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老闆面前表現得很優秀的人都怎麼樣了

這件簡單的高管離職事件為什麼惹來諸多猜測?

那些在老闆面前表現得很優秀的人都怎麼樣了

我認為,高管紛紛出走的事實面前,對所謂“真相”的猜測並沒有什麼意義。沒有親歷其中,我們根本沒有資格去評判對錯。

我們唯一可以判斷的是,大公司的確有“政治”。

很多人都對“政治”這個詞定義為貶義,畢竟千年來在中國,這個詞代表著複雜的鬥爭。然而,這個詞同時也可以代表著一種“規則”,是一個人適應環境必須走出的第一步。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個年輕人待在大公司,遇到難以避免的“政治病”,到底該怎麼應對。

鋒芒畢露本身就代表著危險

其實任何一個職場人在他的崗位,無論是老闆,還是身邊的同事,都會對他有一個“既定的期望值”——那就是,這事兒你就該做到,別給我瞎炫耀。

這種期望值,是需要管理的。

不是說你一上來就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聽得對方萬般景仰那就叫真正的本事。

這就好比郭晶晶跳水,在她還沒拿過冠軍的時候,你覺得,哇塞真牛啊!到她拿了n個冠軍之後,要是突然有一天拿了個第二名,全國人民估計都會說:跳水隊走下坡路了。

我曾經帶過一個特別勤奮的男生,他天天都埋頭苦幹到晚上八九點才去吃飯。有一天我6點鐘下班的時候看見他揹著書包走了,反而心裡立馬想著的是:這傢伙最近偷懶了啊。

你看,期望值就是個這麼奇怪的東西,它甚至是不需要你明示的,是一種“習以為常”。所以,預期管理才顯得是一門藝術。

最合適的做法是:既讓自己的行為滿足崗位描述,又給自己逐步逐步地增加小亮點。

比如老闆只希望你做好設計,你居然還會做小視頻,他自然是覺得你多才多藝,恨不得給你貼幾朵小紅花。

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自爆是個抖音大V,粉絲10萬,那你做視頻這破事算什麼,拍不出個萬贊小視頻還敢跟老闆要獎金?

所以說,越聰明的人,越懂得隱藏自己。然後把優秀,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剝開給別人看。

大公司要先融入,主張和改造都得置後

說大白話,就是不夠熟悉公司文化,老人不信服你的行為。

我曾經見過最聰明的一個人是這麼做的。他以前在四大里面工作,流程足、支持多、資源豐富。上有英明領導,下有聰明下屬,公司背後還有一個巨大的數據庫。

後來他為了個人發展去了一個民企當財務總監,面對著的是一無所知的老闆,野蠻生長慣了的下屬,還有亂七八糟的流程,噢不,根本沒有流程。

但是他一點都不著急,先不動聲色觀察下屬裡面哪幾個是老闆心腹,好好和她們做朋友,瞭解她們的痛點。然後從她們口中,把老闆的喜好厭惡、老闆最看重哪塊業務、公司裡面各高管的脾氣習性統統瞭解得清清楚楚再開展工作。

兩三個月之後,他改造好幾個高管最痛恨的雜亂無章的存貨系統,一擊即中各大部門的痛點,高管們對他讚許有加,從此在公司牢牢站穩了腳跟。

所以說,要做出成績,必須先適應——哪個老闆都希望你別搞事,多出活。

和同事相處是個技術活

其實在一個大公司裡面,上有幾個老大互相照應,下有幾個下屬肝膽相照,真的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職場上有一個協同效應——周密配合的團隊,絕對是1+1>2。

現在很多公司都喜歡搞團建,團建基本上都少不了去做一個叫“信任摔背”的任務——就是一個人從後面倒下去,團隊在下面接住,完成一次彼此的信任重建。

為什麼那麼多公司喜歡搞這個活動,無非是每家老闆都希望,團隊上下一心,友好無縫合作。

所以在職場上你必須樂於助人,心懷感恩,說到底就是讓別人覺得你有價值,你值得擁有。

然而,這個和同事走近的度卻需要好好考究。

畢竟,這個是職場,是談利益的地方,不是靈魂相遇敞開心扉的咖啡館。你坦誠以待的度要控制在你所做的事情胸懷坦蕩即可,沒必要時時處處把自己的機會、利益、私人時間主動奉獻。

講真,準確把握職場人際邊界感,才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表現。

充分利用鯰魚效應

因為,大公司雖然大,卻總有一些困難時期。

這樣的時期,老闆最需要的,是一條鯰魚——利用鮮活勇猛的它,可以帶動其他慵懶的、固化思維的魚。

鯰魚來了,帶來了新的衝擊、新的理念、新的做法。這個時期,鯰魚作用達到極值,也是和老闆談條件最好的時機。

任何一個希望從職場獲得最大收益的人,都不要害怕在這個時候談條件。只要是合理的,都能爭取到。

職場有一些時候是沒有辦法去爭取的——比如你已經是個35歲以上、遠遠無法企及新人的老傢伙,比如你成長緩慢一直就是個表現平平的中層。

所有的這些,證明無論你為公司奉獻了多少無價的青春,此刻,你已經價值全無。除非,你有什麼創新的點子,你成為了一條鯰魚。

在大公司裡面想獲得資源,挑選方向做一條鯰魚,攪動一盤活水,而不是搞事情指手畫腳又毫無建設性。

不能毫無個性,但耍個性的前提是實力

不從眾有時是一種能力的表現。

你看喬布斯一副在電梯裡面也會開除員工的臭脾氣,在世人眼裡那是“堅持自我”、“堅持創新”

。所謂狂妄的人都有狂妄的資本,過於順從懦弱的人,到最後很容易泯然眾人。

樂蜂網的創始人李靜,曾經分享她多年來做品牌的心得:

“做品牌的關鍵還是要有個性化的東西,我對自己要表達的和消費者想要的東西非常清楚,我們就是要做達人推薦的模式。如果大家做電商都是10萬款200減50,那樣太沒意思了。”

事實上,做品牌和做個人品牌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大公司那麼多人,那麼多博士生碩士生,你一個普通人要凸顯業績,沒有個性似乎是毫無才華的印證。

然而有個性之前,你也要有足夠的能力相匹配。

我們以前做審計的時候認識一個高級經理就特別有個性,工作從來不喜歡坐班到深夜,6點鐘就下班說要去騎單車鍛鍊身體。而且,對客戶非常挑剔,每次說不接受某個客戶,連合夥人都不敢說不。

這樣一個人本來就是“不聽話”的典型,應該在公司備受擠壓才對。但是合夥人卻很喜歡他,因為他對風險的把控能力非常強,小道消息又多如牛毛,什麼客戶欠款不還或者股東關係混亂他都能搞得一清二楚。

他之所以不接某個客戶,是因為那個客戶真的是不值得公司犧牲名譽地位去賺那麼點審計費。

經過他的把控,整個合夥人團隊都相當放心,他造就了公司風控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說,這裡說的“個性”,更具象地說,是你能夠區別於他人的“長板”。

否則你的才華和影響力始終平平,35歲之後想要再造長板重新定位就相當困難。

那些在老闆面前表現得很優秀的人都怎麼樣了

上面說的那麼多職場政治,說到底都不是教你詐。

一個人要變得聰明,首先要學會解讀規則,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畢竟職場這個地方歡迎成熟的高明,也最愛傷害毫不設防的小透明。

歷世事而存天真,知世故而不世故,應該是你行走江湖始終佩戴的劍。

-END-

維小維,做投資的爽朗女子,有料的職場媽媽,她是:

○曾任四大、網易、寶潔等知名企業管理層

○ 10+年名企CFO及投資高管經驗,掌管2億資產

○財稅投資領域行家,職場和管理領域達人

○成長類百萬閱讀文章作者

○寫接地氣的文字,專注職場、財商和個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