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是什么?

饭哆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 公冶长》,原文为: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行父。担任的官职为正卿,即右丞相,相当于现代的外交、政事总理。他处事素以小心谨慎、多思多虑著称。

但是在国家层面,身处这个职位,如果过于谨慎,遇事当断不断,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整个国家的未来。而鲁国正因为季文子的优柔寡断,导致了鲁国之后的权臣撰位,三桓之乱。

官懋庸《论语稽》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所以在这里,孔子看到了季文子的缺点,所以建议季文子处事不能太过于优柔寡断了,宜进行思考后当断则断!

所以,这里的“三思”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就是:

你丫想太多了!


大道之光

此“三思”并不是“思考三次”或“思考三点”的意思。三,概数带量,多次。三思,反复考虑。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季文子考虑多次然后才做事情。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行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68年。他是鲁国“三桓”之一,“文”是他死后的谥号。历仕鲁文公、鲁宣公,至鲁成公、鲁襄公时担任正卿,素以谨慎多虑著称。史称他“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金玉重器,忠于公室者也”。三思,多次考虑。而,连词,这里相当于“才”。

再,两次。 斯,副词,就。

因季文子世故太深,过于谨慎,遇事计较祸福利害太多,反致一些应该决断的事不能得到实行。所以,孔子才说了这番话。孔子曾说:“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官懋庸《论语稽》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三思而后行”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但如果像季文子这样过为谨慎,就“过犹不及”了。从一定角度看,孔子的话不无道理:遇事不想就做是鲁莽,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遇事瞻前顾后,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容易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成语“三思而后行”“三思而行”出自本章,但孔子认为再思可矣,不主张“三思”。 


陈广逵

孔老夫子有个学生叫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会考虑再三。孔夫子知道后说,何必三思而后行?考虑两次就够了。


古人说三,往往不是指确数的三,而是表示次数很多。孔夫子的话,意在告诫人们,做事诚然需要小心谨慎,但过分的瞻前顾后、翻来覆去、直至周全,容易导致优柔寡断,缺乏果断的精神。顾虑太多,可能会错过许多良好的机会;犹豫不决,则绝对是不可取的。

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视思明、耳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见思义、疑思问、忿忿不平思难这九思,就可以成圣了。九思成圣,九灵元圣也。


时过境迁08

《论语》公冶长中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意思是说,季文子(鲁国大夫)每办一件事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做。孔子听到后说:“只要考虑两次就可以去做了。” 这里的三为多的意思,“三思”实指多思,本来做事前再三考虑周祥,让做事更有成功的把握性,这并没有错。但孔子说无须多考虑,考虑两次就可去做。孔子认为多思无益,做事过分小心就会贻误时机。三思慎重有余,蔽于疑惑而失于决断,或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眼光,顾此失彼,使所谋之事一败涂地,辛勤付之东流。在谋事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准确分析看主流看长远,准确地把握时机,做事就会有个良好的开端,为后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朱子在解说这句话时说的,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这可能是孔子反对多思的原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随着时间的变迁,形势的发展,矛盾也会相互转化,仍要抓机遇及时进行调整,事业成功才会有较可靠的保证。


王志敏60

“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比较好理解,指多次的意思。我想在这里讨论一下此句话的弊处。

“三思而后行”是《论语》中比较有名的一句话,也是当下比较常用的警告用语。这句话弊端很大,他禁锢了人们的思维,失去了创新能力,如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但不是强省,不论创能力、金融融资能力、企业上市能力、专利权等都落后江浙和广东等,有些甚至落后一些中部地区,山东有大量的资源,基本上要什么资源就有什么资源,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的问题,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思想僵化,这种思想的行成,与孔子的思想不无关系,中庸之道,三思而后行等等,是齐鲁大地的左右铭。因此在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不要总拿着古代某些框框架架束缚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创新能力。


淄水氤氲

1、首先来说,“三思而后行”,并不是具体有“三思”,古人的一些数量词大都不是指具体的数量,而是泛指“次数多”的意思

因此,“三思”应该理解为“多次思考”或“再三思考”。

“三思而后行”,也就是说,在做某件事情前,要再三思考,深思熟虑之后再去做。

2、另外,“三思”还有“思危、思退、思变”的解释,意思是说,面对事情,要思考危险或不对的地方,想好退路或安全的地方,以及如何改变不利的情况。

3、至于说孔子反对,孔子的意思并不是“不用思考”,而是不用“再三思考”,思考太多了反倒“过犹不及”

所以,面对事情,需要谨慎、深思熟虑,但深思熟虑之后,就要果断去做、去行,不能“瞻前顾后”“畏缩不前”。


断剑写春秋

“三思”是指多思考,“三”在古文中自己指多的意思。“三思而后行”是指做事要多思考,考虑成熟再行动。


我们经常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其实,孔子却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

孔子反对“三思而后行”是因为“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

楚国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园欲献其妹给考烈王而不得,遂献于春申君。此事知之者无几。不久,李园妹怀孕,李园兄妹与春申君瞒天过海,将李园妹献于考烈王,生一子,立为太子。李园恐事情暴露,密谋致春申君于死地。春申君幕僚朱英多次提醒春申君提防李园,春申君却再三考虑,不以为然。考烈王死,李园果然派人刺杀春申君。司马迁评价春申君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就是因为春申君的三思而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孔子反对“三思而后行”还是因为“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真是不好。当初马云创业的时候,一定不会是马云一个人发现了互联网的商机,为什么只有马云成功了?因为马云深知“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的道理。

纵观历史,成功者做事,哪一个不是当机立断,抓住机遇的?反之,哪些优柔寡断,行动迟缓的人,很难有大作为。



烟花三月09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意思是说季文子这个人做事非常谨慎,做事情考虑多次才去做。孔子听说了就说,考虑两次就行了,做事应该谨慎,但不能犹豫不决,考虑再三,有时也会失去时机。三不是指具体的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再是两次的意思。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前601年—前568年执政。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


枣庐杂谈

1."三思而后行"出自于《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三思,三,多次,而不是实指"三次";再,用在动词前作副词,有第二次,或重复出现之意,如,再版,再接再厉等,又表示二次,第二次,如《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译文:季文子毎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想两次就可以了。"

4.三思是多想代表谨慎,但是想得太多可能错失行动的机会,或犹豫不决。这里孔子明显反对季文子的"三思",为什么孔子不同意季文子的做法?宦懋庸《论语稽》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都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云。如果我们再参照《左传》有关季文子行事的作风,就会觉得此话不无道理。但如果是子路三思而后行。可能孔子的说法就可能不太一样了。


四月浪漫

三思而后行,是季文子的习惯作风,凡事想了再想,想了再想。孔子就说了,不要这么婆妈,想一遍,再研究一遍,已经够决定了。

原文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后人在《论语稽》道: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原文的“三思”指的是季文子太世故,凡事都再三研究到底有什么好处坏处?过于斤斤计较,所以孔子才说研究两回就够了。因为这种过于谨慎的态度,都难免最终沦为私心私利。

后世人们,多把三思而后行称为美谈,不过过于计较的,还是不被提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