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不起眼的行當——磨剪剷刀

一個很不起眼的行當——磨剪剷刀

一個很不起眼的行當——磨剪剷刀

網絡圖片

看過京劇《紅燈記》的人都會吆喝一聲:“磨剪子來——鏹菜刀!”那是帶京劇韻的。在蘇北一帶,那聲音比較低沉:“磨剪剷刀——”

一個很不起眼的行當——磨剪剷刀

網絡圖片

在日常生活中,磨剪剷刀可以說是一個很不起眼的行當,但它卻是五行八作里老百姓離不開的一門手藝。小小剪刀也有響噹噹的牌子,南有張小泉,北有王麻子。那麼誰又是磨剪剷刀的祖師爺呢?遺憾的是史無記載,無從查考。據說,這一行當最早是磨鏡子的。古時,大家閨秀用的都是銅鏡,銅鏡用久了會生鏽,鏽了就得磨。磨鏡子是一個專行,附帶著磨剪剷刀。到了清代,玻璃鏡子出現,銅鏡被淘汰,磨鏡子的則以磨剪剷刀為主了。

一個很不起眼的行當——磨剪剷刀

網絡圖片

磨刀師傅的行頭好像都是一模一樣的:肩扛一條長凳,一頭固定兩塊磨刀石,一塊用於粗磨,一塊用於細磨,凳腿上還綁著個水鐵罐。凳子的另一頭則綁著坐墊,還掛了一個籃子或一隻箱子,裡面裝一些簡單的工具,鋼鏟、錘子、小鐵砧、鋼銼、水刷、水布等。磨刀師傅肩扛的這條板凳,在兒童謎語中比喻得非常形象:“騎著它不走,走著不能騎。”“騎著”是指磨刀師傅幹活時騎在凳上,那自然是不走的了;幹完活磨刀師傅扛起凳子走路,是人走,又怎麼能騎呢?

逢年過節,磨刀師傅生意特別好。此刻正是用刀的時候,如果刀鈍了那才叫急人。常常母親在廚房切菜,突然由遠而近傳來略帶沙啞的“磨剪剷刀——”的吆喝聲,母親手持廚刀對我大叫:“快去,把磨剪剷刀的叫來!”我隨即跑到門口喊一嗓子,把即將遠去的磨刀師傅叫回頭。

一個很不起眼的行當——磨剪剷刀

網絡圖片

磨刀師傅一般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年復一年的風霜使他們顯得很蒼老,皺紋已爬滿了黑黝黝的面龐。磨刀師傅從母親手裡接過廚刀,紮上皮圍裙跨在板凳上,幹起活來挺有架勢:他劈腿呈騎馬狀,自詡騎的是日行千里的赤兔馬,磨的便是青龍偃月刀。磨刀人磨刀講究看刀口,鋼是軟還是硬,硬的要在爐子上退火,軟的直接端起剷刀對著刀刃就鏟。剷刀是一根尺把長的鐵桿,兩頭有橫扶手,鐵桿中間伸出一把優質的鋼刀,用它剷刀的雙刃,白色的鐵屑直往地上掉,廚刀被鏟得雪亮。鏟完後,先在粗磨刀石上磨,一邊磨一邊往刀上淋清水,磨一陣,磨刀師傅用他那生滿老繭的手指在刀刃上輕輕刮一下,然後眯著眼睛看看刀鋒,接著又很有節奏地磨,看他那神情好像很陶醉。磨得差不多了,他將刀移到細磨刀磚上換個姿勢再磨,一把鈍口的廚刀,在磨刀師傅的手裡只消一袋煙功夫就能“舊貌換新顏”。磨得好的刀,刀口是一條直線,刀口上面有一條黑線。

一個很不起眼的行當——磨剪剷刀

網絡圖片

就在磨刀師傅磨刀的當口,家門口鄰居便翻箱倒櫃忙開了,那些卷口豁口的舊廚刀、缺胳膊少腿的舊剪子,全都找出來讓他磨。磨剪子比剷刀相對有些技術含量,雖談不上什麼力學、數學,多少有點竅門。剪子是兩片,磨時剪刀口與磨刀石的角度,剪刀中軸的鬆緊,都有相當的關係。磨好的剪子兩片合在一起,刀尖對齊,必須鬆緊適度、緊而不澀、松而不曠,取一塊破布條試驗刃口,輕輕一剪,雖達不到小說裡寫的“吹毛斷豪”的神奇效果,但布條迎刃而斷,相當鋒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