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我國有著久遠歷史的古橋很多,網絡上有關中國四大古橋或十大古橋的版本有很多,不過最被人認可的中國四大古橋,還是: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與福建的洛陽橋(也叫萬安橋),其中的洛陽橋就在福建省泉州市。如今的洛陽橋,已經不再主要承擔通行的功能,1996年7月5日發佈,矗立於橋頭兩端的石碑通告讓這座經歷千年風風雨雨的歷史古橋,變身為受到重點保護,主要供遊覽觀光的文物古蹟。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立於南橋頭的通告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位於國道福昆線上,進入景區的石牌坊

關於泉州洛陽橋,估計很多跟我一樣,最好奇的就是泉州、洛陽,這兩個一南一北相距千里的地名,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雖然北橋頭有關於洛陽橋的介紹,不過也只是介紹了橋樑的結構及歷史價值。上網查看,這樣的一種說法更可信: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土族居民是越人。因戰亂大批中原人南遷,躲避戰亂遷徙到泉州的中原人,也將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也一同帶來,並在此繁衍生息,對故鄉的眷念,將定居之地取名洛陽,所建橋樑也就叫洛陽橋。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北橋頭有關洛陽橋的簡介

洛陽橋,最初叫萬安橋,是在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歷時七年修建而成的橋樑工程。後人不忘其功德,分別在南橋頭與北橋頭為其建祠立像,以示永世不忘。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北橋頭的蔡襄塑像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南橋頭的蔡襄祠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南橋頭的蔡襄祠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南橋頭的蔡襄祠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南橋頭的蔡襄祠

洛陽橋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全長1000米,寬4.5米。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長條石板鋪就的 洛陽橋 橋面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 橋面 與 蔡襄雕像

有橋墩45座,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橋的南北兩頭各有2尊11世紀修橋時所立的護橋石將軍。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石將軍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石將軍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石將軍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石將軍

6座石塔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橋頭的石塔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石塔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石塔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鎮風塔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中亭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碑亭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海內第一橋

中亭保存有崖刻“萬安橋”、“萬古安瀾”和12方碑刻。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所在位置,古時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就是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古人在建造這座橋樑時,首創了筏形基礎、浮樑架運、養蠣固基等技術,創中國橋樑史上一高峰。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建橋過程中,蔡襄集中了工匠的智慧,創造了“筏形基礎”,使船尖形的橋墩分開水勢,減少了浪潮的衝擊力。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又利用海水的浮力,藉助潮漲船高,把一塊塊重達數千斤的石板,鋪設在橋墩之間。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所以叫養蠣固基。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如今遊走在古橋上,兩邊都是成片的紅樹林,洛陽江口已沒有了昔日的波濤洶湧。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橋頭兩岸是綠樹掩映的村莊,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漁民泛舟水上,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將捕撈上的水產品,就地售賣出去。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遊客及當地村民,可以坐在中亭的古榕樹下,吹著海風,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感念“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句古語的意涵。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風風雨雨,走過近千年歷史的泉州洛陽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