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乾夕惕”其实是个“莫须有” 年羹尧该死而且被杀也另有原因

很多人都以为年羹尧参与了雍正的“改诏密谋”,所以雍正要杀年羹尧灭口,而年羹尧被雍正抓住的把柄,是在奏折中写了错字而“大不敬”。这当然是没读过历史的结果,且不说清朝的“于”字写做“於”,“十”字怎么改,“传位十四皇子”也改不成“传位於四皇子”,而且清朝的皇子的正确称呼也不是“某皇子”而是“皇某子”,改也改不成。再说了,康熙驾崩的时候,年羹尧正在青海跟郭罗克打仗呢,想帮雍正也帮不上。清朝唯一一个不错的皇帝,就这样被抹黑了。但是雍正确实杀了年羹尧,而看了历史之后我们只能说:年羹尧该杀,杀得好,这头大老虎不除掉,就没有老百姓的好日子过了。

“朝乾夕惕”其实是个“莫须有” 年羹尧该死而且被杀也另有原因

被认为“年羹尧事件”诱因的“错别字”,是一个四字语,叫做“朝乾夕惕”,出自出自《周易·乾》,指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结果年羹尧写成了“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但事实上,“朝乾夕惕”是一个并列词组组成的成语,就像“宵衣旰食”一样,写成“旰食宵衣”意思也没变。雍正这是借题发挥,即使年羹尧把字写得像汉武帝的万石君石奋的儿子石建石庆一样谨慎,也是难逃一死,因为跟年羹尧的九十二桩大罪比起来,写错个把成语,那简直不算事儿。说雍正因为“朝乾夕惕”而杀年羹尧,简直就是一个“莫须有”。

“朝乾夕惕”其实是个“莫须有” 年羹尧该死而且被杀也另有原因

想当年汉朝有个叫石奋的,一家五个人都做到了俸禄两千石的高官,被人称为万石君。老石家爷们儿没别的本事,就是“一生唯谨慎”,大儿子石建给汉武帝写奏折,汉武帝都看完批阅之后发还了,石建又检查了一遍,发现马字下面应该是少写了一点,吓得好几天睡不着觉。二儿子石庆当太仆的时候给皇帝赶马车,皇帝问他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马鞭一一点数马匹后,才举手示意说“:六匹。”

“朝乾夕惕”其实是个“莫须有” 年羹尧该死而且被杀也另有原因

石家这种谨慎,让从汉文帝到汉武帝祖孙三代皇帝都很放心,所以一门五个两千石,日子过的很安稳。而年羹尧这个进士出身,而且当过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的文化人,书没少读,但是“温良恭俭让”却一点也没学会。他要是学会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那么犯多少错误雍正都能包容,而“朝乾夕惕”和“夕惕朝乾”只是为了押韵而颠倒了一下词序,即使写错了,换在别人身上,可能也只是博得雍正哈哈一笑,这一点从雍正自己在奏折上写得朱批就可以看得出来:“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有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大奇!大奇!此人乃天日不醒的一个人,朕当日在藩邸骂他玩,都叫他“球”,粗蠢不堪,于登极后不记出仕何地。”那个买官来做的李卫,更是“粗鄙无文”,田文镜(也是买的官)的奏折都是他的师爷邬先生代写,雍正看了李卫的奏折笑得喘不上气来,给田文镜的朱批中还特意问“邬先生安否?”

“朝乾夕惕”其实是个“莫须有” 年羹尧该死而且被杀也另有原因

年羹尧之死,纯属自作自受,因为他太嚣张了,最犯大忌的就是年羹尧作为一个武将,手握重兵却又干预地方政务,以至于“年选官”比朝廷任命的官员还多还跋扈,已经直接威胁到了皇权的尊严,而且年羹尧本身又有一堆毛病,贪赃枉法的事情数不胜数,在当时几乎已经是“人神共愤”了,要不是雍正极力维护,言官和地方督抚(没少受年的欺负)的口水也把年羹尧淹死了。

“朝乾夕惕”其实是个“莫须有” 年羹尧该死而且被杀也另有原因

所以说不关年羹尧写的是“朝乾夕惕”还是“夕惕朝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年羹尧犯了必死之罪: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贪渎罪18条,侵蚀罪15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随便几条坐实了,年羹尧都得掉脑袋,而这九十二桩大罪全部查有实据。所以年羹尧是死有余辜,不能因为杀年羹尧就说雍正刻薄寡恩,因为换做是任何一个明君,也不可能容忍这样一头大老虎威胁老百姓乃至江山社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