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無三尺平’,天下艱險在貴州,盤點貴州四大最危險道路

貴州“地無三尺平”,歷來成為交通要道的最大阻礙。然而,也正是貴州這樣的地勢,造就了不少奇險要的道路,震驚於世。比如,晴隆的“二十四道拐”,桐梓的“72道拐”,還有六盤水的“八大彎”,最令人恐怖的“吊屍崖”,這些都是貴州地勢開鑿道路的象徵。

一、 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始建於1927年。是一段二十四道彎的公路,古稱鴉關,當地人又稱之為半關,位於貴州省晴隆縣城南郊1公里處,是在晴隆縣境內的古鴉關驛口鑿山開路建成的盤山彎道,長約4公里,每道拐僅幾十米長,每道拐都是360度的“回頭彎”,盤旋曲行於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脈和磨盤山之間的一片低凹陡坡上,其氣勢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貴陽以西黔滇公路最為險要的咽喉要道。 明嘉靖年間,詩人周文化由此路過,曾留下了“列哉風高仰萬山,雲空葉積馬蹄艱,一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圖鎖鑰關”的詩句。

‘地無三尺平’,天下艱險在貴州,盤點貴州四大最危險道路

公路二十四道拐,始建於民國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築路時毀損。民國16年(1927年)賈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貴州公路局局長馬懷衝(睛隆人)之命,進行踏勘。民國24年(1935年),工程師周嶽生領隊,再度進行勘測設計,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長曾養甫督工動工,於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經之路。

二戰時朔,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必須要經“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線才能送到前線和重慶。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承擔著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日寇曾多次派飛機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進行轟炸,欲截斷黔滇咽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陸軍准將約瑟夫.史迪威受任美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兼盟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陸軍部長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維持滇緬公路”的運輸,併力於“改進中國陸軍的戰鬥效能”。

‘地無三尺平’,天下艱險在貴州,盤點貴州四大最危險道路

二、魂斷吊屍崖

距離桐梓縣城28公里、距離七十二道拐僅3公里的地方,有一處更為險要的路段,也是201國道最險峻的地方。該路段基本上是在絕壁中間挖出來的道路。在距離道路七八米高的地方,仍有懸崖在道路上面突出,像個罩子一樣把道路罩住。

雖說有它在上,下雨都不會淋溼路面,但是無論從下往上看,還是從遠處往這裡看,那都是讓人驚心動魄的景觀。突出的懸崖猙獰著嘴臉,又像獅子大張口,無端地要吞食過往的車輛。再想想它那令人驚悚的“雅號”——“吊屍崖”,更讓人不寒而慄。

‘地無三尺平’,天下艱險在貴州,盤點貴州四大最危險道路

“吊屍崖”全長只有1.5公里,但是這裡事故頻發。由於它的名字兇險,又因這裡的確掉下去不少車,摔死過不少人,所以這裡有著太多的關於“鬼魂”的傳說。摔死的人多了,陰魂不散,如果在陰天的夜裡路過此地,還會隱隱聽到哭聲。這不禁使我想到唐代李化的《弔古戰場文》中所寫:“偶爾鬼哭,天陰則聞。”

解放後,政府對此段路面先後經過三次改造,將原來的泥石路面改造成瀝青路面。但是由於路窄坡陡外側是懸崖,所以交通事故不斷,時不時會有汽車在此墜毀。所幸的是,隨著崇遵高速公路的通車,司機與乘客們永遠告別了“吊屍崖”。其實,後來的“吊屍崖”早已被當地人改換稱呼為“吊絲崖”。不過,很多行走過這個路段的人,還是知道那個兇險名稱和許多相關的悲慘故事,所以原有的兇險之名也並未完全消亡。

三、六盤水“八大彎”

貴州六盤水城市雖建於山麓之中,但通往雲南及連接貴州中部的道路則全部修築于山腰山尖,六盤水通過這些山路將境內高山險峰相連,並借其與外界保持著溝通,現在這些山路又有了一項新用途——全國拉力錦標賽的賽道。許多當地快車手自恃對家門口的山路十分熟悉,於是,長期潛伏於民間的貴州本土車手紛紛組隊報名參賽。可比賽結果證明,這回“夜郎”還是難以稱大,別說拿成績,這些本土飛車王們最後能平安把車開回來的都沒幾個,汽車拉力賽終究是靠實力說話,不是隨隨便便都可以來開賽車的。

‘地無三尺平’,天下艱險在貴州,盤點貴州四大最危險道路

八大彎,我國西部高原的盤山公路,因為眾多平原賽車人士從未見過如此恢弘的山路,口耳相傳下,這裡逐漸成為貴州拉力賽的最大亮點。八大彎在白車河賽道中,2004年因為塌方該賽道段被取消。因此八大彎在賽前被炒得近乎神奇,而比賽的結果也證明八大彎的魅力。所謂八大彎,其實是賽道從山腳盤旋而上,直至山頂到達該賽段終點,在同一面山牆共可見八個U形急彎,觀眾可以同時看到位於上層與下層的賽車,而如果有車手在拐彎時犯錯的話,甚至有被後車超越的可能,昔日國內拉力賽著名的香港飛車王陳自華就因為操作失誤,在第七彎上原地打了兩個轉而被後車超越,這在單車發車的拉力賽上可謂是奇恥大辱。

四、桐梓七十二拐

在貴州遵義桐梓縣境內也有一個七十二道拐。七十二道拐與青槓哨、婁山關等路段,是全國有名的“魔鬼路段”。七十二道拐處於涼風埡山上,海拔1450米,長約12公里。天晴時,大型車輛經過七十二道拐需要一個多小時。這條路不僅十分驚險,而且極易堵車,最長的時候堵過三天,據說方便麵都賣到50元一碗。如今,崇遵高速公路橫空跨越,原來的72道拐已經很少車走了。

‘地無三尺平’,天下艱險在貴州,盤點貴州四大最危險道路

橋隧比例高達80%的崇遵高速公路通車於2005年12月。人稱“黔道更比蜀道難”的貴州,終於迎來了它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在這條承載貴州人通江達海的企盼與夢想的“天路”涼風埡隧道南口,有楹聯表達心境:“北進三巴,七十二彎成舊夢;南馳八桂,百千萬壑變通途。”還有一個隧道口的楹聯寫道:“七十二道彎彎成歷史;四千餘米洞洞穿未來。”崇遵高速打通了涼風埡隧道後,只需10分鐘汽車就過關了。

老司機們幽默地說:現在駕車經過涼風埡隧道,感覺就像鑽進了時空隧道。紅軍長征時所經歷的四大險關——酒店埡、清槓哨、七十二道拐及婁山關,老路要走三四個小時,現在用不了一個小時。

崇遵高速創下多項紀錄,有罕見的“錯層高速”, 有創全國橋墩高度之最的兩岔河大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