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無所依

看見朋友發“人本無所依”這麼一條消息,心裡難過得不能自己,我知道那是源自心底深處對未來莫名的恐慌。我可以做到過去無所戀,但未來,漫漫荒蕪的路上,我一直都只能看見我自己。每次跟我自己說,什麼都不能倚仗,別人能夠給予的,也能輕易剝奪。母親也這麼教導我,不要依靠任何人,除了你自己。可是,人有的時候就是很脆弱,努力總是有限。

我一直都記得,某一段時間經常半夜三更起來哭,大中午走在國貿的那條路上因為太傷心,眼淚嘩啦啦無可遏制往下掉,有時給軍師打電話沒說兩句話又是哽咽。那個時候是我最無助的時候,不是迷茫,而是一種對未來的恐懼。也許我以後都不會再有同樣的經歷,即使有也不會那麼傷心。

之前我以為安全感源自感情歸宿,然後讀了一些文章,才發覺很多都是由於社會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內心深處的恐懼。比如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不健全等等。對於貧寒家庭,教育和醫療就是兩座大山,一場意外就可以摧毀一個家庭。我們總是說,個人利益需要服從集體利益,結果,很多個人利益都得不到保障。那麼多集體利益聚集在哪兒呢?就拿新聞上農民工討債這件事來說,為何他們年年會討債,為何年年都得不到妥善的結果?

人本無所依

如果道德得不到約束,法律又不是特別完善,那麼我們該何去何從?走到大街上不敢扶老人,害怕親人染上重病,擔憂老無所依,每天都活在憂心忡忡中。安全感首先來自社會福利的健全保障,其次是家庭的和睦,工作的穩定,以及人際關係的融洽。

也許我們只能,accept what you must,and change what you can。通過提升自己能力努力改變。安全感匱乏,從心理學來說,也是愛的匱乏。如果社會足夠的包容,家庭足夠的呵護,我想很多同性戀人不會走向自殺,也不會隱瞞實情。

也許對一個傳統家庭出生的女孩,在耳目濡染的情況下,會認定愛就應該毫無保留奉獻所有。因為大部分母親都是這樣做的。她們閹割了自己的需求,默默無私奉獻自己,全部滿足家人的慾望和要求。實質上,愛是對等的,付出和回報需要大致保持平衡。我記得《匆匆那年》中的方茴說過,“喜歡一個人要麼100%,要麼0%”。當一個人無法享受愛的時候,愛就變成了一種負擔。太深的感情,要麼束縛了別人,要麼傷害了自己。

愛得太滿,連呼吸都會感覺困難。當對方無法回饋同等份量的愛,不可避免飛蛾撲火的結局。你難道不覺得,用力過度的東西,最後都扭曲變形了嗎?

明知感情無法倚仗,因緣而聚,無緣就散,依然還想尋求寄託。就像魯迅說的那樣吧,感情是需要寄託的。飄搖的夢,擊撞現實的銅牆鐵壁,有人不願清醒,有人故意沉睡。該怎麼來的,就怎樣去,赤裸裸來去無牽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