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华佗劝君须记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

花开陇上

茵陈又称为茵陈蒿,民间俗称为绵绵蒿,是一种野菜也是一味良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其最著名的方剂就是张仲景的“茵陈蒿汤”,历来都被作为保肝利胆的首选药方。

大乡家就有采食茵陈的习惯,母亲经常过了春节就开始采摘地头上发芽的茵陈,这时的茵陈最为鲜嫩。母亲常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砍了当柴烧”,跟题主说的“三月茵陈四月蒿,华佗劝君须记牢”似乎有出入。在农村还有一种说法是“二月茵陈三月蒿,到了四月当柴烧”。到底如何区分这些说法,确实有必要捋一捋了。

用月份来区分茵陈及蒿的名称,主要是因为茵陈的药性会时间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区分标准历来都有争议。汉末的《名医别录》中记载:“茵陈五月、立秋采”,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明朝的《本草纲目》,最早记录茵陈春季入药的是清代的药典,但具体时间也有不同,大多集中于正月、二月或三月。

题主说的“三月茵陈四月蒿,华佗劝君须记牢”,似乎意在强调春季入药的重要性,但现代药理学的结论是茵陈的主要药性成分香豆精、香豆酸在秋季的开花前后含量最高。《中国药典(2010版)》则采用了折衷的方式来记录:“春季幼苗高 6 - 10cm 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 ...春季称‘绵茵陈’,秋季称‘花茵陈’。”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茵陈在春季作为野菜应越早采集越好,但若入药最好在秋季的花期前后。

大乡,民俗文化爱好者,带您领略不一样的乡土、乡村和乡情,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大乡

中医又可称为“汉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有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已经开始形成)。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智慧、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更有像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国最具代表力的古代名中医。他们还有很多著有作品,例如《扁鹊内经》、《外经》、《后汉书.华佗传》、《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等。除此之外中医对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影响巨大,也可以说它们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也不为过。“望闻问切“是中医的诊疗方法,但用到最多的还要数中药材。发展到当下,”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看法还被很多人认同,毕竟讲究养生的人都知道”药补不如食补“!

“三月茵陈四月蒿”说的就是一味中药材——茵陈,又名牛至安吕草,菊科、牛至属植物,蒿过冬而不死,春天又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但是到了农历4月至夏时,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茵陈和蒿是因其不同时期,性状不同而命名之。而且不同时期的植物,药性、药效、甚至可否入药、毒性等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别,非普通人所能完全掌握,所以“药补不如食补”也不是随便补的。

每年春天挖菜季一到,很多城市居民就会利用踏青的机会,顺便挖一些婆婆丁、荠荠菜、苦碟子、苣荬菜等野菜(有些也可称为中药材),或生食叶片,或焯水做馅,又或是取其根茎煮水,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误食长相相似却不是能食用的野菜,食用这些野菜也要因个人体质(寒热过敏否等)而异,否则再适得其反就得不偿失了!

中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我们新一代的人们(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其发扬光大!进一步用其特色和优势,在服务百姓健康、建设健康中国方面,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们,你们有信心吗?


骏景农业

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在农村茵陈也叫白蒿,每年春季采收做中药用。在老家都这样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了当柴烧”,在三月的时候叫茵陈,四月的时候就叫白蒿了,等到了五月就等成木材烧锅做饭了。

看到华佗就想起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等一些美好的成语,作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在医术上绝对排的上前三名。农村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被华佗一说,确实值得我们来看看了。

三月的茵陈

四月的茵陈

四月的茵陈,药用价值就慢慢退化了,大都长成了白蒿。这个时候可以当做蔬菜来食用,是最好的时节。

五月的茵陈

五月的茵陈,可谓是没有任何药用和食用的价值了,就像一棵树一样也成材了,都被当地的农民砍去当烧锅做饭的材活了。

所以中草药在食用的时候要注意时辰节气,否则的话失去了药性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最三农

感谢诚邀:

又名
牛至青白篙,药用食用价值高。

食用当菜蒸成馍,还能下锅熬汤喝。



三月采摘有奇效,退黄利胆是良药。

适时采摘收藏好,三月发出的嫩苗。

积蓄一冬养分高,药力充足最见效。


四月已经有点老,喂猪喂羊变成草。

五月更没有价值,收割晒干当材烧。


三月菌陈四月篙,华佗劝君需记牢。

三月采收是个宝,四月采收是棵草,

五月采收它已老,六月只能当材烧。


诗歌问答达人

答:茵陈是一种多年生菊科植物,又名:牛至、绒蒿、青蒿、白蒿。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


三月茵陈四月蒿,华佗劝君须记牢”!无论是食用还是入药。都需要在阴历的三月份采收,到了四月份,茵陈就成为“蒿子”了,也就是变成“草”了,因此民间彦语也有这么说的:“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拔了当柴烧”!由于茵陈为多年生植物,春天三月份发出的嫩苗,积蓄了一冬的养分,药力就足。

旧苗发出更新鲜,黄疸茵陈主用专。

散配五苓功不小,叶寻八角力方全。

伤寒可令淫黄退,犯火难教湿热损。

曾见淮扬二月二,采将作饼俗相传。

——《本草诗》.清.赵瑾叔

从古人诗中,得知劳动人民很早就懂得茵陈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以及新鲜的嫩苗是最好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鲜嫩的茵陈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多种氨基酸。具有较好的养生保健作用,是难得的天然绿色保健食品。

苏东坡在《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中曾有“堆盘红楼细茵陈,巧与花椒两斗新。”的诗句。想一想当时苏东坡喝着美酒,吃着鲜嫩的茵陈,在早春三月享受着春的气息,该是多么清闲自在啊。


茵陈的食用方法很多。凉拌:焯水后拌上蒜泥,加盐,淋上芝麻油。蒸食:将茵陈拌上面粉,蒸熟后即可食用。还可以与玉米面和在一起蒸窝头。等等。

但一定记住:三月的茵陈最嫩最好吃,四月就老了全是“草筋”,很难下咽。


bj山那边是海

我听老人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了当柴烧。还说的是农历,现在用公历的话,应是二月苗陈三月蒿,四月拔了当柴烧。这是种植物,根生,籽也出苗。在出苗后,拔节前它是一种中药才,药名叫茵陈。过了这一节段,它就不能当药用了,叫白蒿。到后来拔节长老了就能编引火绳了。现在没有人编引火绳了。现在的人没见过什么是引火绳。所以说,四月的茵陈、白蒿当柴烧。


手机用户714912030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