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关系”?

苏广龙

一战的爆发,从某个角度来讲,是因为新旧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而一战爆发前,全世界已经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最终建立。

十九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美国和德国属于后期之秀,他们迅速崛起,超过了传统的英国和法国。一战爆发前,美国是世界第一,德国是世界第二。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一步深化,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自由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对内对外剥削的本质,而是剥削的胃口更大了。列强调整和强化了殖民政策,其特点是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统治,殖民体系成为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列强利用资本输出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财富。以资本输出的形式强化对殖民地的剥削与控制,疯狂强占和加紧控制殖民地。到20世纪初,列强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但是由于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累累。尤其是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美国、德国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之间,矛盾非常突出。

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美国提出了门罗主义,将整个美洲大陆定义为自己的后院,同时又通过美西战争,占领了菲律宾和古巴。南美国家的经济都陷入了半殖民地化。

德国由于很晚才统一,他们崛起之后,才发现世界已经几乎被瓜分完毕。在欧洲大陆,法国和俄国对新兴的德国都很警惕。

这种垄断资本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竹林孤琴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在之后的不到一个月里,一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早就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萨拉热窝只是点燃了这个火药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已经分化成了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另外,由于担心法国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德国曾试图维持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他开始建造大型军舰,其举动挑战了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此时德国的快速工业化以及其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搜寻让英国警觉.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盟;三年后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形成.另一方面,1894年法俄结成同盟,英法两国在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极为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达成.

基于对“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各国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的感受尤为强烈,德国高层意识到即将面临两面作战,所以德国必须抢在人数远高于德军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前率先发动进攻,人们已经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但是都知道自己需要抢先手,由于过于复杂的形势,却没有人愿意先开这一枪,直至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

对于为什么要给法国机会这个问题:一战发生的十年前英法结盟,法国和沙皇俄国也已经同盟,所以德国此时发动战争虽说抢到先手,但是在舆论等各个方面都会处于被动,一战的爆发就是一个导火索,若是没有这个导火索,一战爆发时间还会推迟.若是在法国没有寻找到盟友之前德奥意三国就发动对法国的战争,首先,卑斯麦绝对不会这么做,三国结盟就是为了封锁围堵法国;就算他这么做了,俄国与奥匈帝国有着巴尔干半岛的冲突,且俄国对于德奥联盟很不满,俄国绝对会在德奥意与法国打的火热时,在背后向同盟国宣战,致使德国更早的进入双线作战;英国奉行光荣孤立,绝对不会让欧洲大陆一国独大,他是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三家分晋的出现,所以,英国也注定会加入战争,并且会在同盟国向法国宣战后不到3天的时间内,与法国结盟,进行全国总动员,并向同盟国宣战,至此同盟国完全陷入被动,这样的话,某人认为一战会更早的结束.

对于意大利问题,意大利加入同盟,决不能说是使得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联盟实力减少,反而意大利的结盟,不仅增强了同盟国的威慑力与实力,并且增加了法英俄的猜忌之心,自此法国就要掂量:作为巴尔干半岛的债主,与意大利的对抗是否还有胜算,与意大利亚德里亚海的争夺,是否要掂量掂量同盟国的共同实力,这点对于还未曾结盟的俄国产生的影响是一样的.虽说意大利部队战斗力差,但还是能打仗的,加入协约国当然使得协约国的胜利更加的明朗,意大利部队的进攻还是牵制了很多奥匈帝国的兵力的.另外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使得地中海的海军力量对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奥匈帝国海军在地中海一下子没有了还手之力,所以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使得同盟国败象更加明显.


猎杀人贩子

一战的爆发,是一系列偶然因素导致的结果,这些偶然因素相互关联,使得本来可以避免的一次 人类大悲剧不幸发生,就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个时候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异常敏感,错综复杂,各种公开的、秘密的,两国之间的条约,多国之间的条约,复杂到甚至能够将各个国家的君主都绕晕了。

这些相互牵制的条约将各个欧洲大国捆绑在一起,目的是建起一道道的战争防火墙,也确实为欧洲赢得了罕见的三十年和平。

由于斐迪南大公被刺,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同为斯拉夫人的俄罗斯不得不进行战争动员。

那个年代,不是谁先开第一枪就占据优势,而是谁先进行战争动员,将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动,谁就获得优势,而且战争动员一旦开始,庞大的军队物资开始调动,就无法停止,即使是皇帝也无法干涉,战争动员计划需要庞大的参谋人员经过几年的计算和试验才能完成,根本不是短时间可以修改的。

当沙皇准备对奥匈帝国进行战争动员时,将军们告诉他,俄国几十年来只制订了一个动员计划,就是对德、奥两国同时动员,等于同时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

末代沙皇

德国立刻以战争动员进行回应,但德国也只有一个战争动员计划,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这个计划要求先攻打比利时,然后从比利时进攻法国,击败法国后掉头进攻俄国。

于是比利时和法国躺着中枪。

英国和比利时有特殊关系,也不能坐视法国被德国击败,所以,英国也加入到战争中。

在今天看起来,如此大规模的一战就这么爆发,好像十分荒谬,但那个年代,就是这么荒谬。

和殖民地的争夺,真的没有太大关系。


麻辣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欧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分赃不均造成的,简单地说就是“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而发生的斗争。

作为“新兴”的另外两个帝国代表美国和日本则因为侧重点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像德国和日本走的道路仍是传统的英国、法国道路,工业化资本主义。首先要有劳动力、原材料市场,其次是销售市场,在此情况下,殖民地越多越容易发展。而德国、日本发展时期,世界已经被英国和法国瓜分殆尽。德国和日本所走的道路必然会和英国、法国相冲突。而且,冲突是最激烈的国家。

请看图1和图2的图示

图一:英国所拥有的殖民地占全球四分之一达3350万平方公里;法国拥有106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而德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不足300万,以非洲为例,法国占有1039万,英国占902万,德国200多万。

-------------------------------

在这一矛盾中,为了应对沙俄、美国、德国的竞争,英国和日本形成了“英日同盟”,英国利用日本来制衡三国势力对中国的入侵,以及帮助英国抵抗三国对英国原有殖民地的冲击。所以,日本在“一战”中,选择了英国和法国。

美国的发展道路与德国和日本略不同,“一战”前后,所走的道路仍然是工业化资本主义。与德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美国对拉丁美洲有着很强的殖民势力,对于北美的墨西哥和加勒比海诸国其实已经是殖民地。对于南美诸国经济殖民地很明显,也就是靠着拉美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以及对拉美的产品销售(拉美的原材料再转卖回拉美所获利润甚剧)。

那一时期,金融手段操控某国的方法已经出现,在这点上德国和日本的发展都不如美国。美国靠金融控制住了拉美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在各个国家内部不断兼并企业,建立“企业国中之国”,像古巴、危地马拉等小国,基本上就是为美国几个大公司打工,国民大部分是美国公司的雇工,国家围绕美国公司运转。所以,美国的殖民冲动与德国、日本相比并不急切。

图二:从图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德国因为英法排斥的急切心情,日本和英国结成同盟,美国虽然比德国还不如没有势力范围,他来晚了没分给他,但他有拉美殖民地呀。德国占据胶州湾一地。英法在相对广大的多。同理,东南亚诸国也没有德国。。

-----------------------------------

因此,在“一战”前后,“新兴国家”德国与英国和法国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最为激烈,为此,德国首先要大败英国和德国才能够殖民非洲、亚洲国家,所以,选择了和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亚洲的中东和非洲北部诸国、东欧和南欧部分国家)、奥匈帝国(东欧)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合作。当然,德国的目的很明确大败英国和法国之后再吞并奥斯曼和奥匈。这和日本要打败沙俄才能吞并中国东北的恶毒是一样的。


坐古谈今

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关系,得从德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同盟国成员说起,而且要关注到一战之前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

先说德国。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这是欧洲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德国的外交政策由“铁血宰相”俾斯麦主导,俾斯麦的外交原则是不与英国为敌,专心致力于德意志地区的整合。但到了威廉二世的时候,德意志地区的整合已经基本完成,德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内市场很快无法满足德国资本家们的需求,德国人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同时,德国本土面积有限,很多资源缺乏,也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源。而这个时候,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基本为英国、法国、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帝国所控制,其中“日不落帝国”英国控制殖民地最多、最大,因此也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1900年任宰相的皮洛夫曾宣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只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一般来说,获取海外市场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商业手段,用商业竞争的方式来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其他国家的市场。但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19世纪,这一点很难做到。无论德国产品有多精良,最多也只能吸引中国、日本这样尚未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市场,对于印度、南非这种完全由宗主国掌握的市场则完全没有竞争力。另一种方式就是夺取新的殖民地了,在自己的殖民地上自然可以为所欲为。而要想获取资源,尤其是一些战略资源,更是只有通过殖民地一条路。

然而,德国人花了不少力气,最终却只在非洲占据了几块并不算富庶的殖民地,远远无法满足德国的需求这就让德国人不得不正面和老牌殖民帝国对抗。按常理来说,德法两国之间本有世仇,而威廉二世的母亲是英国人,选择与法国为敌、继续保持与英国的友好关系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问题在于,由于从小受到母亲的严格管教,以及母亲向威廉二世不断灌输“英国至上”的言论,让威廉二世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连带着对英国也缺乏好感。同时,威廉二世本人也是一个易怒易冲动的人,这就让他往往在冲动的情况下做出决定。

另一方面,由于英国一直奉行大陆均衡的政策,希望欧洲大陆一直保持多个强国互相平衡的状态,以便于其上下其手,也不希望德国过于强大。同时,威廉二世对于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极其痴迷,他认为,一支强大的海军既可以帮助德国占据更多的殖民地,又能显示德国的国力,他曾经在1897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手持三叉戟的海神尼普顿的形象,乃是吾辈必须完成的新使命之象征。无论在世界的何地,我们必须对德意志的国民加以保护;而且无论在世界的何地,我们也必须维护德意志的荣誉!”这可就触碰了英国的底线了。

作为一个海洋国家,19世纪的英国一向以维持世界第一的海军为己任,他们曾于1889年通过海防法案,明确提出,英国拥有的海军实力应该高于仅次于己的两大海军力量法国与俄国之和,此所谓“两强标准”。德国现在要发展海军,自然会触动英国敏感的神经。而威廉二世对英国的复杂心理以及冲动性格,使得他无法如俾斯麦或者奥地利首相梅特涅那样,用高明的外交手段来调和各方利益,而是选择了简单的直接对抗。

更要命的是,德国总体政策的大转变,也让俾斯麦顿时显得格格不入,而且此前俾斯麦大权独揽的作风更让威廉二世极为不满。因此,威廉二世即位不久就免去了俾斯麦的首相职务,而俾斯麦则对威廉二世的政策、作风同样极为不满,退休以后时常加以抨击,更加剧了威廉二世的逆反心理。

于是,威廉二世在与英国对抗的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1899年的布尔战争期间,威廉二世公然支持德兰士瓦共和国,就让英国人大为愤怒。此后,德国又推出了自己的中近东政策,打算通过修建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达铁路,把自己的势力逐渐向土耳其和中东延伸,以至于取代在中东占据控制地位的英国,这更加剧了英德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始于1890年代,一直延续到一战前的英德造舰竞赛更让英国人对德国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感。

更神奇的是,威廉二世在挑战英国的时候还不忘继续与法国为敌,两次摩洛哥危机都表现出了德国对法国浓重的敌意。于是,威廉二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本是世仇的英法两国反而走到了一起。

再看看奥匈帝国。奥匈帝国自从1867年成立后,虽然内部不稳,但却没有放弃扩张的野心。由于东边就紧邻着已经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自然盯上了这块“肥肉”。但这个企图就与同样盯上了巴尔干地区的俄国发生了冲突。经过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尽管很多巴尔干人民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下挣脱出来,但对于俄奥两国来说则是各有得失,而且两国的关系却陷入了冰点,连带着为奥匈帝国提供担保的德国也与俄国关系转冷。俄奥之间对于巴尔干地区主导权的控制是一战爆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综合以上,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关系是很正确的。


联合防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最少,但是德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国家实力和殖民地范围成反比例,于是要求殖民地重新划分,是打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

正在行军的奥匈军队,百姓们给送花。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主要殖民地国家,最大的是英国,印度、非洲、澳大利亚、北美等。其次是法国,有非洲、东南亚等、西班牙因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还有非洲、菲律宾、拉美一点等殖民地、意大利有非洲殖民地。葡萄牙也是因为拉丁美洲独立已经没落了。而德国相对于军事强国来说,殖民地是最少的。

奥匈占领塞尔维亚后,将跟萨拉热窝枪击案有关的人全部处死。

另外,19世纪末,因为现代化工业革命,美国、日本、德国经济发展迅猛,而为什么获取更大的利益就需要更多的海外殖民地,于是美国势力伸进拉丁美洲,抢了西班牙的菲律宾;而日本合并朝鲜,染指咱东北。然后就是德国,除了当年俾斯麦于1884年主持开会《柏林会议》,好不容易分到点非洲两块殖民地,就再也没有了。

图为一战时欧洲市民排队领取配给面包。

这就是能力很大,但是收获却很少,而这时的世界该独立的已经独立,未开发的殖民地已经没有了,只能从别国家嘴里抢了。于是用手中的能力去汲取收获才复合德国人的性格,如果再找几个盟友就最好了,于是德国在欧洲物色几个有一些能力,又和英法有仇不可能结盟的国家,于是德国、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组成了同盟国。

一战时,因各国竞相使用新式武器,尸体铺满战场,互相都打蒙了。

于是1914年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要惩罚塞尔维亚,于是塞尔维亚全民总动员,而支持小弟的俄国也全民总动员,于是德国全民总动员,全国总动员就是战争开始的发令枪,于是一战爆发。


图文绘历史

1884年11月15日,欧美列强的代表在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主持下,举行了柏林会议。这次会议原是为了解决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侵占非洲刚果河盆地(即今扎伊尔)问题而召开的。结果,它却成了西方列强对非洲进行大瓜分的分赃会议。此后,列强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接着就发动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而这在些国家中,瓜分最凶猛的三个国家,也正是后世欧盟的“三驾马车”:英国、法国、德国。

其中胃口最大的便是英国。对面非洲这块“黑大陆”,英国提出了一个“2C计划”,又译“开罗—开普敦计划”,因开罗和开普敦的英文字头均是“C”,故称。这一计划最初在1877年由塞西尔·罗得斯提出,1884年“柏林会议”后成为英国在非洲争夺霸权的官方计划。这个计划有多夸张?开罗是埃及的首都位于非洲最北端;而开普敦是南非的重要城市,非洲最南端。英国的“2C计划”一旦,实际上是要将非洲从北到南一路打通,野心之大可见一斑。英国有“2C计划”,德国则有“条顿非洲计划”。作为后期的殖民国家,德国积极扩张其在尚未完全被殖民者瓜分的非洲大陆的势力范围。1883年侵入安哥拉,获得了第一块非洲殖民地。随后后,利用英国和布尔人的战争,抢得西南非、多哥和喀麦隆。并宣布要建立一个“条顿非洲”,与英国在非洲的殖民计划严重冲突,由此拉开英德在南非的激烈争夺。与此同时,另一个殖民大佬法国亦制定了“2S计划”——法国于1895年全部占领塞内加尔后,计划由塞内加尔向东部非洲的索马里扩张,企图建立横贯非洲的法属殖民帝国,因而推行“塞内加尔-索马里计划”。当然,作为老牌殖民帝国,葡萄牙也曾提出一个“粉红地图计划”,声称自身对安哥拉和莫桑比克之间的土地拥有主权,其范围大约是今天赞比亚,津巴布韦和马拉维的部分或全部疆土,然而,英国一个“最后通牒”,葡萄牙便被迫让步了……这个计划,不提也罢……比利时处心积虑地要扩大自由刚果国的地盘。

意大利则要占领北非的利比亚和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沙俄于1898年派遣殖民部队入侵卢多尔夫地区,企图独占该地的金矿开采权,并向埃塞俄比亚进行渗透,力图在红海沿岸和印度洋沿岸攫取一有利地势,以保证其沙皇舰队在东方海域的霸权。

意大利强行宣布对埃塞俄比亚实行保护,遭到孟尼利克二世拒绝后,于1894年发动殖民战争,战争以意大利的失败而告终。其中利比里亚实际上也已经成为美国的附属国。


克里奥尔

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同盟国和协约国这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关系

了。

首先,其实同盟国集团很早就存在了,一开始应该叫三皇同盟和三国同盟,三皇同盟是德、俄、奥匈帝国三国,而三国同盟是德、奥匈、意三国。这两个同盟是俾斯麦为了孤立法国而建立的。但1888年即位的德皇威廉二世对俾斯麦的政策既不赞赏也不理解,因此在俾斯麦去职后,在三皇同盟到期后,通知俄国不再续期了,这算是德俄交恶的一个正式标志吧。

而这时,沙俄的主要对外扩张注意力集中在远东和中亚地区。在中东,俄国和英国因为在波斯(今天的伊朗)的势力范围划分而暗中较劲。在中亚,俄国向南扩张迎头碰上了从印度向北扩张的英国,两者较量的主要场所就是阿富汗,所以才有两次英国的阿富汗战争。同时,俄国和英国还在中国的新疆和西藏进行争夺。而在远东地区,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遇到了与英国结成同盟(英日同盟,1902)的日本,结果爆发了日俄战争,战争以沙俄的失败告终。战后,沙俄将扩张矛头指向近东巴尔干地区,而奥匈帝国这时也主要是在近东巴尔干地区扩张,结果沙俄和奥匈帝国矛盾上升,而德国支持奥匈帝国,结果德国和沙俄矛盾上升。沙俄本来在三皇同盟到期后,就与法国订立了协约,法国也希望看到沙俄与德国关系进一步交恶,所以法国支持沙俄。这样就出现了,沙俄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地区,而法国和德国分别支持他们的盟友沙俄和奥匈帝国,这样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

英国,这时虽然处在其第二轮霸权,但这时英国的霸权已经处于衰退期了,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布尔战争(1901-1902),英国在布尔战争中的拙劣表现和在国际关系中的空前孤立使得英国开始放弃传统的所谓“光荣孤立”政策,1902年与日本结盟,使得日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与沙俄作战就是英国摆脱孤立的一个典型事例。而日俄战争后,因为俄国转而向巴尔干扩张,这样英国与沙俄的关系开始缓和。在已经签订英法协约的法国的拉线搭桥下,英国与俄国接近,这样在1907年英国签订协约,协约内容是划分英国和俄国在伊朗、中亚和中国西藏的势力范围,英俄协约行程。

法国在普法战争后,一直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为了打破这一孤立状态,法国做了很多努力,但俾斯麦在职时,法国的这些努力效果并不好。三皇同盟解体后,法国抓住了俄国同样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与俄国接近,这样就有了1892年的法俄同盟。而随着英国转变对外政策,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协约主要协调了英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埃及、马达加斯加、中部非洲以及暹罗(今天的泰国)等地的势力范围,这就是英法协约。

最后回到德国。德国威廉二世即位后,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积极参与争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进程。当然,这也是德国要为自己的商品输出寻找市场和原料寻找产地有关。而当时世界上主要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德国要所谓阳光下的地盘,那必然就会和已有殖民大国产生矛盾,这样德国必然会与英国、法国等已有殖民国家产生矛盾,尤其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事实上,德国不是没有试图与英国接近,形成英德同盟,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德关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所谓《扬子江协定》。但德国要求所谓阳光下的地盘,和英国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再加上德国又掀起海军军备竞赛,英德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英德接近已不可能,反而英德敌意逐渐加深,英德成为主要对手。

这样,到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的时候,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也就成为了必然的了。我们从两大集团的行程过程,不难看出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等所谓势力范围的争夺,造成了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变化,从而一步步的形成了两大集团,最终导致战争不可避免。所以,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关系。

hording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性质上是有所差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流是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战争,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管是从战争的过程还是从战争的善后来看,都带有明显的争霸和分赃的性质。中学的教科书就曾经告诉我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瓜分殖民地的行为有很大关系。那么,所谓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是如何因为争夺殖民地而引发战争的呢?

一战之前,欧洲各大国之间都有建立庞大殖民帝国的野心,德国想要恢复并扩展日耳曼帝国时期的疆域,建立一个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庞大帝国,而德国的野心与俄罗斯的扩张斯拉夫民族版图的雄心就明显冲突,俄罗斯的雄心是想将斯拉夫民族的版图向君士坦丁堡推进,而德国和法国之间自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就一直存在矛盾。20世纪初,德国和法国在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时候又起了新的冲突,冲突地点就在北非的摩洛哥,按照英法此前的约定,英国拥有埃及的控制权,法国拥有摩洛哥的控制权,德国想要和法国争夺摩洛哥的控制权,所以在1905年和1911年挑起了两次摩洛哥危机,法德之间的矛盾在一战之前一触即发。

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在一战前也已经达到顶峰,德意志银行在20世纪初想要插手巴格达铁路的建设,而英国在当时的中东拥有大量的殖民利益,因此英国方面强烈反对德国的举动。而威廉二世想要扩张海军的计划也挑战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所以英德矛盾在战前也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一个导火索。

除此之外,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所以一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一战结束以后,战争的最大受益方并不是早先参战的英法德俄等国,而是后来加入战争的日本和美国。


青年史学家

德国统一太晚了。等德国打赢普丹 普奥 普法战争统一德国后已经到殖民时代的尾巴。德国统一后经济发展飞快,到1900年工业已经超过日不落帝国英国,德国的工业品因为没有殖民地市场而不得已忍受着英法的剥削。让全体国认识到阳光下的土地的重要想,为了殖民地和贸易又要求有一个强大的舰队以争夺海权和贸易路线。发展海军又和英帝国的海权政策发生冲突,维多利亚女王死后,爱德华国王改变了英德同盟政策和世仇法国结盟以遏制德国,德国为了贸易发展的海军又只能以英国皇家海军为目标。这样的军备竞赛不打仗英国政府就会破产,萨拉热窝事件时其实不会暴发战争,而是英国外长在后面支持才让事态走向的战争。而场战争就是英国失去霸权破落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