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酒科普貼|終於喊出“在山東喝芝香”,景芝還有個難邁的檻

魯酒科普貼|終於喊出“在山東喝芝香”,景芝還有個難邁的檻

對於高端品牌來說,重度消費者關注工藝故事。低端品牌,沒心思講故事。

魯酒令,關注魯酒運營之道,不拍馬。(邀您關注本號)

不再磨嘰,終於喊出“在山東 喝芝香”

2018年第一個月,景芝在部分傳播渠道上終於喊出了“中國芝香,一品景芝”的品牌定位,還喊出了“在山東,喝芝香”的品牌訴求,魯酒令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景芝首次明確把一個行業香型與一款產品、一個品牌同步捆綁起來吧。

這個品牌定位,直接把景芝及其產品上升到品類“大拿”高度了,這就如同,說醬香首先論茅臺,景芝也照這路子,說芝麻香首先論景芝。

從2006年前後,景芝折騰芝麻香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過程有些長了,儘管一個品類培育有許多條條框框。

咱們先不論芝麻香品類的市場怎麼樣,芝麻香怎麼著也是一個獨立香型,從行業發展規律看,既然是個香型,那麼它的市場空間就足夠兩三家企業吃的,再怎麼見縫插針的香型,也夠養活兩三家酒企了。

品類這玩意,就是白酒中的一個“主權”地,掌握品類話語權,就等於可以與一線品牌平起平坐,衝出品牌壓制。雖然,在山東,泰山、蘭陵、趵突泉、國井(所謂復糧芝香)等也都能搞芝麻香,但是,這幾年來看,景芝確實把芝麻香這個品類與自己綁在一起了,一提芝麻香就想到景芝,這個終端心智是佔據住了。(其他幾家,該有多恨你)

消費者總有個認知盲區,如同窗戶紙,需要去挑破。白酒有時候就是這麼淺顯,你買一款酒有時候可能就是因為地緣情節,或者叫著順口,或者瓶子好看。

在山東喝芝香這個淺白的小口號,愣是憋了這麼多年沒叫出來。所以,淺層真理,往往是最難出生的,話說,這類活難死了多少策劃公司啊。

咱再來回到剛說的芝麻香的市場問題,也就是說,芝香在山東醞釀這麼多年,為什麼現在才叫出來。魯酒令總結了三條原因:

首先,芝香這個香型本身可能就是小眾屬性,這十多年了,消費者真正奔著喝芝香去買酒的有幾人?往往是以品牌帶動品類,這不像醬香那樣,消費者會因為要喝醬香而去關注茅臺系之外的品牌。究其原因,據說是因為消費者還不適應芝香口感(這是可能的),甚至有聲音說芝香工藝還不完善,喝完後舒適感略差(對於工藝問題,魯酒令不懂。但是說芝香上頭頭疼,僅就我個人而言沒有這感受,不論什麼香型,糧食酒基本不頭疼)。總之吧,這多年魯酒也沒少對芝香進行消費引導和氛圍培育,但是芝香的市場氛圍確實是還不理想,渠道層面也缺少動力,看不到油水不願意幹這活。所以,在山東喝芝香,遲遲叫不出來,有可能還會落個幹吆喝結果。

其次,現在之所以叫出來,可能更多是擠壓形勢下的主動出擊。一線品牌和泛全國品牌下沉山東市場,並且沒有空著手回去的,對手太厲害,魯酒也不能慫不是,先佔住陣地以便與對手爭奪市場心智,在山東喝芝香,無形中打了一堵牆,山東人總得給點面子吧,照顧下本省酒企不是,更重要的是,景芝應該是希望以此打出省酒擔當,在這個各品牌群雄竟起的時刻,景芝不是一直想實現品牌升級和高點佔位麼,在山東喝芝香,以攻為守,也是可以的。(話說,芝香本來就是佔據次高端價格帶,芝香電渠約在600,尚品則上千呢)

第三,景芝自身的工藝可能已經解決芝香入口的問題,所以現在敢於喊出來。再者,通過近幾年的時尚化和一酒三喝嘗試,多樣玩法喝芝香也能站住腳,尤其是景芝近兩年的終端深度運營、互聯網布局和芝享薈等措施,使得景芝有信心硬推渠道,這是有可能的,那麼喊出在山東喝芝香,先給渠道表個態留住信心,再借助互聯網打個品類突破,反正景芝本身品牌夠硬,以品牌帶品類也不是不行。(魯酒令純瞎猜的)

所以,儘管芝香品類暫缺氛圍,但是守住芝香老大這個牌子,先佔住先機和位置,總有機會的。

品質、產品線、渠道、終端、品牌、資本、管理都不是大問題

那麼,景芝現在的底氣是什麼呢?

首先,景芝的品質保證是可靠的,畢竟,那塊全國質量獎,可是硬實力啊。連古貝春前幾年都曾被爆出添加甜味劑,可見,白酒行業守住質量關還真不容易。

其次,景芝的產品線,主品突出,現在梳理的很清晰,白亁、景陽春、年份景芝、一品景芝分工明確,但是,魯酒令要多說一句了,這個年份景芝系列,主打時尚風和一酒三喝,目前有景6、景8、景12上市,這個玩法很新,但是適合白酒麼?(芝濃混喝,很多人不習慣口感吧)當然,白酒本身就是個時代產物,多創新也是值得鼓勵的。景芝確實是想跟上“喝的美一點,喝的快樂一點,喝的個性一點”的消費潮流,不過這個發力點有待檢驗,企業反應力還是可以的,試錯總要有第一步。

第三,渠道升級,剛才我提到了近兩年的終端深度運營、互聯網新零售佈局和芝享薈,景芝的渠道升級和市場掌握力在魯酒中已經領先一步了,終端深度運營簡單說是廠家直接掌控一線終端店面的動態,類似於洋河SFA效果(洋河要先進的多);而這個互聯網新零售佈局,景芝自己叫“網上商城、統倉統配、標準門店”三位一體,就是依託濰坊的那個極優佳來實現線下店面升級,類似於茅臺雲平臺,也有點像五糧液e店效果。(這一步是不是個擺設難說,很多酒企玩線上最後成了擺設)。

至於那個芝享薈,倒是聚集了不少優質經銷商,帶有精英圈層共享造富的感覺,景芝的渠道能力還是很強的。除了渠道升級,整個渠道環節對景芝的信心還是很足的。

這些渠道升級將大大提升流通通路效率,還得靠技術啊。

第四,終端看好。在店面終端環節,景芝的形象和信心也不錯。在消費者終端,景芝還是兼具面子和裡子,本土酒中還是有口碑的。

第五,具備了品牌勢能。景芝在2014年後,一直在做品牌升級,就是要站穩魯酒高端引領品牌和省酒地位,這幾年做大傳播、大品牌,又是名人代言,又是走雙高路線,總之吧,景芝品牌夠硬、夠響了。但是,品牌故事和品牌文化還是有欠缺的,這也就是我馬上要說到的景芝最難邁的那個檻。

第六,景芝管理還是很規範的,但是這幾年魯酒中花冠和溫和做市場的狼性也是可以借鑑的,管理風格兇狠,市場耕作極致,如果在比較下洋河打法,景芝的管理硬度是不是再加把勁呢,要知道,為什麼外省品牌來山東,從來不是空著手走,為什麼總是能在我們看來本已經成熟的市場依然可以榨出油水,問題就在於強悍的精耕。當然了,品牌型團隊和市場型團隊不同,不過,在現在形勢下,一身水一身泥的打法都是通用了吧。

第七,資本助力。這個就不多談了,咱也不懂,不過,景芝應該不差錢了。

唯獨品牌故事與芝香消費文化缺亮點,文化牌該怎麼打

現在終於說到景芝最難邁的那個檻了,其實,景芝已經可以有驕傲的資本了(滿足於現狀,也挺好),但是怎奈人家志向遠大,有衝全國衝百億的夢想。

這個難邁的門檻是什麼呢?你想一想,那些來山東撈金的白酒品牌給你什麼感受?

對了,就是品牌故事和消費文化潮流。

先說品牌故事,也就是品牌文化問題,任何白酒品牌要佔住市場,在消費者心智中留下印記,甚至形成品牌信仰,必須通過一個品牌故事來完成,這個品牌故事,可以是一個符號,可以是一段歷史,可以是一種工藝等等。品牌故事要完成“知名度、忠誠度、美譽度”三個任務,要詮釋品牌歷史厚度、文化內涵(精神訴求)、時代價值觀(消費主張),品牌故事必須足夠淺層,足夠清晰可傳播,足夠有調性。

比如,茅臺的品牌故事,什麼工藝上的九蒸八酵七溜啊,什麼茅臺為中國革命貢獻了,什麼三高兩長稀缺健康了。可謂朗朗上口,這個品牌故事就很傳播力,再者,洋河手工班,鮮明的跟隨了茅臺策略,從工藝講故事,所謂的“三老兩多一少”,從匠心講故事;再如,瀘州老窖的老窖池歷史故事,等等。總是能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鮮明的故事表達。

而山東白酒歷史是讓川酒黔酒羨慕不已的,但是大多講不好品牌故事,不是沒料,而是沒技巧,另外還伴隨著瞎編。

魯酒講品牌故事,還是偏重於品牌歷史厚度,忽視了品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表達,過於沉迷於歷史文化牌,玩命往前拉歷史年代和傳承,籠統地誰比誰老,誰比誰更正統,同質化太嚴重了(話說那所謂的老酒窖三個月不用,裡面的微生物群及菌落就快死翹翹了吧,那考古挖出來的老酒窖跟現在窖池沒多大關係吧)。對於重度消費者來說,這種把戲就別玩了,人家比你還懂酒。

回到景芝的品牌故事上,這幾年景芝品牌以走高、聚焦、強入為打造特點,“蘸著文化賣白酒”,努力想講好品牌故事,可以說景芝品牌的高度和架子已經上去了,底蘊厚度也夠了,但是文化內涵和價值觀的過於表達中庸了,要麼夠高、要麼夠新、要麼扎心。

總體來講,景芝品牌故事的講法需要升級,景芝不缺文化內涵和價值觀,缺的是表達力和技巧,所以還是要說,匹配百億景芝的新的品牌故事依然沒有講起來,沒有一個優秀的品牌故事,怎麼有效傳遞出品牌文化和價值訴求呢,怎麼調動起消費者的認可和衝動呢,看來,策劃公司們還是要繼續加加班了。也沒必要非得往歷史淵源上找創意,景芝現在的一些素材就可以講一個好故事,問題就在於如何找技巧(多試錯還是有必要的)。

其實,魯酒中有品牌故事講的還算可以的,比如孔府家,泰山和蘭陵,蘭陵近年“先由蘭陵酒,後有酒文化”的品牌故事,就很打擦邊球討巧,但是這個講法是有效果的。不過,蘭陵和孔府家品牌故事可以,但是發展卻不咋的。

所以,品牌故事僅僅是一個方面,不是決定性的。但是對於衝全國,卻是必需的必備的。

再說這個芝香文化潮流,芝香文化潮流本可以成為景芝品牌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魯酒令單列出來說。

為什麼一個香型或一個品牌非得要打造成一種文化,引領一種消費傾向呢?因為,這是牽涉到話語權問題,這是關係到消費群塑造及代際傳遞問題。

凡是成功的頭部品牌,必然是引領出一種消費文化或者亞文化潮流的,從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調性和風格系,這例子太多了,手機裡的蘋果,快消裡的可口可樂,餐飲裡那倆洋快餐,汽車裡的通用系,白酒裡的茅臺之於醬香文化潮流,洋河之於藍色文化,古井之於年份消費潮流,汾酒之於清香文化風格,哪怕是二鍋頭也有自己打造的小酒文化潮流,這些亞文化潮流背後都是一個個品牌故事,達到這種境界的品牌,其市場能量是巨大的,絕對是市場風向標,其產品也具備典範價值。

進入山東市場的那些白酒多少都算是塑造引領了一種消費潮流,而景芝要藉助芝香實現高端佔位和全國夢想,不打造芝香文化潮流是不行的,只有引領出一種芝香文化,芝香作為一個品類才算活著,不然就是個空殼子。

如何打造芝香品類文化潮流呢,前文說了,這麼多年,芝香一直在山東不溫不火,問題在於,芝香一直沒解決好一個痛點——那就是芝香為誰而作?

這個痛點,是所有魯酒的通病。每年上市那麼多產品,但是真正能說明白這些產品到底是為誰而作的,寥寥無幾,反正我先上市,再壓貨,再鋪貨,就這個套路。而你看看那些品牌文化做得好,是不是其大單品都有對應的精準消費群,對這些人的消費畫像和溝通方式,瞭如指掌。(魯酒令特別提醒,如果是增量市場,誰先佔先機誰就贏了,就不用這麼費事了,但是成熟期存量市場,沒有先機紅利了)

說白了,一個品牌、一個香型塑造的消費文化,本質上是由消費者自己構建的,品牌方只是火花塞。而只有同一圈層的人群才具備構建共同品牌認知和消費共鳴的可能。醬香文化的消費群是很清晰,茅臺醬香和大眾醬香到底是誰,茅臺公司是心知肚明的,同理,其他有文化圈的品牌也是這樣。一種香型文化,說到底就是某一群消費者的共同訴求、審美傾向和共同信仰,芝香文化,也應該是芝香消費者的芝香訴求、審美傾向和品牌信仰。

現在來看,景芝為芝香文化所做的工作,還是集中於芝香工藝、芝香高貴、芝香幽雅等這些賣點上,如果沒有終端層面的人的參與,芝香文化依然會是獨角戲。

這是個費力費時費錢的工作,如今的景芝,在消費者互動和終端營銷上,注重了文化培育,但是每年那幾場的地面活動,還是缺少爆點和持續性。

消費者主權主代下,品牌與目標消費群、潛在新消費群的直接對話,絕不僅僅是幾場粗拉的地面活動,也不僅是經銷商的動銷、活動執行方的幾次創意(話說,他們倒底懂不懂,也難講)就可以了。力度、密度、精度、新鮮度,都得拉上去!

最要命的是魯酒白酒營銷中,不論團隊還是作風的江湖氣都過重了,兇狠精緻並不等於江湖氣,如果魯酒自己身上都缺少文化範,你讓消費者怎麼服?

另外,景芝也面臨著消費者的代際交替,芝香在上一代還沒落下印記,在新一代上必須把文化課補回來了。

這個檻,還真是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