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今天希瓦走心推荐的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于原始事发地拍摄的。

它对事件本身的还原度之高,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

可以说德国人对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反思,足以给我们出一本教科书了。

此片在豆瓣上看过的人不超过1万,评分却高达8.4,是绝对的冷门佳片。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实际上片子早在15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时,就引起过热议,不少电影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奈何没有得到网友的关注。

但说实话,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可没少发生,前两年还爆出了大量新闻……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故事发生在196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一个满是沼泽地的小镇上,此镇以教改青少年闻名全国,其感化院的名称弗赖斯塔特同时也是镇名。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弗赖斯塔特都被看作德国最强硬的青年福利教育机构之一,深受社会各界的信任。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影片以男主沃夫冈的成长故事作为主线,细腻真实地重现了感化院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男主扮演者路易斯·霍夫曼,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地雷区》中有亮眼表现)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一开始男主和母亲、妹妹、继父生活在一起;片头男主回忆母子俩在海滩上嬉

戏的场景,暗示着他对母亲的深爱和依恋。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但继父并不喜欢这个和妻子关系太亲密的继子,出于厌恶和嫉妒,两人相处一直不睦。于是借着翻看”小黄书“的名义,他把继子送进了感化院。

这里有一场继父揍继子的戏,他动手前用舌头舔舐无名指,脱了婚戒才挥拳的行为,生动诠释了禽兽脱衣冠的样子,让希瓦叹服。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临行前母亲给儿子做了他最爱的巧克力蛋糕,并承诺圣诞前会接他回家。

天真的沃夫冈带着”出一趟远门“的心情上了车,并拿出巧克力蛋糕和来接他的老师分享,换来的却是冷漠,就连校长讲的话也是阴阳怪气让人捉摸不透。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很快,他就发现了这个感化院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监狱体制、抬着鞭棍的老师、同学们的痞性、甚至呆滞的眼神,以及令人作呕的餐食……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晚上刷牙时一场无知的打抱不平,更让他明白了一件事:

这里是有阶级的。

除了校长和看管他们的两个老师(此后简称变态男),那个用餐时唯一有资格给变态男点烟的高个头学生,就是学生群中的老大。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老大负责教训每一个“不够听话”的学生,因为任何人犯了错,都会拖累大家全体受罚。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名叫安东的小黑人迫切地想与这个新人交朋友,并于睡觉前捏着一块饼干”献给“沃夫冈,希望能够做他的人,得到他的保护。

但在沃夫冈第一次尝试逃跑失败后,懦弱的小黑也被迫参与到了老大对沃夫冈的教训中。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那时的沃夫冈,还对感化院怀抱着天真的幻想,就像《飞越疯人院》里的麦克墨菲,自以为能够逃出这间地狱。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顺便提一下,小黑的懦弱一定程度上源于种族歧视,但影片没有专门突出这一块。

因为虐待、毒打、老师们变态阴暗的戏虐,不成正比的劳动力和餐食、性侵、种族歧视、欺骗等等,都是感化院里的常态。

导演选择用一种冷静克制的语言,把所有污秽都一笔带过,但又使其贯穿全片,如同在娓娓道来一个寻常故事。

让人背脊发凉、不寒而栗。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随后老大很快对男主敞开了心扉,告诉他别试图抗争,所谓父母要来接他们回家的承诺,也全部都是假的。

没有人记得你,你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听话。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自此沃夫冈才算真正“融入”了这个集体。

老大对变态男的顺从,是为了生存、为了满足管理者对这种“人吃人”制度的快感;但同时也是为了顾全大局,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受得起惩罚。

就像他对沃夫冈说的那句:

你可以不顾自己,那这几个孩子要怎么撑过今晚?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他们偶尔也会放纵,在充满压迫和虐待的环境下尝试反抗,比如偷番茄、唱歌。

是的,唱歌,如果你表现出开心的样子,那校长和变态男是不会开心的。

在这里,笑容也是一种错误。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期间男主曾多次尝试逃跑,但都以失败告终,且受到的惩罚一次比一次严重。

最后一次在野外劳作时,他终于难以忍受变态男对同伴的欺辱,用铲子打伤他的右眼,得以成功逃脱。

可惜和他一起逃跑的小黑出卖了他,校长很快找到了男主的家里。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此时的母亲表现得很激动,表示要亲眼去看一看这个让儿子遍体凌伤的感化院到底是什么样子。

希瓦本以为影片走到这里,终于可以出一口恶气了。

谁知等男主下车后,继父马上锁了车门,母亲碍于丈夫的压力,不敢下车。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这是全片最为震动的一场戏,男主绝望的拍着玻璃,向母亲展示自己身上的伤口,求她下车。

但车开走了。

这个他日思夜想的母亲抛弃了他,她曾经是他一次次承受酷刑时的精神支柱。

接着男主受到了活埋的惩罚。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可怕的事情还没有结束,第二天早上醒来,男主发现小黑上吊自杀了。

学生们围着这副尸体,老大念着小黑父母给他写的信;于是学校一直藏匿家长信件的事情也终于得以曝光。

在此之前,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了;包括小黑,所以他才会在出逃后,认为自己无家可归时选择了回来。

他原本有家可归的,他原本可以不背叛朋友的,还差点就致朋友于死地。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这件事情激起众怒,大家终于奋起反抗,他们把变态男揍到墙角并夺走钥匙,来了一场集体大逃亡。

除了沃夫冈。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镜头一转重新回到了就餐的画面,还是那些人坐在那里。

只是这次,沃夫冈成了那个点烟的人。

没有人逃得出这里。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影片的最后,是继父身亡后,男主终于被母亲接出了感化院。

他回到家,看见餐桌上母亲为自己准备的巧克力蛋糕,就用纸巾包起一块,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家。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途中他遇到儿时的朋友,当他们希望尝一口沃夫冈手中的蛋糕时,遭到了他重重的一拳。

他彻底变成了一个敏感而暴力的人。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1945年之后,联邦德国有着超过80万的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感化院中。

据说本片是对这80万孩子迟到的歉意。

其实片中还原的感化院生活细节,远比希瓦此时陈述的更多、更肮脏。可悲的是,现实却比影片还要残酷。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最后看着男主在火车上渐行渐远的背影,希瓦也仿佛看见了自己生活的环境里千千万万个有着同样遭遇的少年。

他们又得到了谁的道歉?那些曾经占据热搜的新闻后来怎么样了?

他们还能去向何处?或许也不过是成为这个社会的边缘人而已。

它曾让德国观众直呼“难以接受”,男孩因依恋母亲而被继父嫉妒!

本文主笔 | 实习希瓦

审稿 | 青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