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心理學家都說,多做這個動作可以幫父母減少“未來育兒難題”

帶寶寶就像牽著蝸牛逛公園,需要無比的耐心和細心。"

01

最近,

網上有位"網紅媽媽"分享了一種新式育兒方法,

她們一致認同的觀點是什麼呢?

1、哭也是一種運動,哭累了,寶寶就會睡覺;

2、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教育孩子不要過度依賴媽媽;

3、在晚上用這種方法,寶寶就會減少夜哭,大人不用夜夜哄。

她們所說的"這種方法"其實就是:

孩子哭泣的時候,不予擁抱和回應,

孩子不哭的時候,給予擁抱和回應。

在國內,有些長輩們的確就是這樣做的,還將經驗傳給了"新手媽媽"。

在國外,也有許多名人專家在推廣,比如美國的兒科醫生Richard Ferber。

四位心理學家都說,多做這個動作可以幫父母減少“未來育兒難題”

這種做法的效果顯示,的確是有用的。

但,這真的是一種好辦法麼?

"你這養的不是娃,是寵物吧!"

"哪個媽媽能做到孩子哭了不去抱?這也太狠心了!"

"寶寶哭了肯定是有原因的,怎麼能夠不去管他呢?"

......

的確,媽媽們主流的做法,都是對孩子的哭聲"有求必應"。

但是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這其中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道理呢?

02

對於嬰兒來說,哭,幾乎就是他們與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

餓了,哭;

大小便了或即將大小便,哭;

身體不舒服了,哭;

想要獲得陪伴和安撫,哭。

1、父母應如何正確回應寶寶的哭鬧?

因為大小便了而哭,很好理解。

餓了這方面也是,但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一下。

夜哭,是正常的、普遍的現象。

因為初生嬰兒的胃部是很小的,導致每次吸收的養份不足以維持整晚,所以需要不斷地餵奶。

當然,媽媽們也不要"有求必應",需要適當地控制次數。

四位心理學家都說,多做這個動作可以幫父母減少“未來育兒難題”

為啥?

眾所周知,嬰幼兒需要非常多的睡眠,而且必須是一次持續40分鐘以上才是有效睡眠。

所以,媽媽們請儘量間隔2個半/3個小時來喂一次奶。

等孩子長大了,晚上要餵奶的次數會自然減少噠!

至於身體不舒服引起的哭鬧,原因多種多樣,這裡就提一種較為常見的情況——腸絞痛

嬰兒由於腸胃發育不完全,在吃奶之後產氣容易排不出來,就會造成腸絞痛,且多發於傍晚。

大人可以抱著安撫小孩,輕輕撫摸小孩的肚子,把小孩放倒肩上上他趴在你肩膀上睡,走一走。嚴重點的話,還是建議看醫生。

最後一點,寶寶因為想要獲得陪伴和安撫而哭。

很多爸媽對於孩子的哭泣,一般都會給予及時的擁抱和回應。

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清楚這樣做的巨大好處。

2、為什麼擁抱對嬰幼兒如此重要?

1)發展心理學領域著名的哈洛恆河猴實驗

哈洛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即同母親分離。

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胸前掛著奶瓶的鐵絲媽媽和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

哈洛發現,嬰猴大部分時間都只願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唯有肚子餓時才會去鐵絲媽媽身上喝奶,且在鐵絲媽媽身邊與絨布媽媽身邊的時間約為1:5。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

雖然這個實驗的對象是猴子,但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它對人類嬰兒同樣適用。

四位心理學家都說,多做這個動作可以幫父母減少“未來育兒難題”

2)美國心理學家 Darcia Narvaez的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 Darcia Narvaez於去年發佈了一項最新研究的結果:兒時獲得的擁抱對人的正面影響會一直延續到成年期。

該研究對超過600名成人進行調查後發現,那些在童年時獲得了較多擁抱的人,長大後會成為更少壓抑、親切、更善解人意,工作更有成效的成年人。除擁抱外,童年時得到來自照料者足夠的愛護和陪伴,也會令成人後的身心更為健康。

研究同時顯示,當孩子童年期缺乏親情、成長空間和溫馨的家庭環境等重要支持,長大後社交能力和道德感有可能較弱。

Narvaez認為,這麼小的孩子,再怎麼寵愛也不為過。

家長應該跟隨自己的直覺去好好關愛孩子。

當你擁抱孩子的時候,你正在令未來的世界變得更好。

3)溫尼科特的發展理論

這項理論很有意思。

溫尼科特認為,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是不能區分自己和周圍世界的。

嬰兒會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

媽媽的乳房是自己,床也是自己,自己就是萬物。

得到好的照料的嬰兒會在這個時候體會到"全能感"

比如冷的時候就有毯子,餓的時候就有奶吃,不高興就有媽媽來注視你。

四位心理學家都說,多做這個動作可以幫父母減少“未來育兒難題”

在經歷過這樣的"全能感"之後,嬰兒才有能力進入發展的下一個階段。

開始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開始能夠區別媽媽(以及周圍環境)和自己的不同;

開始經歷"挫折"、"無力",意識到自己不能掌控一切,甚至發現自己的破壞性,比如自己會讓媽媽非常勞累。

嬰兒自此開始有和他人建立邊界的能力,開始能夠從和他人的關係中整合。

但是如果嬰兒早期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全能感",他始終會要去尋找未被滿足的"全能感"的幻想。

媽媽在嬰兒早期給予足夠的、穩定的關注,他長大後就相對不容易陷入操控和被操控的境地,心理健康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4)早產兒的"袋鼠式護理"

傳統的醫療方式下,早產兒是缺乏擁抱的。

因為早產是兒童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所以醫生們更關注的是孩子的生理指標,而不是他的哭泣。

並且在擺脫了死亡風險之後,

存活出院的早產兒相對足月兒存在智力發育和運動發育的落後。

為了改善這一情況,1978年Ray和Matinez博士在哥倫比亞波哥大創建了袋鼠式護理。

具體的操作方式很簡單,讓嬰兒趴在父親或者母親的身上,讓孩子在擁抱中感受父母的肌膚,體溫。

和傳統護理模式比較,袋鼠式護理僅僅是增加了一個擁抱,但卻給早產兒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四位心理學家都說,多做這個動作可以幫父母減少“未來育兒難題”

通過臨床對照研究發現,

1)使用袋鼠式護理可以減少早產兒的死亡率,全球數據統計可下降36%;

2)可以縮短新生兒住院天數,提早母乳餵養時間,減少嬰兒哭泣,增加嬰兒體格發育速度;

3)對嬰兒期運動發育同樣有促進作用。

2018年發表於發育神經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更是表明,袋鼠式護理的益處將延續至成年人。

接受過袋鼠式護理的早產兒,在成人期有更高的IQ和更好的持續注意力。

袋鼠式護理並沒有使用昂貴的藥物,也不需要複雜的儀器,但卻創造出了這樣的奇蹟。

03

最後我想說兩點。

第一,看完上文,很多父母可能會存在一個疑問:如果小時候擁抱安撫多了,以後孩子會不會養成一直要抱的壞習慣?

正相反。嬰兒時期擁抱越多,孩子的安全感越足,以後需要安撫的時間反而越短。

第二,孩子的出生不僅意味著血脈的延伸、家庭的擴大,其實也是父母個人心靈二次成長的重要起點。

想一想,

你是否存在著,寶寶哭鬧時不想去抱的情況?

你是因為自己尚未處理好原有的情緒,

還是寶寶的哭鬧讓自己情緒不穩定,所以不抱寶寶?

作為新手父母,難免會有感到身心俱疲、束手無策的時刻。

但如何掌控情緒,也是一門必修課。

在陪伴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除了越來越能瞭解寶寶的需求的同時,其實也是一次對自己新的認知和審視,能讓你越來越瞭解自己。

四位心理學家都說,多做這個動作可以幫父母減少“未來育兒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