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紅樓“夢”難圓

千古紅樓“夢”難圓

一位資深心理學教授,因夢而生疑,逐開啟了紅學探秘之路。他運用其擅長的精神分析技巧,如同探案般精心梳理故紙堆,在一些線索中尋找和思考,最終找出了《紅樓夢》的“真”作者。這一切過程,他寫在了《紅樓夢圓——一個心理學家的紅學探秘》(以下簡稱《夢圓》)這本書中。“真作者” 是誰?可信嗎?

——題記

千古紅樓“夢”難圓

在紅學界,自胡適以來的主流派系都是堅持《紅樓夢》作者是曹雪芹,但是持“去曹說”觀點的也大有人在,《夢圓》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那麼,他是從什麼線索出發來尋找“真作者”的呢?他說——

“當然《石頭記》中的第一道具:青埂峰下石頭以及石頭變成的寶玉。” “這肯定是《石頭記》中一開始就有的內容,肯定是原作者所寫,也肯定寄託了他的最主要的信息。”

我們都知道,《紅樓夢》最早的書名是叫《石頭記》,開篇提到女媧氏在大荒山元稽崖煉石補天,煉出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獨剩一塊未用。此石後來通了靈性,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才不堪入選,逐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據此,《夢圓》作者認定,“未能補天”就是“真作者”最基本的自我比擬,而“補天”就象徵著“候補帝王”,應該是王室子孫,或者是太子,或者是皇帝。為什麼沒能“補天”呢?一定是遭遇了重大變故。從這個線索進一步梳理,與歷史陳跡中可能的“原型”逐一對應,最終確定此“真作者”就是明代的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說起朱允炆,可謂是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其父朱標太子病故後被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繼位稱帝,時年21歲。他從小受到良好的儒學教育,書生氣十足,溫文爾雅,仁慈但懦弱,且有點優柔寡斷。他登基不久,即在親信大臣的輔佐下,施行政制革新,改變祖父的一些弊政,施行一系列利國惠民的新政,史稱“建文新政”。

但是,由於朱允炆的過於仁慈和優柔寡斷,在“削蕃”這個重大問題上,措施不當又沒把握好最佳時機,使得勢力雄厚的燕王朱棣(朱允炆的親四叔)趁機以“清君側”之名,舉兵反抗朝廷,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變” 。

千古紅樓“夢”難圓

這場“靖難之變”給朱允炆帶來了滅頂之災,僅僅四年的帝王之旅即告結束,並且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以至成為至今未解的一大懸案。

《明史》上關於朱允炆的下落說法矛盾,一說他死於宮廷大火,二說他逃出了宮殿。而一個普遍通行的說法是,他逃出宮殿出家為僧,但去向不明。這也成為朱棣的一塊心病,登基不久就派錦衣衛四處尋訪,終是無果。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秘派胡濙(時任戶科都給事中,後升任禮部左侍郎,是建文時期進士)專事暗訪朱允炆下落,竟長達16年,直至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回到京城連夜去見了朱棣。自此,朱棣收回了密令,不再追查了。史學家們認為胡濙一定是找見了朱允炆,並確認其已無復辟帝位的想法,朱棣從此得以徹底放下了心。

史上還有一個說法,明英宗正統年間(即公元1440年)太監吳誠發現了朱允炆的蹤跡,此時的朱允炆年逾六旬,一身僧人打扮,並親口承認了自己的身份。此時永樂皇帝朱棣已死去十六年了,當朝皇帝是朱棣的曾孫明英宗朱祁鎮,按輩份朱允炆是他的叔爺爺。

朱允炆算得上是歷史上最悲涼的一位皇帝。他只坐了四年的龍椅,就被自己的親叔叔舉兵推翻,躲藏了大半生,敲了幾十年的木魚,並且經歷了一次次被追殺的危險!

千古紅樓“夢”難圓

這樣慘痛的“人倫鉅變” ,也比較符合《紅樓夢》故事結構的一個重要特徵,即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建文朝的傾刻間覆滅,也恰好對應了書中關於“末世” 的說法,朱允炆也很像青埂峰下那塊未能補天的“頑石” ,而朱允炆出家為僧的命運也和賈寶玉最終出家的結局極為相似。是巧合還是牽強附會?

我們都相信《紅樓夢》是部具有自傳性質的寫實小說,書中的許多故事情節和生活細節,完全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是很難寫得出來的。但同時我們也知道,《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巔峰之作,能夠創作出這樣一部鉅著的人,無疑是才華相當出眾的文學大家。如果朱允炆是原稿作者,那麼首先必須確定他是否具有相應的文學水平,否則一切都是空話。那麼,他的文學水平如何呢?

有個關於朱允炆的傳說流傳甚廣,說是有一次太祖朱元璋與皇子皇孫們在宮內歡飲,以月為題詠詩,朱允炆收束兩句為:“雖然隱落江湖裡,也有清光照九州。” 詩中境界大異帝王之家堂皇氣象。太祖心有不悅。後來又令作對,出句是:“風吹馬尾千條線” 。朱允炆對道:“雨打羊毛一片羶。” 太祖聞言,面色頓變。燕王朱棣卻上前對道:“日照龍鱗萬點金。” 太祖龍顏大悅,不禁叫絕:“好對語!” 恰是冠冕堂皇。

這個傳說我覺得不太可信,因為朱棣是個武將出身,戰場廝殺是把好手,文字功夫應該不如朱允炆,如果把他們兩人的對語互換一下還說得過去。史載朱允炆“擅長詩文” ,但是我們卻無從找到他公開的詩文,難以分辨,也沒有其他人的間接資料可供參考。據說朱棣登上皇位後,為了消除建文朝的影響,把建文時期的檔案史料全部銷燬了,所以很多真實情況難以知曉。我曾看到過一首詩,據說是朱允炆避難貴州金竺(今貴州廣順)時所作:“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還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紫薇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溫。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這首詩也很有帝王之氣,但並非算得上珠玉之筆吧!也是遠不能與李後主、宋徽宗們並論的。當然,我也不排除此詩可能為他人假手所作。

千古紅樓“夢”難圓

雖然朱允炆出身帝王之家,從小就受到全國最好的教育,他的老師也全都是享有盛名的大學者,但不能因此就斷定他的文學水平就絕對是非凡超群的。試想,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室子弟何止萬千?又有誰享受不到最好的教育?而文學造詣能達到像李後主、宋徽宗這樣極高水平的能有幾人?而李後主宋徽宗們又有誰能超越得了李、杜、唐宋八大家們的哪一位呢?《夢圓》作者說:“我相信朱允炆的文學水平,應該完全足夠寫《紅樓夢》初稿。” 憑什麼相信呢?除非能拿出朱允炆公開的詩文來進行一番研判,否則這只是一種臆想。而“考證” 是一定要有真憑實據的,不能憑主觀的意願。

如果朱允炆是原稿作者,還有一個重要問題不能迴避,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確切的解釋。我們現已知道,《紅樓夢》成書於清乾隆中期(1754年)。如果書是朱允炆所著,而他是明代初期的人,生於1377年,21歲繼皇位,25歲(1402年)被推翻後即開始了逃亡之路。要創作《紅樓夢》這樣的鉅著(據《夢圓》中說,除了《紅樓夢》外,他還寫了《千鍾戮》和《長生殿》等多部文稿)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有一個安穩的環境。從史料上看,明成祖朱棣最後撤消對朱允炆的追查是在1423年胡濙回京向朱棣稟報暗訪到的全部情況後,而這已是朱允炆逃出皇宮後的第21年了,朱允炆已經46歲。也就是說,他在46歲之前是不可能有安穩的環境專心致志坐下來寫書的。如果他在50歲之後寫成了書稿,那就是1430年以後了。從1430年到1754年,這中間相隔了三百二十多年。那麼,我們想知道,朱允炆的書稿怎麼會在三百多年後,才經由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而得以傳之於世的呢?《夢圓》是這樣說的:

朱允炆在很老的時候去了次京城,進了皇宮,見到了英宗皇帝朱祁鎮,並將一些書稿,其中一部叫《石頭記》,交給了英宗。英宗好奇地讀了這本書,之後便和叔爺爺帶來的其它書稿一起,存放在皇宮中。百年後無人知曉這個書的事,因為英宗沒跟任何人說過。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洪昇應邀到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家觀看《長生殿》演出,當時曹寅家是能刻印書的,洪昇就把《石頭記》書稿也帶去了曹家。不料洪昇在返家途中,因醉酒乘船失足墮水而亡。這部書稿就此留在了曹家無人來取。很久以後,曹寅的後人曹雪芹得到了這部文稿,經披閱增刪傳之於世……

千古紅樓“夢”難圓

這個說法很有趣,就像是小說家寫的一個傳奇故事。可是,作為紅學的考證材料,可信嗎?稍作分析,就發現疑點太多難圓其說。

首先,朱允炆是否去過京城並見過英宗?史料中並沒有確切記載。按說,朱允炆身份特殊,英宗又是一國之君,他們的相見不能說是一樁尋常小事,可為何連《大明英宗實錄》中也未提及?如果朱允炆沒有去過京城,也就不可能見到英宗,他即使有書稿也不可能留存在皇宮中,後面的一切都是枉談。

其次,朱允炆為何要把他所著的書稿送入皇宮呢?這樣做有什麼重大意義嗎?按說,朱棣晚年時已經撤消了對他的追查,他完全可以把這些書稿刻印成書,傳之於世,或者就留存在他住侍的廟宇或道觀裡。

其三,李自成的起義軍進入皇宮後大肆搶劫,許多圖書和文稿被火燒被損毀,而朱允炆的書稿卻完好無損地全部被“尊重書” 的人帶出了皇宮,又恰好碾轉傳到了洪昇和李玉這樣的著名文人手裡,豈不是太離奇太巧合了嗎?

最後,如果洪昇得到了《石頭記》書稿,並進行了修訂改編,他的夫人黃蕙應該是知道的。黃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才女,寫過很多詩文,《石頭記》的故事結構和人物情節不會不引起她極大的興趣,她就應該讀過並知道這部書的價值。再說,洪昇應邀去曹家,並帶了這部書稿去刻印,黃蕙更不可能不知道。當洪昇意外亡故後,黃蕙為何不去曹家取書?作為亡夫的遺稿,這麼重要的一部書,她怎麼可能就此不聞不問?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洪昇根本就沒有什麼書稿,也就不可能帶書稿去曹家刻印書這回事!

千古紅樓“夢”難圓

《紅樓夢》是不是朱允炆所著,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嗎?會不會如《夢圓》作者說的,會使“一個比李後主的境界才華都高得多的‘皇帝文人’ ” 就此浮出歷史的塵埃出現在當今世人的面前呢?我看不大可能。歷史的真相縱使不可復原,卻也不可戲說。對於我們大多數的讀者來說,最關注的是書中的內容,只要讀懂了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命運就夠了,並非有興趣去猜謎局。

而實際上,對於紅學家們來說,我覺得若要破解書中的謎局,那就非得把原稿中已散失的後三十回找到不可。據周汝昌等紅學前輩們的考證,《紅樓夢》原本是一部完整篇,前八十回後還有三十回,在傳抄過程中永久散失了,這個巨大的遺憾無法彌補,而故事情節發展的最終走向和人物命運的最終結局,所有待解的謎團,都留在了這最後的三十回中了。所以我說,千年紅樓“夢” 難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