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王朝》系列之四——“日影之蝕”

《薩迦王朝》系列之四——“日影之蝕”

薩迦王朝

4、日影之蝕

八思巴回藏三年期間,幾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績。在此期間,他劃分米德、拉德規劃十三萬戶指定萬戶、千戶人選創立薩迦地方政權組織機構,任命“拉章”十三侍從官建立漢藏驛路體系。在這些繁忙的工作之餘,他還抽出時間為蒙古汗國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字——“蒙古新字”(八思巴字)

蒙古汗國建立之前,一直沒有一種規範性的文字。直到成吉思汗西征之時,才由西域一個乃蠻人俘虜結合畏兀兒

文字創造了一種蒙文,學界稱為“回鶻式蒙古文”。但這種初創的文字並不十分準確,在推行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蒙元的統治者,忽必烈便曾向八思巴提出另造文字的設想。

這次,八思巴結合藏文創造出的“蒙古新字”完美的解決這一問題。公元1268年,當他回到大都,向忽必烈獻上這套新文字時,忽必烈非常高興,馬上下令在全國推行,

公元1270年(南宋鹹淳六年,元至元七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頂。由於八思巴為元朝中央創制新文字,為元朝皇帝授予神聖灌頂,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晉升八思巴為帝師,並更賜玉印。封號全稱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子,化身佛陀,創制文字,護持國政,精通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又稱帝師大寶法王,簡稱帝師。

八思巴聖眷日隆,帶著薩迦派在西藏的地位也風生水起。以至於,薩迦派修建薩迦南寺的工程,忽必烈都曾親自過問。現在南寺薩大經堂中,有四根巨大無比的木柱,號稱

“忽必烈皇帝柱”。據說是忽必烈命令駐紮在西藏的蒙古士兵,從喜馬拉雅南麓的森林中砍伐並運至薩迦的。

八思巴在薩迦留駐期間,甚至曾一度考慮過將薩迦派的政權首府設置在拉薩,併為此進行過準備。另外,從他讓弟弟恰那多吉迎娶夏魯萬戶首領女兒為妃的舉動來看,日喀則地區也曾是其選項之一。

以薩迦派當時能量來看,遷移首府是具備政治和物資條件的。畢竟,薩迦地方確實不適合成為一個政權的首府,別說是在全藏區域,就是在後藏地區,薩迦也是地理偏僻、資源匱乏的地區,既不是大河衝擊的平原,也不在交通要道的節點上。

但即便薩迦不具備成為首府的所有地理條件,這裡畢竟是薩迦派根植的土地,在綜合考慮了政治版圖、教派勢力等諸多因素後,他還是決定以薩迦為中心興建政權的首府。

薩迦南寺就是這一決定的產物,在興建之初便綜合考慮了傳教和防禦等各種因素,並選擇了外形為城堡、中心為佛殿的設計。

據說在選址期間,曾在本波山巴欽頗章頂上各架起一門火炮,朝山下射石頭選點,結果射出的一塊石頭落在大殿門前左側,一塊石頭落在大殿廣場中央,當即湧出泉水,大家認為這是祥瑞之兆,寺院地址因此確定。

薩迦派的盛世如太陽般熾烈,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任何一個教派能夠與其爭鋒。而且,在劃分十三萬戶之後,薩迦派對其中大多數的萬戶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其中有些萬戶乾脆就是為有功的薩迦本欽而設立的,例如絳卓、羊卓萬戶。

但這也不能怪八思巴,薩迦派為了西藏的和平,從薩班開始便殫精竭慮,奔走呼號,等到分享權力的時候,別人又憑什麼要求所謂的平等呢?!再說了,平等這種奢侈品向來都是奮爭而得,盼著別人有騎士精神賜予你,根本就是做夢。

不過,好在八思巴的吃相併不算難看,他還是顧及了大多數教派的和領主們的利益,否則即便是有蒙古人在後面撐腰,八思巴的

“十三萬戶制度改革也不會推行的如此順利。

再說了,沒有任何一種改革方式能夠滿足所有人的利益訴求,那種“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事情永遠會不斷重演。

那麼我就來看看,這次影響深遠的制度設定中,都有哪些隱含的伏筆吧。

西藏地區的萬戶之封,最早始於蒙哥汗時期。但這一時期分封的萬戶,並不是一個完整系統機構的組成部分,幾乎完全憑藉宗王的個人喜好加封。因此,這些萬戶既沒有相應的配套機構,其職權範圍也沒有明晰。

但這次,八思巴卻是要將萬戶系統變成地域性的行政組織,並使其成為西藏行政管理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先來看,八思巴劃分的十三萬戶區域與人口。[1]

《薩迦王朝》系列之四——“日影之蝕”

在西藏的史料裡,關於八思巴劃分的萬戶有著多種記載,不但萬戶之名各異,每個萬戶涉及的人數也是眾說紛紜,上面的記載來源《漢藏史集》,其記述和五世達賴喇嘛自傳中所記的數字相同[2]。

熟悉西藏地理的朋友看到上面的表格,應該對其中很多地名並不陌生。確實這些萬戶的劃分,基本上確定了各個萬戶的管轄地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幾點,在八思巴劃分的這些萬戶中,拉堆洛、拉堆絳、曲彌、絳卓、羊卓、甲瑪、嘉域等萬戶,是沒有教派勢力支持控制的,可以認為這些萬戶基本都是支持薩迦派的勢力。在日後的權力鬥爭中,這些萬戶也確實一直站在了薩迦派一邊。

當初誰給你的餡餅,你自己心裡沒數嗎?

其中,絳卓

羊卓萬戶乾脆就是為有功的薩迦本欽而分設的萬戶,嘉域萬戶則是由“由嘉域地方的1000戶人家、主巴地方的950戶人家組成的一個萬戶”[3],說明它們主要是地域性的行政機構。

另外,止貢、帕竹、蔡巴、雅桑、夏魯、達壠等幾個萬戶是有教派控制的區域,但其中夏魯萬戶和薩迦派有姻親關係(恰那多吉娶了夏魯萬戶的女兒為妃),而雅桑萬戶則是薩迦派憑藉權勢從帕竹萬戶中硬切出來的,這也成了薩迦派和帕竹噶舉間長期矛盾的導火索之一[4]。

不但如此,大司徒·絳曲堅贊(帕竹地方政權的第一代法王)對於

八思巴的萬戶之分還有如下抱怨。

大司徒·絳曲堅贊說:“蒙哥皇帝曾經下詔,封任南薩巴克希為阿里的果絨多以上波日山腳以下地方的首領,屬我們(帕竹噶舉派)所有。上師八思巴回到西藏之時,與本欽貢噶桑布師徒二人,趁前世古謝(仁波且)在薩迦之時,對他說:‘你們在阿里管轄的米德羊卓浪卡子的民戶交換。’

古謝(仁波且)說:‘我不能決定,需派人回去請示。’

他派人向上師甲哇仁波且(丹薩替寺京俄)、多吉貝(帕竹萬戶長)請示。

得到的回答是:‘浪卡子萬戶(羊卓)本是止貢派所轄,被薩迦人取去,(若交換)則止貢人不悅。阿里地方本來就是我們的米德,而且有師徒檀越關係,不能捨棄,因此不換。’”

面對帕竹噶舉的拒絕,手腕強硬的薩迦本欽貢噶桑布乾脆玩起了陰謀。他買通了帕竹派首領南薩拔希身邊的一個侍衛,命他放毒將南薩拔希毒死,作為報酬這個名叫當巴仁楚的侍衛,得到了墨竹白蔡地方的一塊土地。

據說,當

扎巴仁欽(第五任丹薩替寺座主)兼任座主和帕竹萬戶長時,他的侍從還在墨竹白蔡地方見過他。

薩迦本欽貢噶桑布毒死南薩拔希後,順勢將阿里地區收入囊中。對於這件事,帕竹噶舉派一直憤憤不平,直到大司徒·絳曲堅贊時期,他還曾撰文說道:“阿里萬戶即被薩迦人侵佔,這是我們至今不能忘懷的舊恨。[5]”

由此看來,在劃分十三萬戶的過程中,確實存在大量的權鬥和陰謀。勢力受損並不限於帕竹噶舉止貢派也被生生割去了羊卓萬戶。這種為了維護薩迦統治,而進行的分割和調整,當然令那些實力強大的教派難以接受。

噶當派高僧迥丹熱智便曾寫詩嘲諷八思巴:

“佛陀教法被衙署烏雲所遮。

眾生幸福被官長一手奪去,

濁世僧人正貪圖官爵富貴。

不懂這三條就不成為聖者。[6]”

為此,八思巴也針鋒相對的回擊,稱其不明大理,不識時務[7]。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在八思巴所劃分的萬戶之中,就連夏魯派雅桑噶舉這樣的小教派都顧及到了,但居然沒有噶瑪噶舉派這條大魚。

以當時噶瑪噶舉派的影響,曾上達天聽(蒙哥汗)被封為國師。但現在,卻連一個萬戶之地都沒弄到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有一個可能,這就是忽必烈記仇了。

想當年,忽必烈龍游潛底之時,曾想要招募

噶瑪拔希,結果這位上師舍忽必烈投奔了蒙哥汗。這回忽必烈成了大汗,我讓你丫跟我裝,不弄你弄誰?

有元一代,噶瑪噶舉長期扮演受氣包角色,直到明初才算緩過氣來,以至於把噶瑪噶舉憋屈的,放出了活佛轉世這一大招。

如果當時噶瑪拔希成了忽必烈的上師,說不定就沒有之後的薩迦地方政權了,而是一個噶瑪噶舉地方政權,也未可知。

因緣際會、成王敗寇只在方寸之間,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另外,在八思巴劃分十三萬戶的表格中,還隱藏著一個長期被學界爭論的問題——既當時西藏究竟有多少人口?

按照《漢藏史集》上的記載,在進行人口統計時是按照6人為一戶的標準記取的。但即便如此計算下來,整個衛藏再加上阿里地區也只有25萬人左右。這數字和史料中所記載的,八思巴1277年在

曲彌舉行大法會時,參加的僧人達7萬名的數量明顯不符[8]。

為此,學界進行了長期爭論。但需要注意一點,所有萬戶的戶口沒有一個超過四千,按照之前我們介紹過的米德(俗戶)拉德(神戶)之分,每個萬戶中這兩種戶數的比例是四六分成。

所以,《漢藏史集》中記述的戶口人數應該只有米德,而不包括神選之民(拉德),如果這樣計算的話,整個西藏的戶口數量應該在60萬左右。

可能有人覺得整個西藏60萬人也太少了,那我這還有另外一個證據可以說明,西藏地區真的沒有多少人口。

西藏地方政府噶丹頗章政權(格魯派),曾向前、後藏

阿里地區藏蒙兩族全部百姓按戶口發放物資,因為是要花錢的事情,主持這項工作的第巴·桑傑嘉措(1679年任第五任第巴——達賴喇嘛的總管)對此有著詳細的記載。

按照《第五世達賴喇嘛傳補遺·錦繡雲裳》的記載,當時全藏蒙古族人口為13128口,藏族人戶為108457戶,每戶平均6口計算,總計人口為663870口。

這即意味著,四百年後,公元十七世紀生活在西藏的民眾,即便是算上蒙古族也不超過100萬人。當然了,藏族一般情況下是不分家生活的,這種傳統直到今天還延續著,所以我們去藏族朋友家裡做客,經常能夠看到一大家子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

因此,每戶六人的計算方式似乎略顯保守,但即便是考慮這種因素,藏族地區生活的人口也不會有質的提升。而且直到解放前,藏區人口的平均壽命都很低,也就四十多歲。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藏區人口數量的上升。

對於當時藏區人口數量這一問題一直存在爭論,我也不認為我計算的數量就一定準確。但這卻可以從一個側面來引出,另一個長期存在爭論的問題,這就是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二年),

松州之戰松贊干布率領的吐蕃軍隊的數量。

如果按照八思巴時期萬戶民數來考慮,《資治通鑑》記載的“近世浸強,蠶食它國,土宇廣大,勝兵數十萬”顯然是包含了吐蕃盛世時所控制疆域內全部的兵力。不代表吐蕃會在某次戰役中,傾其所有的調動數十萬雄兵。

所以,即便是松贊干布喊出“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的豪言,以及《新唐書吐蕃傳》中有著“勒兵二十萬入寇松州”的條目。顯然這些都是誇大其詞的,從戰場態勢來衡量也能看出,唐朝援軍先鋒牛進達夜襲吐蕃軍營,不過斬首千餘,吐蕃軍隊便徐徐退去,如果吐蕃真有20萬雄兵,只死了區區千把人便撤退了,這也不符合戰場邏輯。

在中國歷史上號稱擁兵數十萬,大多數時候都是用來嚇唬對方的宣傳手段,我們作為現代人別也被這種古代的宣傳手段迷住了眼睛。當年曹丞相飲馬長江還曾號稱百萬,其實,整個曹魏的戶口數量也不過八九百萬人,除非曹丞相會法術,要不就是砸鍋賣鐵缺心眼,否則他根本不可能湊出這麼多軍隊來。

以當時吐蕃情況,扣關松州(今松潘)能調動五六萬軍隊基本也就是極限了。想用這點軍隊,深入唐境搶走公主,實在是有點寒摻,畢竟唐朝也不是豆腐渣工程一推就倒。所以二十萬人說說就行了,不用說幾乎難以想象的後勤壓力,就是松潘城南的山谷中能不能擺下二十萬人都是個問題。

吐蕃的人口基數在那兒擺著呢,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吐蕃軍勢最盛之時,其軍隊中存在大量僕從士兵的原因,這些幾乎囊括所有種族的僕從士兵,最後甚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族群——溫末

最後,再別和我探討文成公主地位的問題了。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是以唐朝的國力為標定的,這和公主長得好不好看沒有一毛錢關係。我不相信,背靠著大唐這個龐然大物,又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方面都具有碾壓優勢的情況下,她會競爭不過尼泊爾的公主。

好了,吐槽完畢,下一節我們來講一講,烈炎盛世之中,薩迦派漸起的隱憂。

[1][3]、 《漢藏史集》_達倉宗巴·班覺桑布_陳慶英譯;[2][8]、帝師八思巴傳__ 陳慶英譯;[4][5]、《朗氏家族史》__大司徒·絳曲堅贊;[6]、《薩迦王朝的興衰》__丹曲;[7] 、《西藏曆代的邊事、邊政與邊吏》_張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