。比如朋友之間聊天,一個說到對某人某事的看法,有可能一個人會對另一個說“你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小人,針對被批評的對象,指一些把利益看得較重、比較市俗、甚至市儈一點的人。這種人比較計較個人得失,於“義”“理”認識不高,對他人信任度不夠高,因此常常揣測別人也跟他一樣,用利己之心推斷別人的行為也是利己的。因而造成誤會、不必要的矛盾糾紛,或者強烈的衝突,甚至引發社會關注。

君子,多指明事理,懂文明禮儀,遵守公德和法規的人。

雖然有這些變化,但人們的感情傾向性還是明確的,就是明理向善,追求道義。

四、見老人摔到“扶”還是“不扶”,是“小人之心”和“君子之腹”的衝突。

不扶,是看重“利”。因為可能有“小人”用“小人之心”推斷扶起老人的“君子”的行為是利己的,其中最大嫌疑就是“就是你撞倒和老人”,理由是“不是你撞倒的,你為什麼要去扶他呢?”。於是“君子”遭受無妄之災,麻煩纏身,甚至吃官司。

扶,是看重“義”。君子之為,不以善小而不為,為以惡小而為之。“見義不為,不勇也”。“捨生取義”都敢做,為什麼不敢扶起一個摔倒的老人呢?於是理所當然的出手相助。

當然,向我這樣既不是君子、好像和小人也有點差距的人,就要看一下環境再行動了,如果有攝像頭照著的,如果還有路人一起可做旁證的,還是得扶吧。

如果沒有呢?唉,你說咋辦吧。

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誤導世人都成“小人”。

魯國曾有一種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誰把這樣的人贖回來,國家就給他發一筆獎金。子貢,曾把這樣的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他卻不去領取獎金。孔子批評子貢,說他做了一個不好的表率,可能導致“魯國再也沒有再去贖回自己遇難同胞這樣的事了”的結果。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救助同胞是道義,領取獎金也符合道義。子貢只取一端,作為聖人的子弟,卻開了個不好的頭,所以孔子要批評他。

孔子是用君子(聖人)處事之道,教育子貢。

但是,世上一些人的“小人之心”卻讓人們難以做“君子”,不敢做好人,甚至善良一點兒、老實一點兒、單純一點兒也被欺負,也被算計,並由此受到傷害。假如長期如此,久而久之,如果成為流弊,人們都以利己之心,學習如何防範、如何計較、如何狡詐以得利的低層次思想或行為,甚至見義不為、見死不救,世態炎涼以冷漠和麻木為主,滿世界都是些唯利己之事不為的人,那其實是文明的倒退,社會的悲哀,受害的將是所有人。

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和警惕。

傳遞正能量,樹立正氣,學習君子之道,有作為、敢擔當,讓世界擁有滿滿的人間溫情,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所行動。


水煮周易

君子懷公,懷德,君子坦蕩蕩。小人懷私,懷計,懷毒,小人常慼慼。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大公無私的人,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辦些好事,善事,那些自私自利的小人不但不學習人家,自己不為別人辦好事,而且還站在他自私自利的角度,以他小人之心度別人君子之腹,說XXX幹那事是為了出名,為了得利,是巴結領導,收買人心,是有所圖,說不圖三分利,不起五更早。社會上小人多了,好人好事得不到發揚光大,正氣、正能量不能增長。更可氣的是有的人明明別人在幫他、救他,他不但不知恩、報恩,而且還汙陷別人惡詐別人。但小人從當下可能得利,從因果規律的角度,從長遠的角度看,小人終究是沒有好下場的。君子的道路越走越寬廣,小人的道路越走越難行。


彌勒家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君子之腹,大肚能容,一切善惡賢愚垢穢要洳納得,君子心胸坦蕩
君子之腹是宰相肚裡能撐船 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君子以道為己任,曾是以為重乎,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成敗,坦坦蕩蕩,光明磊落
小人之心,如腐草之熒光,難比天空之皓月,小人常慼慼,即是井底之蛙的短見,常常耿耿於懷,最後落得鬱鬱寡歡,不得而終,難成大器,世間之事難有大作為,總是暗地裡放些冷槍冷箭,但也能使君子束手無策,畢竟君子坦蕩,不與小人一般見識!最終卻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聰明反被聰明誤,小則勞心勞力,重則反誤了卿卿性命,可悲可嘆


倡導國學文化先驅

小人長慼慼:小人重利輕義,見利忘義,所以同而不和,常悲愁頓苦,患得患失。

君子坦蕩蕩:君子重義輕利,取捨有道,光明磊落。

度:即度量長短,《漢書-律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

意思就是:不要以你的私己卑憫之心,與胸襟坦蕩光明磊落的人相提並論。

評價就是:摒棄小人之心,因為”小人之心“不會輕易得到滿足,不懂感恩萬物,會失去正確方向,失去幸福感。胸懷偉岸,樂觀陽光,謂君子者,得舍從容,度己-度勢-度形。


修遠正達

境界!井蛙不與語海。惡為善資,善是惡師。和諧社會需要包容法制建設不應該互懟


李金林

在中國,小人是百姓的別稱。君子是官紳以上的社會顯貴的別稱。此語之原意,是以百姓之心,揣度官紳之度量。亦即,不同生活境域中的人,難有相通的心意,沒有共同的語言。現在,這句話被歪解了。變成了卑鄙之人,以卑鄙之心,揣度高尚之人的心胸度量。這是數千年來,百姓被汙名化,輕賤化的文化暴力所造成的社會惡果。我們必須明辨是非,正確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