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小時候嗎?

你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小時候嗎?

最近瀏覽新聞,看到上海發生了一起兇殺案,一個男子因為暗戀一個女孩,並且一廂情願地覺得女孩也喜歡他,多次求愛不成,最終捅死女孩。被抓的時候,男子喃喃自語「她是愛我的,因為她臨死前的眼神是看著我的,是溫柔的。」

或許,你會跟很多網友一樣,罵這個人是瘋子,但是你不知道社會上像這樣的「瘋子」還有很多。他們行事風格孩子氣,心態發展極端,常常沉溺在幻想當中,拒絕以一個成人的方式處理問題和生活。

這些人都是「不想長大的孩子」,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彼得潘。

彼得潘症候群,一個流行性心理障礙

故事講的是一個拒絕長大的調皮男孩冒險的故事,後來引申到心理學中來形容一些成年的社會人在面對生活時,喜歡以「裝嫩」的形式來表達自己——他們情緒化、孩子氣、不想負責任,心理上想回到孩童時代被人滿足;他們拒絕成長,沉溺幻想。

心理學把這種心理機制叫做「彼得潘綜合徵」或「依賴性人格障礙」,俗稱「成人幼稚病」。

舉幾個熟悉的例子,來直觀地感受一下:

-「本寶寶,不開森」

-「餓了,要吃飯飯」

-「老公老公,抱抱」

-「永遠的18歲」

-「我是小公舉,哼」

……

你可能會覺得這很可愛啊,但如果你的女/男朋友一直在你的面前這樣,什麼事都指望著你,不負責,不承擔,沒事就玩,有事你來。你會怎樣?

為什麼一個成人會以孩子的方式生活?

在韓寒的《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對錯」。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看,一個健康的人在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上均要符合其年齡特徵。也就是說,人的心理年齡要與生理年齡保持一致。

然而,在我們生活中,像彼得潘這樣長不大的成年人越來越多。為什麼?這裡要說到兩個心理學專業詞彙:退行和巨嬰。

(1)退行

退行,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裡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簡單來說,就是某些人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以成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退行到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以降低自己的焦慮。

生活中有不少人,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會以「我不管,不管,反正就要……」、哭鬧、逃避等方式來處理問題,以一種孩子需要被滿足的心理去影響周圍的人。這個群體還有一個名字叫「公主病」。

有彼得潘綜合徵的人採用退行的方式處理問題,在感情、人際關係和工作上往往會更受打擊。

現在很多年輕人談戀愛,會發生爭吵,往往一方會出現「哄不好」的情況,需要另一方無限地滿足他/她,即使結婚、生子後,行為仍然表現得像小孩子。久而久之,對感情非常不利。

新聞上就曾多次報道,很多80後、90後結婚生子後仍然沉迷於遊戲、玩樂,而將照看孩子的責任推給了父母。這其實是在「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下一個「彼得潘」。

(2)巨嬰

巨嬰這個詞是心理學者武志紅在《巨嬰國》裡闡述的一個詞彙,他說「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經常會聽到一些網友說自己嫁給的不是愛情——「我找的不是一個女朋友而是一個女兒」「我不是他的老婆,而是他媽」,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情感模式在找媽、找爸、找保姆。

另外,職場也經常會看到「巨嬰」,很多HR抱怨,現在的年輕人跳槽、遲到、懈怠太嚴重了。職場本來是建立在社會契約關係上的,但對於長不大的「彼得潘」們來說,他們內心的聲音是「我是寶寶,我需要被滿足,而不是滿足你」。

在工作出現勞累、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他們會推脫,會離職,會以任性、肆無忌憚的方式來對待。這樣的職場,只會讓他們越走越難,越跳越多。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得知,為什麼人們會有彼得潘綜合徵了——

  • 家庭的教養方式: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忽略其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而阻斷了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過程。

  • 社會壓力:迴避成人世界的壓力和困惑,以退行的行為方式,暗示著某種拒絕長大的信息,來緩解焦慮。

  • 不安全的依戀關係:父母與孩子沒能建立正確的依戀關係,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

你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小時候嗎?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彼得潘」?

總的來說,患有該綜合徵者習慣隨心所欲,在職場或人際互動上易受挫折,總覺得自己遭到團體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換工作如家常便飯。

即使成家立業,事不關己的特質也常讓配偶覺得負擔沉重,感覺在照顧另一個孩子,造成彼此關係的惡化。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彼得潘」,就要看是否符合以下特徵:

  • 依賴感強: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來滿足自己的任何需求。

  • 情緒化嚴重:任性、自私,容易發脾氣,不考慮後果。

  • 責任感弱:不敢承擔責任,喜歡逃避,恐婚,頻繁跳槽。

  • 關係障礙:更換伴侶頻繁,拒絕承諾。

  • 行為表現:裝嫩,迷戀遊戲、動漫、玩偶,喜歡熱鬧,拒絕獨處。

滿足以上任何一條,就有可能是長不大的「彼得潘」。

寫在最後

其實,如果仔細思考,我們可能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正在經歷或一直都處於「彼得潘」時期。人生有不同的階段,總有一個階段叫彼得潘。但最後,我們總要去面對,去接受現實,才能真正地長大。

武志紅說「走出或孤獨或自我的狀態,與另一個生命或社會建立起有充分鏈接的關係,一旦實現了這一點,意味著各種問題都得到了改善。」

我們都不願長大,因為長大了有太多的煩惱和挫折,但你要知道現實中的彼得潘並不在童話裡,就如一首歌唱到——

但是天總會黑

人總要離別

誰也不會永遠陪著誰

而孤單的滋味誰都要面對

不只是你我感覺到疲憊

你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小時候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