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傷透腦筋,這個老大難問題讓日本面臨“國難”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月1日發表新年感言,就日本現狀強調,日本“正面臨少子老齡化這一應被稱為‘國難’的危機”。他同時還表示,今年將開始實行他在去年眾議院選舉中承諾的“全年齡層型社會保障”。由此可見,為應對少子老齡化這一問題,日本政府可謂使盡渾身解數。那麼,少子老齡化緣何已成為日本的“國難”?


安倍傷透腦筋,這個老大難問題讓日本面臨“國難”

第一,日本人口結構持續老齡化導致勞動力缺乏,直接影響農林漁業以及第三產業發展。據瞭解,日本農業就業人口平均年齡已近67歲,全國8%的農田已經放荒。同時,不少地區山林也已荒廢,無人保養,甚至還有一些海島成為無人島。由於勞動人口減少,且勞動力不斷向東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幾個大城市集中,導致很多小城市人口半數是老人,經濟蕭條,有的地方因人口過少,車站都被取消。據日本學者分析,日本目前的1800個自治體中,到2040年將有898個倒閉。

第二,日本年輕人晚婚、不婚,進而導致晚育甚至不育,使日本人口難以正常增長,形成社會少子化現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日本年輕人價值觀多元化,不少人樂於享受,卻不願承擔家庭負擔。而且,年輕人收入普遍過低,無力結婚。另一方面,日本的養老金等福利制度負擔沉重,難以為繼,讓青年人倍感悲觀,不願承受更多社會負擔。儘管日本政府對此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建立育兒休假制度、普及對傷病兒童的護理休假制度、擴大幼兒園、增強對嬰幼兒和孕婦的保健服務等,但是低生育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在教育、社會保障、女性獨立等方面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時,單純靠政府宣傳引導,或者只從一方面入手解決是難以奏效的。週而復始,少子化問題也就越來越嚴重。

第三,少子老齡化帶來消費低迷,對日本經濟也帶來很大沖擊。日本內閣府2014年的推算數據顯示,在日本人口以目前速度逐年遞減、生產效率也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下,2040年後日本經濟將陷入負增長。比如,在日本一些地方城市可以看到街道冷冷清清,即便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也滿是白髮老人,商店飯館更是罕有顧客。一些地方商店因無法維持生意而關門,老年人也很難駕車去遠處,購物十分困難。

第四,少子老齡化持續,衍生出新的社會問題。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泡沫破滅,便駛入少子老齡化的快車道,衍生出的社會問題不斷增多,其中“孤獨死”和“老齡化犯罪”已成為日本社會之痛。“孤獨死”是日本創造出來的詞語,特指那些在獨居生活中因疾病等原因死亡,且在生前死後得不到及時援助和殯葬處理的人。以東京都為例,據統計,“孤獨死”老人的數量從十餘年前的千餘例增長到2016年的4287例,而該年度日本全境“孤獨死”者也突破4萬人,上升態勢明顯。此外,老年人的犯罪案例也越來越多。日本官方2015《犯罪白皮書》數據顯示,與20年前相比,該年度的老人犯罪人數翻了4.6倍。在該年度嫌犯中,65歲老人佔了20%;被判入獄的老人中竟有40%是“慣犯”,平均入獄6次。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許多老人的犯罪動機就是想要入獄,一來可獲安居之所,二來可得一日三餐。

第五,少子老齡化給日本就業市場帶來潛在危機。在適齡勞動人口持續減少的背景下,要保持經濟增長,就必須提高員工的人均附加價值即勞動生產率。2016年,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35個成員國中,日本的人均勞動生產率僅排在第21位。日本媒體稱,日本要想在今後保持經濟增長,形成任何人都能輕鬆工作的勞動慣例,運用人工智能和機械替代人類從事生產等來提高生產效率,將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這樣將可能導致勞動力過剩。日本的失業率儘管目前處於24年來最低水平,但到2025年有可能再次大幅上升,屆時很多企業都將出現人員過剩。有分析認為,日本如果能夠改變就業市場環境,使人才容易跳槽至增長性更高的領域,或將能夠緩解人才流動不足的難題,企業的盈利能力也才不會出現下降。

自安倍第二次執政以來,面對日趨嚴峻的少子老齡化問題,日本政府推出數個增長戰略,內容涉及促進女性就業、解決入托難、擴大不需要償還的給付型獎學金以及討論應對超長壽社會等,顯示出日本政府對解決少子老齡化這一“國難”的急迫之情,但目前尚未見到重大起色。

2017年,日本經濟展現出緩慢復甦態勢,國內失業率也持續下降。但是,鑑於日趨嚴峻的少子老齡化問題,私人消費料將持續低迷,財政和金融問題一時難以得到解決。比如,日本企業職工的實際工資收入並未因“安倍經濟學”而見漲,這導致個人消費意願仍然不足。因此,佔日本GDP約六成的私人消費的低迷態勢也就沒能得到改善。從長遠看,日本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