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586歲的鹽步老龍“重出江湖”!

今年586歲的鹽步老龍無疑是珠三角諸多龍舟中的“明星”。多年來,它與泮塘龍船結契的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五經魁、“播液發靈”牌匾等故事廣為流傳。厚重的歷史賦予了它團結拼搏、互相禮讓的精神文化內涵,使其成為引領鹽步人奮勇前進的精神燈塔。

當前,適逢“鄉村振興”的號角響徹祖國大地,作為全市美麗文明村居建設示範點的鹽步社區當仁不讓地給予回應,將老龍精神凝聚成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廣佛交界地帶緩緩鋪開一幅創新發展的美麗畫卷。

老龍騰飛

百年威姿冠群龍 精神留存啟後人

連日來,74歲的邵鉅熙頂著烈日到處奔波,忙得不可開交——端午節即將到來,藏身河底的鹽步老龍將結束一年的沉睡,“起床”參與錦龍盛會。作為鹽步老龍禮俗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熙叔不僅要佈置起龍儀式相關事宜,還要接待一波波聞訊趕來的媒體和攝影愛好者。儘管忙碌不已,他卻備感欣慰:“鹽步老龍被越來越多人知道,龍舟文化就有望傳承下去了。”

眾人爭睹起龍龍舟文化延續

許多首次到訪鹽步老龍傳習所的人,都會被大廳內近20米長、裝飾精美的龍舟所震撼。實際上,鹽步老龍的“真身”遠比這具模型更加威猛華麗。“鹽步老龍全長有36.8米,用坤甸木打造,船上最多可以容納86人。”熙叔說,鹽步老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宣德七年,這樣大型且歷史悠久的龍船在整個珠三角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明天!586歲的鹽步老龍“重出江湖”!

2017年5月10日,鹽步老龍禮俗傳承人宣讀起水祝文。

最初,鹽步老龍是各類龍舟賽事中光彩奪目的主角,不過從百餘年前開始,鹽步老龍已不再參與傳統龍舟比賽,只在錦龍盛會上進行遊龍表演。一年中大部分時間,老龍的龍頭、龍尾都供奉在鹽步華光廟中,龍身則沉睡在鹽步大涌的船塢中。

因此,端午節前起龍就成為村裡的大事,全村男女老少乃至附近的村民都會趕來觀看。“起龍儀式包括祭龍、起龍、洗龍和採青,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熙叔介紹,清除雜草等障礙物後,老人們會首先對龍頭、龍身、龍尾三處進行祭祀。伴隨著陣陣鞭炮聲,等候已久的健兒們跳進水中,打開河道閘門,合力將重達四噸的老龍推出水面。

農曆五月初一,裝飾一新的鹽步老龍將從鹽步大涌出發,來到華光廟拜祭龍神,並由十三響頭鑼響鼓開道,到藏龍地點進行採青。直到端午過後,老龍又會重新藏入船塢。

老龍從出水到入水的禮俗繁多複雜,但身為負責人的熙叔從不厭煩,反而樂在其中。在他眼裡,鹽步老龍早已成為當地的文史符號,能夠參與傳承綿延數百年的龍舟文化,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

昔日爭標結契廣佛深交數百載

起龍儀式不僅是鹽步百姓的“狂歡節”,也是廣州泮塘街坊的盛會。泮塘四約龍船會會長劉永洲回憶,每到這一天,泮塘有龍船的街坊都會趕來現場觀禮助慶,見證“契爺”出水的一刻,這個習俗延續至今已有數百年。

明天!586歲的鹽步老龍“重出江湖”!

七位壯漢合力將重達4噸的老龍推出水面。

兩地之間的情誼由來已久。相傳明朝萬曆年間一次端午龍舟決賽,鹽步老龍與泮塘龍舟競逐冠軍,眼看終點近在咫尺,不料泮塘龍舟有一人撲入水中奪了錦旗,領走了獎品燒豬。泮塘鄉民得知實情後,連忙把獎品送到鹽步;而鹽步鄉民尊重賽果,隔天又把獎品送回泮塘。如此反覆禮讓,直至金豬變質生蟲。最後,雙方因感動於彼此的情誼而結契做親戚,年歲較長的鹽步老龍為“契爺”,泮塘龍船為“契仔”。

在兩船結契的若干年後,明朝有一位駙馬到珠江觀看龍舟競渡,將鹽步老龍等五條快船欽點為“五經魁”,賜予罕見的白底黑字龍牌。到了清朝,慈禧得知結契的故事後,賜予鹽步龍船“鹽步老龍”稱號,並賜一個裝有12支“雉雞尾”的孖金錢和一面“百足旗”作為老龍標誌。

自此,鹽步和泮塘的情誼廣為流傳,龍舟運動更是成為兩地友好互動的橋樑。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鹽步老龍都會前往泮塘探親,“契仔”泮塘龍船會早早守在河面迎接。進村路上,泮塘龍舟絕不超越老龍。次日,泮塘龍船及其醒獅艇回訪“契爺”,並跟隨老龍到華光廟前進行遊龍表演。

每每說起這段往事,研究老龍文化多年的鹽步老龍禮俗市級傳承人邵燦賢就感慨萬千。在他看來,鹽步和泮塘鄉民互相禮讓、團結友愛的精神相當可貴。伴隨著廣佛同城加速推進,這種情誼更是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老龍聲名漸遠揚激發文化自豪感

數百年風雨的烙印讓鹽步老龍不再是一艘普通的龍船,而是化作一股凝聚鄉情的紐帶,一座指引鹽步人奮發向上的燈塔。

明天!586歲的鹽步老龍“重出江湖”!

起龍活動現場派發利市添喜氣。

傳承和保護老龍文化也成為鄉民的文化自覺。從上世紀80年代起,熙叔開始廣泛收集整理老龍禮俗文化史料,經過多方走訪求證,最終整理出了約3000字的《鹽步老龍簡介》和7000字的《鹽步老龍的故事》。

2012年,鹽步老龍禮俗被評為省級非遺項目,次年又被推選為“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廣項目。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遊客瞭解並愛上老龍文化,甚至有旅遊團、學校、導賞員特意來到鹽步學習老龍文化,將老龍的典故改編成小品、歌曲等。

老龍禮俗受到熱捧,鹽步人盧銳祥打心底感到自豪。從小時候沉迷扒龍舟,到長大後連續三十年參與起龍,鹽步老龍早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他表示,鹽步老龍蘊含的團結拼搏精神一直激烈著鹽步人,希望這種文化能夠永遠延續下去。

龍的傳人

傳承老龍精氣神 譜寫鹽步新故事

厚重的龍舟文化離不開河道水網的滋養,而它又以團結友愛、奮勇拼搏的老龍精神反哺生活在這片水系的人和城,引領鹽步人譜寫出城產變遷的傳奇故事。

進入新時代,鹽步社區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以“崇禮守正·淳風鹽步”為主題,深入挖掘和傳承老龍文化,以老龍精神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和村居全面發展。

自強不息:鹽步締造內衣王國

在外界眼裡,鹽步和內衣產業幾乎可以直接劃上等號。後者的發展過程就是一部自強不息的奮鬥史,與鹽步老龍的精神十分契合。

自1979年迎來首家港資內衣廠以來,鹽步用數十年時間打造出完整的產業集群,締造了全國聞名的內衣王國。如今當地已有內衣生產及相關聯企業800多家,年產內衣成品達5000萬打。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召喚下,一些新氣象開始在鹽步內衣產業界湧現。在鹽步社區的仰慕服飾有限公司內,企業自主研發的自動化設備快速完成穿耳仔的工序,一臺設備相當8個工人。從裁片到出成品,別的企業要3~4天,仰慕只需要3~4個小時……

“形勢變了,企業也要變,我們的思維就是向管理和設備改造要效益。”仰慕創始人喻正兵如是解釋企業的創新動力。如同仰慕一樣,近年來隨著勞力、土地等紅利削弱,不少鹽步內衣企業開始在生產環節尋找創新點,重點對工藝和設備進行提升。

企業的經營理念也在悄然轉變。鹽步內衣協會會長何炳祥說,最初鹽步內衣廠幾乎全是清一色的來料加工模式,但近年來,不少企業意識到無序競爭、毫無話語權的來料加工只會讓企業的路越走越窄,於是毅然走上了品牌建設之路。如今鹽步內衣企業中30%以上都擁有自主中高端品牌,在中國內衣15個消費主導品牌中,鹽步內衣佔據半壁江山。2016年,鹽步內衣以65.86億元的區域品牌估值榮登全國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

攻堅克難:河涌治理有序推進

隨著內衣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越來越多外地人湧入鹽步掘金,鹽步社區也難以避免地迎來了工業化進程中的陣痛。

“不少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就直接排到河涌裡。”郭永漢說,昔日清澈見底的鹽步大涌一步步變成“黑臭河”,沿岸村民苦不堪言,當地政府部門也意識到環境治理刻不容緩。2013年,以大瀝治水為契機,鹽步大涌率先試點生態修復模式,小小的微生物成為河涌“清道夫”,幫助降解底泥裡的有害物質,讓河涌重新恢復自淨功能。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截汙管網建設、清淤疏浚和生態補水等措施也讓河水逐漸告別黑臭。

鹽步大涌既是老龍的藏身之地,也是社區居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去處,因此治汙的同時,河涌周邊環境的提升也被納入考量範圍。2015年,鹽步大涌龍湖印象工程啟動。2016年,鹽步大涌新橋啟動建設,河岸也裝上了護欄,大涌面貌煥然一新。

在鹽步社區居住的龔雯雯見證了鹽步大涌的變化,“以前遠遠就能聞到臭味,現在已經好了很多,周邊也越來越美了。”如今,她喜歡在閒暇時光沿著河岸散步,看到喜歡的風景還會用手機拍照記錄。

精益求精:宜居環境留住鄉情

近年來,打造宜居環境,成為鹽步人對美好生活更高層次的目標。

近一年來,鹽步社區的大街小巷悄然增添了一些亮色:社區居委會的天台花園裡,紫色牽牛花、金色野菊花和紅色朱瑾花互相點綴,翠綠的吊蘭爬滿頂棚;社區街道上,新種的綠樹高聳挺拔,明豔的鮮花隨風擺動。

社區種花氛圍日益濃厚,不僅帶來了社區面貌的改變,更引發了街坊內心對美的追求。在鹽步居住多年的李先生說,看到靚麗的社區環境後,許多街坊都不再隨手扔垃圾雜物了。

軟環境改善的同時,鹽步社區硬件也不斷優化。最近幾年,鹽步社區打通了蟾龍南路、萊陽路等環村路網,先後改建或新建了青龍公園、藏龍基地文化廣場和鄉情館等文體設施。

“以前大家覺得村裡生活環境不好,寧願多花點錢也要出去買商品房住,隨著社區環境改善,留在村裡蓋房子的街坊越來越多了。”郭永漢說,宜居環境讓鹽步社區“留得住鄉情”。

循禮向善:老龍文化浸潤心田

在鹽步社區,老龍文化傳遞出的循禮向善精神一直被當地人稱道。在郭永漢看來,鹽步老龍文化所提倡的尊老孝義、誠實謙恭、競爭有道、和諧共處正是社區建設所需要推崇的道德品質。

早在多年前,鹽步社區就將老龍精神提煉為社區文化品牌,近年來更是通過多種手段發展以老龍精神為內核的鄉賢文化,提升社區德治水平。今年3月至5月,鹽步社區開展了“家庭三亮”道德選樹系列活動,評出10個道德人物、15個最美家庭和30個“最美家訓”。致力於文化傳承的熙叔,身殘志堅、樂做文化義工的齊紅雷等美德人物成為鹽步人的精神榜樣。

在樹立道德標杆的同時,鹽步社區以“村規民約”為抓手,逐步培育社區居民的文明意識。2016年編寫的《鹽步社區文明公約》,將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習慣濃縮在200字內。今年,鹽步社區再次對文明公約進行改編,制定出更加朗朗上口的《鹽步社區居民文明公約三字經》。

“廢垃圾,不亂扔;私家車,不亂停;門前清,巷路平……”伴隨著鹽步人的誦讀聲,良好鄉風逐漸滲入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引領著居民向善向好。

來源 | 佛山日報

本版繪圖 | 曾玉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