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新聞:致遠,不遠

致遠艦的發現,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看到百年前的歷史真相;致遠艦的發掘過程,見證了我國水下考古取得的成就。百年前英雄的呼喊,至今讓我們熱血沸騰;百年前民族的恥辱,到現在仍讓我們奮發不已。中華民族經過百年的奮鬥,讓致遠不再遠。

致遠,不遠

【導語】

致遠艦是晚清政府於1885年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埃爾斯維克船廠訂購的一艘穹甲防護巡洋艦。1885年10月動工,1887年列裝服役,為北洋水師主力戰艦之一。七年後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沉沒。

百年之後,丹東水下考古隊提取出“丹東一號”沉船中的文物,從中發現有方形舷窗、帶有“致遠”徽記的餐盤、格林機關炮、魚雷引信、大副陳金揆的望遠鏡等。

這些文物告訴我們:“丹東一號”就是致遠艦!

丹東新聞:致遠,不遠

左為欄杆柱(鐵,船體構件),長95釐米,直徑7.5釐米;右為刻度牌(銅,船體構件),長79釐米,寬7釐米,厚0.9釐米。

丹東新聞:致遠,不遠

圓形舷窗(銅,船體構件),外徑52釐米,內徑24.5釐米。

丹東新聞:致遠,不遠

方形舷窗(銅,船體構件),在北洋清軍中,方形舷窗為致遠艦和靖遠艦(致遠艦姊妹艦)所獨有,因此成為判斷“丹東一號”沉船是“致遠艦”的關鍵證據之一。長50.3釐米,寬48釐米,厚2.8釐米。

丹東新聞:致遠,不遠

加特林機槍

丹東新聞:致遠,不遠

致遠艦資料圖

丹東新聞:致遠,不遠

白釉碟(瓷,生活物品),托盤樣式,敞口,盤心下凹,盤心也有表明“致遠”身份的圓形艦徽。盤底有皇冠、A.BROS 等組成的代表英國馬森瓷廠(Mason)的商標。

口徑13.1釐米,圈足徑13.1釐米,底徑9.5釐米,高1.8釐米。

【新聞事件】

4月3日,“再現致遠艦——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簡稱遼博)正式開幕。展品包括帶“致遠”艦徽的白釉瓷盤、刻有致遠艦大副“陳金揆”英文名字的單筒望遠鏡、致遠艦加特林機槍等珍貴文物,還有船員們用過的湯匙、碗碟、銅錢等。除此之外,展覽還以圖片與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重點介紹“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致遠艦發掘過程。

這是“致遠艦”出水文物首次在遼寧公開展出。

【遙遠的致遠艦】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北部大東溝海域,爆發了一場中日大海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鐵甲戰艦對陣戰。這次戰爭最終以清北洋水師四艘戰艦沉沒而告終。124年前,清軍將領鄧世昌與有著“北洋水師最先進的軍艦之一”之稱的致遠艦一同在瀰漫的硝煙中沉入海底。

致遠艦的發現,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回到124年前。

從歷史資料和“致遠艦”出水文物中可以發現,當時中方的武器裝備並不落後於日本,甚至還有一定優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北洋海軍1888年成軍,艦隊聯合操練已達6年以上,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黃海海戰前6天才剛剛編成。從實戰操練角度來講,日軍並不佔優。可以說,30年洋務運動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軟件和硬件方面都臻於亞洲一流水平。可為何在實戰之中,卻如此不堪一擊?

英國駐華公使歐格納在戰前的評論,或道出了戰爭結局的關鍵:中國軍隊雖然在數量上佔有優勢,但在訓練和管理方面遠不及日本。中國當局無遠見並缺乏軍事知識,恐會面臨海軍艦隊摧毀的危險。歐格納的預言不幸成真,而他的評論也切中時弊。

【再現致遠艦】

2013年,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立“丹東水下考古隊”,開展對“丹東一號”清代沉船的考古調查。該考古隊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在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間,考古隊於每年秋季8月至10月進行水下考察。通過對考察中發現的文物進行科學的整理和分析,證實了“丹東一號”沉船就是甲午海戰中的傳奇戰艦——致遠艦。

歷經三年的艱苦奮戰,考古隊提取水下文物366件及17塊人骨,已初步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甲午海戰和世界海軍艦船技術史提供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

在1895年的《英國布拉塞海軍年鑑》中,曾有關於致遠艦沉沒原因的推測,書中認為致遠艦很可能和鎮遠艦一樣,是由於在魚雷尚未完全投出時,船尾魚雷管被日方炮彈擊中,引爆魚雷所致。而水下考古隊員在致遠艦的殘骸中發現有一枚魚雷引信,完整的魚雷引信還帶著保險銷,一方面說明是戰艦自身攜帶,另一方面也可以排除魚雷艙被擊中發生魚雷殉爆導致艦船沉滅。

如今,“致遠艦”鐵甲殘骨安然再現於靜謐的博物館,大炮冷卻,加特林槍沉默,當日的喧囂與火熱,卻宛在眼前耳邊——那是持續了兩個甲子的呼喚。致遠艦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愛國主義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