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千里江山图》长达11.9米,表现千里江山壮阔之景,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它在政和三年(1113)被徽宗赐给了蔡京,王希孟是否存在过?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丁酉年故宫千里江山图大展特展,然后千里江山图就火了。我个人并不喜欢这张画,原因是我认为这画不如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来的痛快。当然今天不谈两张画的艺术水准,只谈我对这张画的一些个人看法。

直接干脆点,我认为千里江山图和王希孟没有关系。

美术界之所以认为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十八岁时的作品,其根本原因和唯一的原因是千里江山图后面蔡京的题跋。所以我在想,如果蔡京的题跋有别的意思或者有不真实的地方,那么美术界断定的王希孟所作也就不攻自破了。现在来看蔡京的跋文。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段话其实不难理解,此处不作解释,但我注意到一个问题,王希孟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徽宗的此图究竟是什么图?蔡京只说是王希孟画的画,但是画的什么画却没有说,因为这个跋文其实是梁金标从画上剪下来附到千里江山图后面的,题也就变成了跋,但是,究竟是不是从千里江山图上剪下来的?我不知道。现在权当是从千里江山图上剪下来的吧。

我还注意到几个数字,政和三年,年十八岁,不逾半岁。

政和三年是1113年,这一年,宋徽宗做皇帝已经13年了。

王希孟年十八,但究竟是不是十八岁,暂且按下,来看不逾半岁。

这题跋说的很清楚,王希孟用了不到半年时间,画完了千里江山图。但是千里江山图有多大呢?1191厘米,差不多就是12米长。宽多少呢?51厘米,这个尺寸按今天的书画平尺来算,是55平尺。如果我们看上面的图或者去故宫看原图,就知道这张画画起来多么费工夫。那些三矾九染的先不说,且看看画中的水纹。

这个水纹叫做满勾峰头纹,这个水纹几乎是从卷首画到卷尾。再加上其他的山石,树木,房屋,车马人船,我个人认为,这么庞大的工作量,王希孟一个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而且,题跋上还说了,徽宗让王希孟入禁中文书库,也就是说,王希孟是有工作的,并不仅仅画画。可能有人会想,半年挺长,可以画的完,但是宋代不是今天,没有电灯,天黑了就不能画了,就算多点几根蜡烛,但是,这么工细的线条能看清么?还有,王希孟只有十八岁,他不撩妹么?不吃饭么?不出去采风么?

如果有人一定认为王希孟半年能画出来千里江山图,那就半年好了。我懒得争辩。

现在来看年十八岁,为什么一定是十八岁呢?为什么不是十九岁?不是十七岁?但是我想,蔡京这么写,肯定有他的意义。而且,凭借着蔡京京官的位置,王希孟怎么着也得被人念叨一时啊,但是没有信息。

扯远点,不谈艺术,宋代朝廷为什么要养一拨画家画画呢?因为粉饰太平,因为美化宫廷,因为徽宗喜欢。显然,千里江山图是经过徽宗之手被过目了的,徽宗很懂艺术,懂书画,毕竟王希孟还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那么,千里江山图除了以上几点功能,还能不能有点别的作用?比如说能够表达徽宗的心情?或者是满足徽宗

情感的需要?其实艺术本来就该如此。

重点来了,徽宗出生于1082年,这张画画完的时候是1113年,看起来好像没有半点关系,但是,诸位可能不知道,宋徽宗是1100年被向太后扶上皇位的,那一年徽宗18岁。18岁就18岁吧,过个成人礼就好了嘛,但是人家徽宗赵佶得到是一个大宋江山。这样一来,18岁的千里江山是不是就有了出处?

如果有人说我牵强,那我就牵强好了,毕竟还是不能证明这画不是王希孟画的。

我在想,历史上既然查无此人,为嘛不叫马希孟,不叫赵希孟?

现在换个角度,王,其本意是皇帝,这里指宋徽宗好像问题不大。那么,希呢?希怎么解释?希原本指希望。这个也能说得通,那么孟呢?孟在尔雅里指勉也,借孟为猛。合起来就是徽宗希望自己能勇猛一点,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勇猛一点。只有一个勇猛的王,才能够获得千里江山,这个道理,徽宗自然懂的。所以,王希孟就是宋徽宗。

有人说徽宗荒淫无道,没错,但他早期还算励精图治。

现在回到这张画画完的时间,1113年,但这张画开始画的时间,应该是在政和二年也就1112年,为什么要画这张画呢?

来看一段历史记载:

政和元年,朝廷差童贯副郑允中奉使。辽人有马植者,潜见童贯於路。植,燕京霍阴人,涉猎书传,有曰:“才能文辞,长於智数”。见契丹为女真侵暴,边害益深,盗贼蜂起,知契丹必亡,阴谋归汉,说贯以边事。是时童贯奉密旨使觇其国,於是约其来归。植数上书奏,上喜,赐姓李名良嗣。蔡京童贯力主之,以图取燕。

这段记载出自《三朝北盟会编卷一·政宣上帙一》。植是什么人呢?植是马植,辽国汉人,世为辽国大族,时任辽国光禄寺卿。政和二年,因在辽国获罪,马植私下与童贯联络,献“平辽策”,阴谋归汉。

于是,那一年,徽宗封赏很多人。于是:

政和三年四月,宋修筑保和殿,全殿房屋七十五间,上饰以纯绿,下漆以朱红。

政和三年春月,新延福宫建成,东西长度与大内相同,南北稍短。东至景龙门,西至天波门。

政和三年四月,千里江山图图成。

我不认为这是巧合。

为什么画千里江山图?

因为徽宗还是没有那么自信,他天生太软弱,他和他的先皇们都一样,希望在宗教中寻找安慰,希望在可视化的空间中寻找收复燕云的底气。宋代皇帝历来如此,缺乏自信的时候往往寻求于宗教。

比如宋真宗大肆封神,不惜扔掉清史名誉,两次伪造天书,更甚者封禅泰山,为的就是这个心理安慰。所以,千里江山图不过是徽宗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一种图腾而已,好比一个光棍没有媳妇,但是做个春梦也是好的。可是为什么又赏给蔡京了呢?因为他要建设的宫殿,是蔡京张罗的。

现在,只有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这句话了,这句话暗示的意味很浓,这句话实际上是出自宋徽宗之口,有着非常自夸的口吻,大意就是说,瞧,天下士人帮我得到的江山,那意思就是说作为皇帝,他深得天下民心。这种自我感觉良好也是赵家人的传统,比如,徽宗之前的清明上河图,不也是皇帝

自卖自夸的证明么?这里解释一下,清明不是清明节,而是皇帝治国有方,天清气朗,四海清平。

现在,还有王希孟什么事么?这张画自始至终都是徽宗的游戏和春梦,但他很快就该醒了。

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现在聊聊这张画本身。

我之所以不喜欢这张画,恰恰是因为它是天下士所作。艺术原本就是个人的事,即使徽宗很懂艺术,可他不知道,艺术一旦和政治挂钩,和龌龊的私人想法联系在一起,艺术也就不再感人。

我不喜欢这张画,因为它不耐看。不耐看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技法的不统一。千里江山图山体用荷叶皴,山脚用披麻皴,受董源的影响很大,远景基本上是董源的东西,近景处巨然的影响也很多。

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这个巨然的东西就很多。

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这个有点董源的平淡天真,但是这画不能细看,里面的线太碎,太浅薄,太扁平,毫无味道可言,所以我朋友熊火花女士认为这是清代人的手笔,说实话,这些线条和四王差不多。这张画里面除了水,有一个东西贯穿始终,就是上图树两岸的小溪流,很明显,群工们先画出山形,最后在溪流的两边画上树。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画树的那个人,笔性是最好的,他控笔的能力很好,一笔下去,有书法的功底在里面,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画树和画桥的是一个人。

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这个桥的木桩,笔笔中锋写出,很见功力。顺便提下,这个桥应该叫做利往桥,桥上面的亭子叫做垂虹亭,建于1048年。当代有一个不错的画家,叫何加林,何加林画墨骨树时,笔力笔性都和这些树很像。

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这个细节图,就是两种不同的笔性,把两个山头放在一起看,很别扭。尤其是左边的山头,还运用了小斧劈皴,实在是很遗憾。比起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多有不如。

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这个就是赵伯驹的作品,两者对比一下,高下立判。

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千里江山图最终看起来还是很统一,很和谐,这实际上是渲染的结果,青绿,苦绿大量的积染过去,那些琐碎的线条也就变得不那么突出了。实际上我们不趴在画面上,也只能看到满眼青绿的华彩。

最后,我只想说,我的判断不一定对,那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我断千里江山图是宋人群工所画。只不过画的不好而已。

我之所以有上述的看法,是因为我深信,中国的艺术,对艺术的要求是非艺术的。中国的绘画,对绘画的最终要求也是非绘画的。艺术和绘画只不过是用来表现中国人的情感和伦理,如果洞悉了情感和伦理,也就洞悉了艺术和绘画的气质来源。这种气质,会告诉你绘画所有的答案。

手机横过来,看全景《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的成人礼——一场春梦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