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伴孩子,怎樣才算是高效的陪伴?

蘇中山

這張圖片曾經刷爆朋友圈,叫做“一張圖看懂陪伴和陪著”。

“陪伴”還是“陪著”?

圖片中,一位爸爸抱著自己的小女兒,並親切地與兩個孩子交談著什麼。

而就在他們旁邊,另一位媽媽和小小年紀的兒子各自低頭玩著手機,互不關注,表情動作都神相似。

在這張圖片持續刷屏的時候,大家都感慨:

別再說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著”。

然而,內疚過後呢?

爸爸們的“父愛如山”還是雷打不動,媽媽們也沒能從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中找到出口。

對於陪伴孩子,育學園這兩位媽媽的苦惱,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心聲。

是啊,我們都知道應該高質量陪伴,

我們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都知道,不能把孩子扔給電視;不能一邊嘴上應付孩子,一邊刷著手機不放;不能只是花錢買玩具,還得花心思和孩子一起玩……

可是道理聽了無數次,卻依舊不知道,陪伴,除了在孩子身邊,我們還能做什麼?

中國兒童中心出版的《0-6歲兒童心理發展與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將兒童發展分為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語言、情緒、社會性及個性等幾大主題。

指導家長既要關注孩子各項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家長單方面地“教”,孩子單方面“接受”,而是由家長和孩子組成的共同體,是長久陪伴中獲得的共同成長。

崔玉濤醫生也經常說,孩子又不是機器,你下指令他就執行,作為家長,一切都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

花時間“教”,不如花心思“陪”

什麼是“尊重孩子”的呢?

她隨後詳細描述,1歲多的孩子,平均每餐吃飯時間超過1個小時,中間要換若干次玩具、要放著動畫片,媽媽一會兒扮紅臉,一會兒扮白臉,並且要重複加熱飯菜,以免變涼。

“我天天這麼陪他折騰,自己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崔醫生說:

你想讓孩子吃飯,可是你在做什麼?你在說話,你沒在吃飯。

孩子會想,為什麼媽媽可以說話,我卻必須吃飯?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很小的時候就會如此,看到你做什麼,就要學著做,大人吃什麼,他也要嚐嚐。

所以,想讓孩子好好吃飯,你自己先要好好吃飯,你吃飯,他才會想要吃,你吃得香,他更覺得飯菜香。

3歲以內,是行為教育階段。

孩子掌握刷牙、上廁所、穿衣穿鞋等等這些本領,未必需要我們花多少時間去“教”,而是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去做

能參與和爸爸媽媽一樣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就不再是被動“受教”,而是

親密感參與感成就感的三重滿足。

這樣有趣的體驗,何嘗不是高質量的陪伴。

成為孩子的“安全島”

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在孩子睡著後,有片刻屬於自己的時間,能洗衣服做家務,能追追劇看看書。

可是最近,她的天使寶寶突然變得很“作”,繪本講五遍也不肯睡,甚至大喊“不要媽媽”。

“不要正好,讓她爸哄,我多看兩集電視劇”——朋友這樣說,孩子情緒突然變化的原因也就明白了。

為了爭取時間追劇,原本繪聲繪色的講故事,變成完成任務、敷衍了事。可孩子的內心何其敏感,你在敷衍她,她怎會不知道。

講五遍繪本的時間也不短了,可是時間消耗了,孩子不滿足,陪伴也沒有質量可言。

《0-6歲兒童心理發展與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將孩子對養育者的依戀形容為“探險者”和“安全島”的關係。

孩子是這個世界的“探險者”,家長就是孩子的“安全島”。有了“安全島”,孩子可以自信地探索周圍世界,而短暫離開後,再回到“安全島”補給,準備下一次探險。

建立這樣的依戀關係,對孩子社會性發展尤其重要。

崔醫生說: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帶孩子,爸爸媽媽要上班。

有的家長下班回到家,衝著孩子“寶貝兒,快過來抱抱!”

結果抱著孩子又幾分鐘熱度,“行了,自己玩去吧”,然後自己開始刷手機。

這樣怎麼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呢?

尤其上班族爸爸媽媽,更要注意在有限的時間裡,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你用心陪孩子做哪怕一件事,玩玩具也好,講故事也好,只要做這件事的時候,心放在孩子身上,這個時間才是有價值的。

為什麼孩子不要你?

經常聽爸爸們說,陪孩子這事不是不想做,而是自己插不上手,因為“孩子不要爸,只要媽”。

一些媽媽也說,不能讓爸爸帶孩子,帶不了幾分鐘準哭!

準哭?爸爸們是怎麼做到的?

叔叔阿姨們熱情招呼,有的給水果,有的拿玩具。

孩子很快被一套磁力玩具吸引了,站在辦公桌前就擺弄,可是因為磁力的作用,總是不能乖乖“粘”上,一靠近就變形。

孩子還沒怎麼樣,爸爸先急了,“你這樣,這樣”,三下五除二,搭了個小房子,結果孩子一巴掌就給按扁了。

最後,以爸爸發火,兒子哭了一通嚎哭收場。

大家都說“惹哭了吧,你讓孩子自己玩嘛”,爸爸還委屈呢,“他不會,我還不能教他嗎?”

崔醫生說:

“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陪玩,則最展現家長的智慧。

陪孩子玩,不是按照玩具說明書所謂“正確用法”一步一步教孩子操作,更不是把你的構想強加於孩子。

而是通過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跟隨著他的想法,給予適當的幫助,成全孩子自己。

“過度干涉”太普遍了,

  • 看到孩子拿著黑色蠟筆畫小花,忍不住說“有黑色的花嗎?”;

  • 看到他不停地用正方形積木,往圓形洞洞裡按,忍不住說“不是這個,拿那個圓的”;

  • 看到孩子在泳池邊猶豫,不敢下水,忍不住說他“這有什麼可怕的,趕緊的!”

我們嘴上說是在陪孩子,卻常常是在要求孩子符合我們自己。

爸爸對孩子的陪伴,是個更重要的話題,不少親子節目都選擇這個切入點。

吳尊的微博上經常曬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畫面,本身是運動高手的他,還親自教會孩子們游泳。

他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游泳老師教不會,爸爸能教會,不是爸爸厲害,而是爸爸可以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崔玉濤育學園

你好,我是燈媽。不請自來,別嫌叨叨。


什麼是陪伴?

為什麼你玩手機,孩子看電視,不叫陪伴?哪怕我兒子才2歲,我要這麼幹,不到十分鐘,他就會塞遙控器給我換臺,或者要我拿玩具或者又要鑽到我懷裡,看看我在幹嘛,反之就是他心不在焉,時不時要讓你注意力關注到他。其實想想也對,如果你追劇,老公卻在一旁玩手機,完全看的沒意思呀!趕緊拉著他一起看才滿足呢。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你是不是真的陪孩子了,不是你說了算,也不是我說了算,是你孩子說了算。孩子怎麼說?——根據孩子對你的滿意度。
哪怕只是一二十分鐘,你的關注對象只有他,你的眼裡心裡只有孩子,就能明白我說的滿意度是什麼。因為哪怕孩子全神貫注於玩積木,你在一旁專心的陪伴,他也能感受到——他會時不時向你展示自己的小成就或者苦惱,有時候是一個迷惑的小眼神,有時候又是會心一笑。如果你也能及時回應他,比如一個微笑或是加油鼓勵的表情,他都能感受到心有靈犀。

用最近的流行語來說——確認過眼神,你就是對的人。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我想說,陪伴,最重要的一定是情感交流。高質量陪伴一定是高質量的情感互動。你能及時發現,及時看到他的苦惱他的開心,給予他相應的回應。那就是在線狀態。
有時候,你也可以跟孩子說說最近自己的狀態。
比如“媽媽這幾天都加班,晚上沒有好好陪寶寶玩,媽媽很自責,對不起。”——反正我兒子一般都會依偎過來說“媽媽,愛你”。

“寶貝今天白天都沒有乖乖走路,讓媽媽一路抱著,媽媽好累,白天媽媽有點生氣。”——嗯,2歲的娃也會自責內疚的,這時候他一般會轉移話題。但我會接著說,“寶貝,如果明天我們再出去,你就自己走一段,然後媽媽再抱,可以嗎?”(給他臺階下)他一般會超級高興,大聲說“好”。

媽媽也是人,媽媽也會累會辛苦,如果你真的需要休息,與其心不在焉的陪孩子,還不如說,“寶貝,媽媽現在很累,媽媽需要休息15分鐘,然後再好好陪你玩,好嗎?”
順暢的親子關係,不,包括所有重要的人際關係,情感的溝通都十分十分的重要。
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說白了,其實也是理解對方情感,並且傳遞信息給對方——我理解你了。當代心理大師歐文·亞隆說,“有時候只需要準確的共情,就能給來訪者極大的幫助。”
想要高質量陪伴孩子,無論多小或多大,你需要做的只有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跟他保持在線。無論你是用語言,還是用眼神,亦或者用肢體。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你的注意力在他身上而已。



你有哪些跟孩子情感互動的經驗呢?不妨說出來聽聽。



燈媽讀心

高效陪伴,顧名思義,就是陪伴孩子的單位時間內效率很高。個人覺得,至少要做到一下幾點:

第一,陪伴時間內除了和孩子互動,不做其它事情。

記得看過一個電影,裡面的爸爸公務繁忙,但是每週日一定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和女兒玩過家家。現在很多父母陪孩子的時候心不在焉,一邊看手機發短信,一邊陪孩子玩

。這種不專心的互動,讓孩子反倒是覺得陪孩子還不如手機聊天重要,而且也會影響到孩子對手機和電子產品的態度。因此,如果想要高效陪伴孩子,第一個就要注意陪伴時間內放棄所有其它孩子,只和孩子互動。

第二,全身心投入,而且要高高興興地投入。

全身心投入,就要把心變回到孩子的年齡,陪著孩子一起開心,一起瘋。無論有什麼不開心,都不要影響到陪孩子時候的心情。要學會放下不良情緒,不把孩子當出氣筒。而是高高興興地孩子享受一起的美好時光。

第三,儘量孩子為主導,父母充分尊重孩子,輔助孩子。

平時,都是父母說了算的多。那麼,陪伴孩子的時間段,請儘量把主導權力交給孩子。做什麼,怎麼做,只要合理,應當儘量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配合孩子來進行各種互動。

我曾經有個朋友,她家兒子到了秩序敏感期的時候,每天晚飯後遛彎,都要給先給全家排隊,爸爸媽媽姥姥姥爺按照孩子要求,排好隊形,然後在小區內散步。他們全家都很配合孩子。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度過了這個時期,也就不再要求排隊散步了。但是,這種讓孩子為主導的陪伴方式,個人覺得還是值得借鑑的。

第四,偶爾因為工作或者身體情況,和孩子溝通好,希望孩子也可以理解。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即使再努力,計劃也趕不上變化。萬一和孩子說定的計劃或者時間有變,一定和孩子耐心地解釋清楚,商量解決對策。因為工作臨時有事,可以商量另一個時間。因為身體有病需要休息,這個孩子應當可以理解,甚至應該教育孩子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有雙語娃

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帶寶寶,白天的時候就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每天這有下班那一小會的時間和週末陪孩子,那麼如何在短暫的時間內,讓孩子感受到同樣熱切的愛就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依然是非常愛孩子的,非常瞭解孩子、並且是關注孩子的每一個需求的。在陪孩子玩得時候,孩子會把玩具送到爸爸或媽媽身邊,這個時候作為父母一定要有反饋,“寶寶你把這個送給我是嗎?那我們一起玩好不好?媽媽也送給你一個”,不斷並且是不厭其煩地給孩子反饋,讓孩子明確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是值得被愛的。

其次,可以培養一些和孩子的特定小儀式,比如每天刷牙這件事情都是爸爸在旁邊引導陪同的,每天睡覺前都會由媽媽給自己讀一個有趣的繪本故事。這樣天天重複,讓孩子形成一種聯結,一種溫馨甜蜜的感受,每天這段時間是很愉快的,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度過的。並且因為天天都是這樣,這種固定的形式會讓孩子感受到安定與控制,一切都是可以掌控的,爸爸媽媽是可以信任的。

另外,增加親子互動的質量,既然時間上我們已經受到約束,那麼在質量要把關,陪伴不僅僅是孩子在玩,大人們坐在一邊玩手機就可以,要跟孩子有互動,還要對孩子提供一些知識的指導、對孩子的有足夠的表達。


積木育兒

父母陪伴孩子,怎麼算高效的陪伴,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法有統一的標準,有些“專家”喜歡從理論上進行表述和討論,但不容易讓提做父母的具體操作。回答這個問題時,我更願意從具體的做法上來介紹,不過這些做法更適合學齡前兒童,已經上學的孩子可參考執行。


一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要玩手機,包括網上聊天、購物、看直播、玩遊戲等,也就是說孩子在家的時候,儘量把手機放一邊。不要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上癮,包括看電視劇、電影、球賽等而不管孩子。不要做與孩子無關的一些事情,比如和客人聊天、做家務等。有人說不讓我做這做那,那麼讓我幹什麼?

二是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遊戲是開發孩子智力最好的工具,做遊戲可以是具體的遊戲工具,也可以是具體的遊戲行為,比如捉迷藏等具體行為等。

三給孩子講故事、讀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書本上的,也可以自己採編的,形式上可以是多樣不拘形式的,甚至可以採取互動式和表演式講故事方式,讓孩子給爸爸媽媽講故事等。

四是帶領孩子一起做家務,做家務的內容應該很豐富,比如做飯、收拾碗筷,整理衣服、書籍,拖地板等。這裡不再一一敘述。

五是帶領孩子出去遊玩、旅遊等遊玩可以到室外,街頭公園、動物園,公共場所比如商場、球場、科技館、圖書館等。旅遊可以去不同的旅遊景點,歷史古蹟、歷史文化遺產,自然風光等。

六是經常帶領參加孩子一些組織開展的“親子游戲”等,參加一些家庭聚會、朋友聚會等。

七是做上面這些事情的時候,要引導孩子主動參與、積極參與,而不能強迫孩子參與。作為父母應該帶著自己的“愛”真心實意心甘情願的,而不是被動的消極的心不在焉的態度去做這些事情。


不忘初心匍匐前行

當父母容易,做父母難,真正做了父母的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深有體會,為人父母確實會經歷許許多多的辛苦和磨難。

養自己的娃陪伴著自己的娃成長這件事老母雞都會做,關鍵是如何陪伴呢

首先陪伴孩子的第一條是,禁止玩手機,陪伴孩子不玩手機,第二條放低姿態,讓自己和孩子處於平等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傾聽孩子的心聲,真的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

陪伴孩子,其實就是父母又過了一個童年,陪伴孩子做遊戲,陪伴孩子畫畫,陪伴孩子寫作業

陪伴的過程中 充滿了歡聲笑語

孩子心情愉悅。

我也是一個媽媽,在孩子三歲以前,陪是重要的,過了三歲以後,伴是最重要的

記得有一次我在沙發上看書,寶寶跑過來哭著說他的什麼球球啊找不到了

當時我就隨便敷衍他一句,找不到再去好好找找

結果不到一會兒他就哭著來找我,什麼球球掉在洞裡了

我在此雖然他隨便推開他

之後孩子哇哇大哭

所以,當孩子真的遇到困難需要傾述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置之不理。

因為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才能主動的尋求幫助,如果你一次次的將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不但會失去對孩子的信任,也會阻礙孩子能力的發展。

很多父母會說,你看你總是有耐心的陪著孩子,我就不能,一陪他,就感覺很煩躁。

其實,每個人都有煩躁和失去耐心的時候,先處理好情緒問題,再面對孩子,會創造一個更理想的親子關係。

還有一些父母陪伴孩子,總愛往孩子身上貼標籤,小氣 愛哭粘人 笨蛋

不停的給予幼小的孩子貼上這麼多的標籤,忽略孩子行為背後傾述的願望,也就談不上真正的懂得孩子。

孩子必然不會成為天使,但你們始終可以成為更好的父母,你們渴望孩子快樂,也希望幫助他們擁有幸福的生活。 魯道夫·德雷克斯如是說出了父母普遍的心聲。


A長生夏

我們在陪伴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跟孩子學習怎麼做父母。如何陪伴更高效,我以遊戲為例。第一步,非常認真地跟他一起做遊戲,盡情地跟他一起玩,不要先去改變他,通過玩了解他的興趣。玩3個遊戲,你就會知道他最喜歡哪一個,哪個片段裡面他最接近放鬆,這就是他得強點,你把這個強點擴大,再擴大,他就會跟著你走。所以父母首先,學習你的孩子,跟著他一起玩。

再一個,你想為孩子做引導,也要有技巧。

把你的命令式改成選擇題,比如說孩子在做一個不安全的遊戲,你不想讓他玩;比如說他要從什麼地方跳到什麼地方,你說不要跳,我不允許你這樣做。我們可以這樣說,寶寶你在這裡停下來,媽媽有幾句話跟你說。你可以告訴他:第一,跳下來,你會把腿跳痛;第二,媽媽可以抱你下來,這樣會更安全;第三,我給你放一個小凳子,你從小凳子上下來;第四可以怎麼樣……你可以給他一個選擇題,寶寶可能會選擇,我要一個小凳子,你便給他一個小凳子。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就是你不要去評判他。如果孩子想要玩,你不要一直在他身邊嘮叨。人家積木還沒搭到一半,你就說你搭得怎麼這麼難看,怎麼這麼慢,怎麼搭錯了……小孩應該以他的眼光、速度、能力去玩他的遊戲,不要隨意去告訴他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給選擇題,還是這樣,引導,不要去評判。

最後,就是要耐心地讓孩子去犯錯。比如說他在搭積木,他搭錯了一步,你一定不要說這是錯,你可以讓他去犯錯,結束後你可以說,哎呀,媽媽可以做一件更快的給你看看,或者我來跟你比賽。總之你要讓他認識到他落後了,因為他犯了一個小錯誤,其實也不是錯,只是在學習不同的方式。小孩不犯錯,他怎麼知道這個方式行不通,或者這個方式比那個方式慢一點呢?所以,父母親不要急於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而是讓他認識錯,發現錯。


媽咪Jane黃靜潔

父母陪伴孩子所謂的高效的陪伴,我覺得就是讓孩子覺得和父母在一起比較的親近,有什麼心事都會向父母訴說,孩子和你在一起會覺得很輕鬆很快樂。

遇到什麼事情孩子會認為父母就是他的精神支撐,和你們沒有距離感,就像朋友一樣能夠很快的融入到一起,而不是與父母的身份居高臨下。

孩子如果遇到什麼事情也不和你傾訴,這樣就不能夠稱之為高效的陪伴。

“其實和朋友一樣和孩子相處的父母是不多的,大部分父母都是以自己的想法施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聽從父母的安排聽從父母的話,好多孩子都活成了父母的影子,這樣沒有自我我的孩子是不會覺得快樂的”

總之能夠讓孩子和你在一起覺得快樂輕鬆遇到問題也能夠迎刃而解沒有距離感能夠稱之為高效的陪伴。不僅僅是父母給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其實精神上的需求更重要。


親子陪伴蘭怡C

想要高效的陪伴,要做到三個“放棄”。

最基礎的,在陪伴的時間段內,“放棄”自己手頭上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父母要把手機扔在一邊。千萬不要三心二意,這邊在陪孩子看動畫片、看書,手邊還拿著手機,想“趁空”發幾條信息,或刷幾條朋友圈。

這種分心的狀態,說實話還不如不要陪伴。一來,分心時容易忽略孩子的安全問題,不少寶寶的安全事故,就是由於父母帶娃時看手機造成的。二來,看手機時無法同步跟進孩子的狀態、情緒,對寶寶的問題、談話心不在焉,反而容易讓孩子誤以為父母忽略自己、不重視自己。這種陪伴,恰恰適得其反。

第二個“放棄”,是指要放棄自己的“目的”。

高效的陪伴是指全情地投入,而不是說要抓緊這段時間,功利地產出陪伴的效果

不少父母誤以為,高效的陪伴是指要在陪伴的時間段內,讓孩子能學習什麼、學會什麼、掌握什麼。於是把陪伴變成了教學,不顧孩子對玩樂的興趣,強制給孩子講繪本、說英語、算數學。

在這段時間內,請儘量尊重孩子的興趣,哪怕要“植入”什麼目的,也是在順應寶寶興趣的基礎上進行。

第三個“放棄”,是指放棄自己的“身份”。

陪孩子玩要“入戲”。很多大人覺得孩子玩的東西幼稚無聊,往往是因為你沒有進入孩子的語境。忘記自己是爸爸媽媽,要努力跟上孩子的思路,理解寶寶遊戲的邏輯,跟著TA一起瘋、一起樂。

我常常會像個傻子一樣,在小區裡跟娃一起玩抓人遊戲,也會和他一起進行角色扮演,表達喜怒哀樂。

只有大人也從孩子的遊戲中體會到了樂趣,才是真正進入了孩子的世界,這樣的陪伴也才是高質量的。


娘娘說

我從事幼兒教育多年,進行了很多幼兒教育方面的課題、專題研究,也小有成績。當我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我自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得天獨厚的的優勢,於是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結果走了很多彎路。就拿陪伴孩子來說,經歷了這麼多年,我覺得父母高效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我認為好的陪伴就是帶孩子到處去玩,增長見識,同時鍛鍊身體。於是,我秉承這樣的理念,每到休息的時間就會帶孩子去公園、去博物館等,把我知道的、我看到的,我覺得重要的都一股腦的告訴孩子。並且所有的地方,能走著去的,就不騎車,能騎車去的就不坐車,我一直這樣堅持的,我覺得我的這種教育方式很科學,既帶孩子玩了漲了見識,又鍛鍊了身體,增強了意志。誰知,有一天,孩子突然對我說:“媽媽,我不想跟您去玩了。”我不解地問:“為什麼呀?”孩子不加思索地告訴我:“太累了!”聽到這話,我當時很不理解,我的休息日都放在陪伴孩子身上,並且是我精心安排的,為什麼孩子還不喜歡呢?後來,我慢慢明白了,這一切都是我主導的,去什麼地方?怎麼去?甚至在玩過程中的交談都變成了課堂,是我不斷的告訴他,讓他記住。時間長了,他自然就失去了興趣。

於是,我意識到這種陪伴反倒給孩子帶來了壓力。我開始改變,跟孩子商量,讓孩子決定休息日想幹什麼,怎麼安排?我由原來的主導者,變成是孩子的合作者、參與者,這樣孩子的積極性一下就提升了,都是由他來策劃安排。在玩的過程中,我也改變了以往說教的那一套,反而裝得什麼都不懂,去詢問他,他自豪的跟我講這個說那個,有時候遇到他也不知道的,他還會說:咱們到時候查查。過兩天,他還真的查了告訴我。

就這樣,我開始覺得陪伴孩子時傾聽孩子的聲音很重要。同時,當孩子有了某些想法,不管對與不對,不急於在孩子面前用家長的口氣指責教導更重要。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到了青春期,自然對男女的事情有些朦朦朧朧的感覺,並且很好奇。我家孩子也不例外,有一天他壯著膽子,試探著跟我說起他們班有兩個同學交朋友的事,我不但沒有警告他要遠離這事,反倒覺得很正常,並聊起了我上初中時我們同學交朋友的故事,他一看跟我有了話題,就不斷跟我敞開心扉,我逐步瞭解到他對早戀、對選擇女朋友的看法,同時,我也旁敲側擊的說明我對早戀的建議。自從這以後,每天晚上他很愛跟我聊天,聊他們老師的事情、同學的事情、學校的事情,跟我總說不完,我抓住這個大好時機不露聲色的把處世之道、甚至人生觀、世界觀滲透給他。

現在孩子20歲了,雖然不像小時候那麼多陪伴,但孩子很享受跟我聊天的過程,一有時間孩子就會跟我聊聊對人對事的看法,聊聊自己的未來、聊聊近期奮鬥的目標,每當這時候我都很欣慰。因此,我認為高效陪伴,不是需要你花費很多時間,不是需要你有多專業的教育技巧,只要你能跟孩子心與心的溝通,平等的交流,就是高效的陪伴,而且這種高效的陪伴會成為他一生健康成長的精神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