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酱油出身,把小作坊发展成业界龙头,跟老干妈一样坚持不上市

衣食住行乃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说起食品界大佬,很多人会直接想起,达利集团的老板许世辉,从1989年成立第一家食品厂起家,到如今拥有19家公司,旗下的达利园、好吃点、可比克、和其正等品牌家喻户晓,年产值超百亿元,许世辉在食品行业耕耘了大半辈子,如今成为了中国食品界的首富。

在2018年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食品行业中,许世辉家族以118亿美元排名第一。而仅次于许世辉家族的是李文达,为李锦记立下汗马功劳的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年近90岁的李文达以116亿美元超过了京东的刘强东和娃哈哈的宗庆后。

打酱油出身,把小作坊发展成业界龙头,跟老干妈一样坚持不上市

李锦记创建于1888年,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李文达少年时是受过穷的,上溯李锦记前两代,也都是历尽艰辛的创业者。1888年,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还在珠海南水经营一间小茶寮。李锦裳幼年丧父,和母亲蔡氏相依为命,从老家广东新会七堡镇辗转到南水谋生。南水是珠江口的一个小村,当地多渔民,盛产生蚝,李锦裳就地取材,平时在茶寮里煮点蚝汁售卖。后来李锦裳就把茶寮改成了专制蚝油的作坊,取名“李锦记蚝油庄”,几年间就做得远近闻名。

打酱油出身,把小作坊发展成业界龙头,跟老干妈一样坚持不上市

李锦裳有三个儿子,长子兆荣英年早逝,次子兆登和三子兆南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合力把李锦记蚝油庄的生意做大。至今在澳门新马路附近,还留有李锦记的老店面,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家店仍在售卖蚝油,实实在在成了李锦记品牌的“活化石”和纪念馆。

打酱油出身,把小作坊发展成业界龙头,跟老干妈一样坚持不上市

李兆南承继父业,成为第二代掌门。在他操盘下,上世纪三十年代李锦记开始大规模拓张,在广州、香港创立分号,而且打通了远销北美的渠道。1932年,李兆南正式把李锦记总部迁往香港。也在这一年,李锦记虾酱研发成功,成为蚝油之外的另一大支柱产品,享誉海内外。

中国的家族企业,真正传承百年的老字号其实不多,很多品牌都经历过动荡,李锦记也不例外。李文达1972年开始执掌李锦记,但当时家族留给他的并非万贯家财,而是分崩离析的危险。1966年至1967年,香港相继发生大规模的暴动,人心惶惶,很多人移民外国,李文达的两位亲伯父也无心经营李锦记,然而李文达深感李锦记是祖父和父亲7 0 多年的心血,更是海外华侨思乡之情的一种寄托。

打酱油出身,把小作坊发展成业界龙头,跟老干妈一样坚持不上市

于是李文达为了保住李锦记的招牌,花光所有积蓄购得股份,此时的他分文不剩,反而还背上了银行的债务。当时虽然李锦记在海内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声誉和市场,但由于产品单一、价格较高、设备传统、全部的员工加起来也就20几个,还是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继续做大的瓶颈。

李锦记一直以“优质高价”的产品定位进行发展。1945年时,一瓶李锦记的蚝油需要一块八毛港币,而那时香港的普通工人,一个月只能挣十块钱港币。1972年,李文达接手李锦记的当年,就决定一定要把李锦记改革创新,于是不久后李文达推出工薪阶层也吃得起的平价蚝油。

那一年,美国总统尼克逊访华,中国向美国赠送了一对国宝熊猫。李文达以此为契机推出了李锦记第一个新产品──熊猫牌蚝油,突破了长期以来只生产单一品牌、走高档路线的旧庄蚝油老传统,新产品推出后,大受市场欢迎,这一举创新获得很大的成功。

打酱油出身,把小作坊发展成业界龙头,跟老干妈一样坚持不上市

其实在这过程中,李文达还是遇到了困难,一开始,熊猫牌蚝油销量并不乐观。新产品还让经销商们心存疑虑,但是李文达却表现出了作为一名商人的勇气和魄力,他让经销商们尽管拿货,卖完了再付货款。就这样一招,很多经销商纷纷卖力地帮助李文达在美国宣传。

于此同时不仅帮助李锦记走向了海外市场,同时也给此前的产品定位,做出了颠覆性的调整。产品销量的迅猛提升,让原本经历分家之痛的李氏家族,很快便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并重新焕发了生机。

打酱油出身,把小作坊发展成业界龙头,跟老干妈一样坚持不上市

上世纪90年代初,李文达看中内地市场,李锦记集团的酱料业务随之进驻内地,李锦记来到了一个更大的市场里。为了跟进市场,李锦记有一个资深厨师组成的顾问团队,他们与一线厨师接触、了解市场、交流厨艺同时推广李锦记。李文达在产品创新、包装创新、市场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方面,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在李文达掌舵时代,让这家百年老店李锦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今李锦记已经成为在全球多个国家畅销的食品品牌。

对于李锦记,值得一提的还有李文达的豪宅。这座豪宅位于港岛浅水湾道99号, 面积达到17500平方,估值大概是1.6亿元,它是香港十大豪宅之一。隔壁就是郑裕彤、何鸿燊他们的豪宅,这里也被叫做富人们的世界。

打酱油出身,把小作坊发展成业界龙头,跟老干妈一样坚持不上市

李文达自己对财富以及慈善的理解是:“金钱万能,也是万恶。钱太多就会有问题,自己用不掉,必须回馈社会。所以我做慈善,而且一定亲力亲为。李文达近年来在国内各项慈善事业中捐资超过两亿元。李锦记在香港还有个专门关爱孤寡老人的基金会,在内地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公益机构也多有合作,每年都有新的项目和大量资金投入。

打酱油出身,把小作坊发展成业界龙头,跟老干妈一样坚持不上市

如今年将近90的李文达对子女从来不娇生惯养,李文达有5位子女,均在美国学业完成后,义无反顾的回到父亲身边,在外界经受一段时间历练后,回到李锦记担当重任。时至今日,他们将推动李锦记集团在国际市场飞速发展。

打酱油出身,把小作坊发展成业界龙头,跟老干妈一样坚持不上市

如今IPO热潮不断,李锦记也早已做到业界龙头,坐拥百亿市值,但跟老干妈、哇哈哈等企业一样,坚持不上市。世界上最智慧的企业家,不是推陈出新,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顺势而为。李锦记,一个顺势而为的智慧企业,更令人称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