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疑案:街亭斬馬謖,馬謖竟未死

馬謖

(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三國疑案:街亭斬馬謖,馬謖竟未死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根據演義中的的劇情,諸葛亮與馬謖交情甚好,更是對他給予厚望,將街亭重地給予馬謖,但馬謖剛愎自用,不聽王平勸告,最終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為表軍紀嚴明,揮淚斬馬謖示眾。

但在史書《三國志》中對馬謖結局的記載卻大不相同,居然有三種說法。

一.逃亡說

根據《三國志·蜀書·向朗傳》記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顯,就是自從街亭戰敗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 基於此種說法,在民間也產生了很多有關馬謖的傳說,比如在《姜維傳》中,馬謖潛逃後改名寧隨,並在諸葛亮病逝後重新為蜀漢效力,彌補自己以前的過失。

三國疑案:街亭斬馬謖,馬謖竟未死

軍師聯盟中的馬謖

二.病故說

在《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物故即病故,這句話的意思是馬謖在獄中病故,諸葛亮知道之後十分悲傷,痛哭流涕。

三.被斬說

這一說法與演義中的結局相同,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意思是諸葛亮帶走了西縣數千家百姓,返回漢中後,殺掉了馬謖以謝罪。

三國疑案:街亭斬馬謖,馬謖竟未死

馬謖

在這一本史書中,同時有著三種結局,可以說是極為異常的,對此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一個綜合性的答案:

根據《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中的記載,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意思是說,馬謖希望諸葛亮能夠效仿古人殺鯀而重用鯀的兒子禹,幫他照顧家人,後來諸葛亮也待其遺孤如同己出。如果此記載屬實,可證明馬謖死前未曾有機會再與諸葛亮謀面,否則也無必要寫這麼一封信。

而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的記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可見諸葛亮確實曾下達處死馬謖的命令。

基於以上幾種證據,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馬謖在街亭舉動違規,不遵諸葛亮的指示,以致最後慘敗而歸,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馬謖是深知自己失敗後果的嚴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潛逃,而身為丞相長史的向朗礙於情面或出於愛才之心,知情不報,事洩後導致他也在家賦閒達二十年之久。馬謖最終被緝拿歸案,並被諸葛亮處以極刑,然而還未及行刑,馬謖便於獄中病故了。這種觀點可以將三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解釋馬謖的最終結局。

三國疑案:街亭斬馬謖,馬謖竟未死

新三國中的諸葛亮

可以說,馬謖的最終結局也是由他的性格所致,他剛愎自用,卻又有較強的虛榮心,本可以安心的做一個運籌帷幄的智謀之士,卻想做一個上陣殺敵的將軍,結果嗚呼哀哉,令人惋惜。

一起探索不為人知的歷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