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位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是他的弟子,他卻幾乎不為人知

1999年9月18日,23位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23位科學家也因此被人們尊稱為“兩彈一星”元勳。

不過,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想不到,在這23位來自天南海北的科學家中,有一半人師出同門。他們都有同一位老師,他的名字叫:葉企孫。

23位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是他的弟子,他卻幾乎不為人知

葉企孫照片

葉企孫是誰?恐怕很少有人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在我國的物理學界,葉企孫卻是大神級別的人物。

葉企孫13歲進入清華學堂(今天的清華大學),成為清華的第一批學生。20歲前往美國,先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師從實驗物理大師布里奇曼。在美留學期間,葉企孫和他的導師合作測定普朗克常數h的值,被物理學界沿用16年之久。

1924年,26歲的葉企孫學成歸國,他希望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全部奉獻給還非常貧窮落後的祖國。兩年後,清華學校(現清華大學)成立了物理系,葉企孫擔任物理系主任、教授,成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

23位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是他的弟子,他卻幾乎不為人知

葉企孫(右三)

葉企孫桃李滿天下,中國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衛星之父”趙九章、“氫彈之父”彭桓武、“光學之父”王大珩、“導彈之父”錢學森、“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力學之父”錢偉長、核物理學家鄧稼先、粒子物理學家周光召、核科學事業主要開拓者之一的朱光亞、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固體物理學家葛庭燧。他們都是葉企孫的學生。

23位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是他的弟子,他卻幾乎不為人知

葉企孫的學生李政道與楊振寧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楊振寧、李政道,是葉企孫的學生;第一位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中國人林家翹,是葉企孫的學生;第一位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的中國人戴振鐸,是葉企孫的學生。

借用著名科學家牛頓的一句經典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許多葉企孫的學生而言,葉老師無疑就是他們心中的這位巨人。

23位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是他的弟子,他卻幾乎不為人知

王淦昌(左)為葉企孫銅像揭幕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葉企孫毅然放棄了出國訪問的機會,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1948年,葉企孫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葉企孫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常委委員。

1977年1月13日,葉企孫去世,終年79歲。葉企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相比他那麼多名滿天下的學生而言,他自己卻是顯得如此默默無聞。但他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將會永遠被歷史所銘記,永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