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得孩子哭總想哄孩子笑,你為什麼不喜歡孩子哭?

範李英芳

作為大人,我們常常無法理解,為什麼會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哭得撕心裂肺。


一旦哄不好,我們就開始失去耐心,大聲呵斥。


其實,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孩子哭得毫無預兆,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你不瞭解孩子的內心。


網上有個關於周星馳的故事,周星馳在父母離異之後,便與姐姐跟妹妹跟著母親生活,日子過得不太富裕。


在家吃飯時,媽媽總把肉夾給他,自己不吃。有一次,他故意把媽媽省吃儉用買給他的整個雞腿扔到地上,媽媽很生氣,忍不住打了他。


很多年過去了,周星馳才在採訪中說出了心裡話:雞腿是故意丟到地上弄髒,因為他知道母親會撿起來吃。


當父母反轉自己的視角,看看孩子的世界,會發現孩子的”壞“行為背後的需求,也會發現孩子所有的情緒都是人之常情。


1. 很多父母不允許孩子哭


在我們身邊,很多父母愛孩子愛得很嚴格。


曾經在游泳池看到這樣一幕:一位爸爸帶著兒子學游泳,孩子看到水,害怕得大哭,遲遲不肯下水。


爸爸看不下去,強行把孩子拖到水裡,一邊拽著孩子,一邊生氣地說:“你看人家孩子比你小都不怕,你怕什麼!”


一個下午,孩子都在爸爸的訓斥中度過,直到走的時候也沒學會游泳。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十分常見,作為大人,我們不喜歡孩子哭,不允許孩子害怕,更見不得孩子膽小怯懦,所以很多經常對孩子說:


有什麼好怕的?

不要哭了!

有什麼大不了的!


類似這樣的話,給孩子的信號都是“不接納”。


當我們呵斥孩子後,短時間看起來孩子沒了這些情緒,其實,孩子只是在心裡壓抑這些情緒。


過度壓抑負面情緒的孩子,時間久了,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2. 孩子每一種情緒都是合理的


在孩子單純的世界裡,很多家長看來都不算什麼的小事都能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應。


比如有的孩子天黑了就會害怕,不敢一個人睡,父母一般無法理解,甚至覺得孩子膽小、沒出息。


其實,恐懼是最常見的情緒之一,就像我們一個人走夜路會覺得害怕一樣。


如果孩子每次怕黑,父母都去指責孩子膽小,對減少孩子的恐懼沒有一點用,反而讓孩子覺得“害怕”這種情緒爸爸媽媽不喜歡,內心甚至會感到愧疚、羞恥。


“孩子是很好的感受者,但卻是很差的詮釋者。”


因為年齡小,他們往往無法通過精準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多時候都只能靠哭來表示,大人的敷衍責怪,都是在拒絕和否定孩子的情緒。


3. 所有哭泣的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接納


總有父母擔心,無條件的接納,孩子豈不是就沒有規矩、無法無天了?


其實,父母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當孩子生氣了打人的時候,“生氣”的情緒是應該被父母理解,但是“打人”的行為,我們一定要去阻止。


抱走孩子,拍拍他,親親他,告訴孩子:“寶寶很生氣是不是?”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有條件接受孩子的行為。

每個孩子內心都渴望父母的理解,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接納。


當孩子哭了,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阻止、評判和指責,或是用道理來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難過,哭沒關係,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的。”


孩子感覺到無論自己怎樣表現,父母都是愛他的,都是願意信任和支持他的,這種愛,能讓孩子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


錢志亮工作室

哄孩子笑,不如允許孩子哭

孩子悲傷哭泣是面對挫折的開始,是接受自己是有限的過程,同時也是哀掉自己失去全能感的過程。而母親見不得孩子難過,在焦慮的驅使下剝奪了孩子從挫折中恢復的寶貴經歷和體驗。

父母總是渴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燦爛的笑臉,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樂。然而,幸福的童年絕不意味著只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著拒絕哭泣。相對於笑,哭可能更接近於我們的本質。

母親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是在滿足“好媽媽”的體驗

哭可以緩解情緒壓力和緊張,在哭泣悲傷的過程中,幼兒逐漸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現實,哭泣使幼兒在面對自己弱小的基礎上,從中恢復過來,逐漸變得真正的強大。

三四歲的童童(化名)想搭一個像自己一樣高的塔,然而,搭著搭著積木總是倒塌,終於童童有些生氣地大哭:“我搭不那麼高”,媽媽看到童童因為搭不高而哭泣,心疼極了,趕緊過來安撫童童:“寶寶,不哭,這些積木不好,媽媽給你買些可以搭的很高的積木,要不,媽媽幫你搭怎麼樣?”

童童反而更生氣了:“不要,我不要”。

媽媽:“寶寶不哭了,我們吃點好吃的怎麼樣?”

童童:“不吃,我就要搭很高很高的塔”

媽媽:“看動畫片?你不是最愛看動畫片嗎?”

童童聽到看動畫片,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臉。放鬆的親禁不住抱著童童親了一下。

看到孩子的笑臉,媽媽不再糾結難受,舒了一口氣,心情也陽光起來。

此情境中母親的反應很常見。乍一看,甚至可能會感動於母親對孩子的愛,因為母親用自己的力量想方設法把孩子帶離痛苦,重獲笑顏。然而,細緻地體驗這個化哭泣為笑顏的過程,其中最多的卻是母親的焦慮,而並非溫柔的容納。真實往往很殘酷,覺察和麵對並不容易,這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困難所在。

拒絕面對孩子的沮喪,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嬰兒期獲得的全能感(即感覺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是健康的、適應的,然而,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提高,活動範圍的擴大,正常的現實生活一定會提供幼兒逐漸打破全能感的機會。

就像童童搭不了想要的高塔,這是造物主自然安排的學習體驗挫折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接受自己並非全能的,面對並接納自己的有限的基礎上,逐漸鍛鍊了強健的內心,抗挫力,或者稱為從挫折中恢復的能力就是這樣鍛鍊起來的。

有的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抗挫力,刻意創造挫折,倒實在是沒有必要,因為自然的生活本身提供的已經足夠。


國際頂級薩提亞大師 約翰·貝曼 作序推薦:本書提出了極有價值的觀點,即要想成為好的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然後再跟孩子之間建立起積極、親密的親子關係,並以身作則地去引領孩子的成長。


覺知養育

生活中這樣的情形隨處可見:孩子一摔倒,父母立馬說:“沒事沒事,一點都不疼,別哭別哭。”;本來不願意給孩子的東西孩子一哭立馬給了;在外愛笑的孩子總是能贏來更多的關注...



我想這大概就是人性中本就存在的趨利避害,常人總喜歡聽讚美的話語,總想著過幸福的日子。可是我們也該清楚“哭”與“笑”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情緒,情緒不分好壞,就與月缺月滿一般,我們都得接納,再想辦法引導。

每次baby哭時,我第一反應就是孩子需求不滿了,孩子需要幫助了。我會抱著他先讓他把這種不滿的情緒發洩完,等他靜下來問他怎麼了,再認真地聽他的需求。假如需求不能被滿足,我也會跟他說清楚為什麼不行,這個時候也許孩子會再次大哭,我仍是給予他時間來調整,再次強調原則後再轉移注意力,事情也就過了。



每個人喜歡笑,我當然也不例外。可是不如意的事那麼多,哪怕是孩子。與其用堵,讓孩子的需求壓制在心底越積越多造成各種不好的情況,不如以疏換堵,排洩完了孩子也就輕鬆了。


baby的童年足跡

媽媽不喜歡孩子哭,對孩子來說不公平。試想當孩子受委屈或者受傷的時候,想通過哭來表達情緒,而當媽媽表現出來不耐煩的時候,孩子是不是更委屈啊。



分析一下,媽媽不喜歡孩子哭的原因。

第一,媽媽自己小時候是否經歷過這樣一事情,自己因為要一件東西,父母不同意,於是你哭,哭的跟傷心,結果父母對你的哭不理不睬,甚至表現出不耐煩,並且告訴你,小孩子不能哭,不應該哭。所以,慢慢地在你心理形成一個觀念:小孩子不能哭。

當你自己有了孩子,內心深處也有一個這樣的信念,就是孩子不能哭。當孩子哭的時候,你會很不耐煩。



第二,當孩子哭的時候,你試圖去哄他,不要讓他哭,試了幾種方法,她還是哭不停。你開始懷疑自己,開始生自己的氣,無力感讓你對自己很失望。

第三,自我委屈感冒出來。當表現出對自己失望的時候,內心更深處的委屈感開始影響自己。

自己這麼長時間照顧孩子的心酸和艱難全冒出來了。自己再也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看著哭鬧不停的孩子,自己想大聲哭一會兒。



這是媽媽看到孩子哭以後,自己內心深處情緒的波動和變化。


情緒管理專家

在我們身邊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孩子跌倒了哭鬧家長就趕緊安慰,可是越安慰孩子哭得越厲害。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孩子的情緒跟隨大人的態度

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表達情緒的能力。他們只知道難過就哭,開心就笑。尤其哭最能牽扯家長的內心。因此,哭成為了孩子最常用的表達方式。

在孩子受挫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怎麼面對這種情況,他們經常在愣了一下之後立馬哭泣,家長立即循聲趕來安慰,這個做法讓孩子感覺自己剛經歷的事情很嚴重,自己的情緒必須要反應的更為激烈,才能讓家長感覺到自己的委屈。

與之相反的也有家長採取漠視的處理方法,以為這樣就能培養孩子獨立勇敢的性格,這種方法也不對。培養出來的小孩會沒有安全感、冷漠。

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傾聽孩子的想法,適當給予安慰和鼓勵。例如孩子磕到了,家長可以說:“寶寶不哭要勇敢,爬起來就好了。”這樣,孩子會接受到家長的暗示,並告訴自己:“勇敢的寶寶不能哭鼻子。”

二、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大多數人認為孩子的叛逆期是隻處於青春期。其實不然,在孩子三歲左右就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們有了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認知能力,會不斷的探索世界、試探父母底線。

他們會跟父母反著來,父母越不讓做的事情,他們越要做。

這個時候家長不能一貫的用哄的方式去處理,要幫助孩子學會表達正確的情緒,可以使用講道理等方式來進行引導。

三、教孩子調控情緒

1、讓孩子適當表達自我情緒,讓孩子學會在適當的場合表達適當的情緒。

2、告訴孩子情緒應當如何表達,不是一味地哭鬧,而是要有自己的字體語言。

3、家長不要用“冷暴力”或“寵溺”去應對孩子的情緒,要讓孩子合理的發洩情緒。

4、陪寶寶閱讀關於情緒方面的童書。

齊麗娟有話說:

孩子在三歲左右就要開始學習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和意識。家長在這個過程要很有耐性,不要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牴觸。


齊麗娟

每個父母長輩的都不喜歡孩子哭吧!剛當上媽媽的那一階段,過的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哪裡做不好,孩子一哭,我自己也手忙腳亂,非常不安,煩躁,後來總結出經驗,孩子餓了抑或是困了,哭泣是孩子想表達自己需求……慢慢的生活狀態才有所好轉,現在想來聽搞笑的。哭是孩子情緒的發洩,由於害怕,疼痛,難過……當然,孩子在成長,我們做父母的也在成長,我們應該學著接受孩子自己的情緒。

孩子長大了,懂得了很多人情世故,記得那次因為出差必須和孩子分別一個星期,分別時看見孩子兩眼淚汪汪,我的心拔涼拔涼,我見不得孩子哭即便是因為臨別的傷感。制止孩子哭泣似乎是每個家長必做的一件事,但這也是孩子自己的權利……

很多時候,孩子在外撒潑,又是哭又是吼的,家長無力招架,生怕孩子哭的累壞身體,也影響到大人情緒,自然百般討好,想要什麼買什麼,竭力滿足孩子要求,自然養了一堆“小皇帝小公主”……

雖然每個父母都不喜歡孩子哭泣,但是要依情況而言,要了解孩子哭的原因,不一定要干預……


墨媽咪哇

因為在絕大多數父母的心目中,哭是讓人反感的行為,孩子一哭就是代表著不好的事情發生,所以都不願意孩子哭。並且在成人的內心是很排斥哭的,因為孩子的哭聲就像是噪音,使人心煩意亂。我今天就是這樣,本身心情就煩躁,孩子還一個勁的哭,怎麼哄都不管用,內心直接崩潰。
從古至今,愛哭一直被賦予了貶義詞,而愛笑就成了褒義詞,人們都說喜歡愛笑的孩子,卻從沒有人說過喜歡愛哭的孩子。在人們的心中,哭是懦弱的表現,所以很不被接受。並且哭是代表難過,笑是代表高興,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高高興興、開開心心的,所以自然都是希望孩子笑了。


甜寶愛學習

很多人不喜歡孩子,其實是不喜歡孩子哭,覺得哭鬧的孩子很煩人,吵人。也有很多人喜歡孩子,因為孩子愛笑,單純可愛。其實,愛哭愛笑都是孩子的特性,畢竟他們還小,語言表達有限,當不被理解時,只有哭鬧才能引起大人的關注,才會得到適當的照顧。

咱們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哭鬧,雖然不喜歡,也不能吼叫解決,只能耐心地觀察孩子,學會聆聽孩子的哭鬧,學會分析孩子的心理。

有時候哭也不是個壞事,可以發洩情緒,釋放自己。我就特別愛哭,不是懦弱,而是眼淚可以宣洩自己的情緒,蠻好的。


Seven寶貝向前衝

孩子哭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者摔疼了或者遇見自己有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了,那這個時候,媽媽一定首先會心疼自己的孩子,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笑的時候肯定是很開心表現出來的情緒,是令人快樂的,那麼你肯定也會不由自主的跟著孩子笑。

就是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孩子在那裡哇哇大哭,自己也會感覺到想知道這孩子為什麼哭啊,想著哄一鬨她讓她不哭,這可能也是人之常情。


茗惜521

看不得孩子哭,總想哄孩子笑的家長很多,而這個現象在隔代祖輩中更是一個通病,為什麼呢?可能有覺得孩子一哭太煩了,或者太吵了,或者太難聽了,或者太讓人心疼了。所有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從深層而言,我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原生家庭教我們的


原生家庭,即指:每個人從出生到成年結婚前所生活的地方。因為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經歷了從混沌嬰兒期到三觀形成的成年人這段很關鍵的時期,因此,心理學認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將伴隨每個人一生。而中國的傳統教育,導致原生家庭普遍推崇的就是“笑比哭好”,一代又一代,這個習慣便奠定了下來。


以外,為什麼不喜歡孩子哭,理由還千奇百怪,比如前面舉例的:煩、吵、難聽、心疼,還有更多其他理由,這也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來的,這是另一個話題,在這裡不展開。


二,不允許失敗,抗挫力差


孩子哭泣是一種失控,而失控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失敗,抗挫力差的成人,會覺得無法接受,於是希望努力哄孩子笑,來扭轉這種挫敗的感覺。


此外,哭是提要求,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喝”,而抗挫力差的成人,會懼怕被要求。而笑是取悅對方,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總想哄孩子笑。


三,從眾心理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從眾心理在任何領域都存在,而且會干擾人們的獨立判斷。大家都喜歡孩子笑,那麼我就努力哄孩子笑,大家都不喜歡孩子哭,那我也不喜歡。


以上是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為什麼不喜歡孩子哭,喜歡哄孩子笑。其實,現代父母在這方面已經好了很多很多,他們可以接受孩子的各種情緒,也明白情緒沒有對錯,孩子有權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