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為什麼被叫做“海上殺手”?

第一軍情

飛魚,是法制空對艦導彈,1982年,馬島海戰中,因阿根廷空軍駕駛法制超軍旗式攻擊機,在距離目標45公里處發射了2枚飛魚空對艦導彈,一舉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引以為豪的價值2億美元的42型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從此名聲大震。

1984年,國內首次在國慶閱兵式中露面的高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的多用途C801反艦導彈,其外型、尺寸幾乎和法制飛魚空艦導彈一模一樣,外界猜測其技術有可能源自飛魚。

(法制空對艦飛魚導彈)

飛魚空艦導彈,長4.09米,直徑0.36米,翼長1.1米,發射重量0.75噸,最大射程50-70公里,發射高度50-10000米,巡航高度2.5-15米。

儘管阿根廷戰敗了,卻給法國人做了回免費的廣告,外界要求購買飛魚導彈的客戶紛至沓來,法國人立馬坐地升價,由原先每枚20萬美元調高至28萬美元,1983年更是猛漲至60萬美元,依然供不應求。

飛魚空艦導彈,是在MM38反艦導彈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屬於超低空掠海飛行的空艦導彈,裝備在武裝直升機和固定翼作戰飛機上,用來攻擊海上各種艦船目標。

(飛魚空艦導彈載機超軍旗式攻擊機)

導彈採用中段慣導加末段主動雷達制導,與MM38相同的氣動外形佈局,彈體頭部呈尖錐形,其後為圓柱形,採用模塊化艙段結構,從前到後依次為導引頭艙,儀表艙,戰鬥部艙,固體火箭主發動機艙,舵機艙等。

戰鬥部採用機械、慣性和氣壓三級保險,內裝重42公斤半穿甲高爆炸藥,能穿透12毫米厚艦艇甲板,在其內部爆炸,有觸發和近炸引信。

(被飛魚空艦導彈擊中的英海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飛魚作為亞音速近程掠海反艦導彈,彈體採用鋁合金加工製造,以單艦為獨立作戰單位,攻擊目標為雷達視距內的中型艦隻,同時也可以攻擊小艇,具備全天侯作戰能力,命中概率為95%(發射方式為+/-30度扇面發射時)。

由於飛魚導彈的高命中率,加之馬島海戰中擊沉英皇家海軍42型驅逐艦的出色表現,所以被業內稱為“海上殺手”。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3月24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自從人類發明導彈以來,這種低成本的殺手武器可以說極大改變了世界軍事力量格局。在有些情況下,它甚至可以用極小的代價摧毀敵方極其重要的軍事目標。

就比如說“飛魚”導彈,它在世界上擁有極高的威望,被稱作為“海上殺手”。這種導彈是由法國宇航公司研製成功的,在熱帶海洋中,人類發現有一種會飛的魚,它不僅可以在水中游泳,有時候還能在水面上飛翔。它在受到其他生物攻擊時,就會躍出水面將近10米,並以每秒18米的速度滑翔飛行150至200多米,有時候又會緊貼著海面進行超低空飛行。宇航公司根據飛魚這一特性發明瞭這種空對艦導彈,由於它在發射後,可以掠著海面像飛魚一樣進行超低空飛行,也能避開對方雷達的有效監測,就像飛魚飛行一般,因而被人們稱作“飛魚導彈”。

“飛魚導彈”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設計研製並裝備部隊後,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之戰中大放異彩、一戰成名。阿根廷的“超級軍旗式”飛機在成功躲過了英國“謝爾菲德號”驅逐艦的雷達觀測後,在距離“謝爾菲德號”軍艦45公里的投射了4枚AM—39“飛魚導彈”。這4枚導彈在嚴格按照飛機的指令飛行至距離目標10公里的時候,其飛行高度自動由15米降低至0.5-3米的海面掠海飛行,並啟動導彈自身的雷達導航裝置逐漸接近目標,突然出現並一舉擊沉了有著“皇家驕傲”的英國現代化驅逐艦“謝爾菲德號”和英大型運輔船“大西洋征服者號”,並且擊傷了英“格拉摩根號”驅逐艦,使得英國大為震驚,“飛魚導彈”自此名聲大噪。

由於“飛魚導彈”身長4米多,直徑才35釐米,翼長1.1米,小巧玲瓏,而它造價才20萬美元一枚,當它摧毀掉身價上億美元的巨大軍艦時,這種以小博大的打法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第一軍情

飛魚式反艦飛彈(法語:Exocet)是一款由法國研發製造的反艦飛彈,擁有艦射、潛射、空射等多種不同的發射方式,而除了潛射型版本外,飛魚飛彈全可以接近音速在接近水面5公尺不到的高度飛行但不接觸水面。飛魚飛彈在1980年代開始正式服役後,歷經過許多實戰經驗,是一種整體性能評價優異的反艦飛彈系統。

飛魚飛彈第一次公開於1968年,是由法國與西德合作發展的AS.34鸕鶿反艦飛彈(Kormoran)衍生而來。第一位訂購的客戶是法國海軍。空射型AM39於1972年首次試射。潛射型於1979年公開,1981年中由Agosta號潛艇試射成功,1985年於Saphir號潛艇上服役。改良型MM40於1981年初開始生產,第1000枚飛彈於1990年10月遞交給客戶。

飛魚飛彈是由歐洲著名的軍火製造商法國航太(Aérospatiale)所開發製造,設計目標是一種輕型反艦飛彈,因此射程規劃為40公里,配合小型船艦上的雷達與電子支援系統的直線距離,彈頭重量旨在癱瘓,而非擊沉一般大小船艦。設計人員認為要達到擊沉的目標,彈頭重量將會導致飛彈無法由小型船艦攜帶,而且他們也認為以0.9馬赫命中目標時帶來的傷害已經足夠,如果加上飛彈是在最大射程以內撞擊目標,剩餘的火箭燃料還能夠引發額外的破壞。

飛魚飛彈採用固態火箭發動機而非渦輪發動機,因此第一代MM38的射程只有40公里。設計人員認為渦輪發動機在啟動之後需要先提升高度,這會造成飛彈在遠距離就被發現的可能,也因為有效射程短,飛彈在飛行過程當中沒有中途更新目標資料的能力,這是由於設計人員認為以飛彈的飛行速度和射程,目標移動的範圍不會太大,同時極低的飛行高度也讓目標只有很短的反應時間,無法採取有效的迴避運動。新型MM40的射程提高至70公里,以配合艦載直昇機上雷達的搜索與標定距離。空射型SM39的最大射程根據載具的飛行速度而有變化,最大也是70公里。

彈頭只有碰撞引信,沒有近發引信,不過爆炸時間能夠設定在通過雷達獲得的目標位置之後0.015秒自動起爆,不過這項功能導致飛彈可能在通過幹擾絲覆蓋的空域時意外引爆。法國航太目前提供客戶一款能夠更有效抗拒電子幹擾的尋標頭更換現有的飛彈。

飛彈在發射前的啟動時間需要60秒,主要是在預熱尋標頭的磁通管,需要輸入的資料包括目標距離和航向,載具本身的航向,速度以及垂直參考點,此外還可以額外加上尋標頭雷達搜索角度,雷達開啟距離,終端飛行高度以及引信選擇。

水面艦艇或者是陸基發射架具有12度的仰角,離開發射架之後兩秒鐘飛彈會先進入30到70公尺的最高飛行高度,在接下來的巡航階段是以慣性導引系統協助,高度會維持在9到15公尺之間,當距離預設目標位置12到15公里左右,飛行高度進一步降低至8公尺,如果海象平順,高度最低到2.5公尺,這時候雷達會開始工作尋找目標,並且以雷達高度計保持與海面的距離。

根據發射方式共有多種版本,其系列版本與開始啟用的年份分別如下:

  • MM38:艦射型版本,1967年開始研發。1968年對外公開。
  • AM39:空射型版本,1974年開始研發,1979年開始服役。
  • SM39:潛射型版本,除了飛彈本體外,它使用馬達動力的輔助莢艙在水面下航行。

技術數據長度4.7 m

直徑0.348 m

翼展1.1 m負載

重量165 kg整體總重670 kg

發動機固體火箭推進器最大速度315 m/s

有效射程70 km飛行高度海平面導引方式慣性導引+主動雷達導引彈頭高爆彈頭(定時引信、碰炸引信)發射平臺海基、空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