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后,到底应该教他怎么做,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某天中午放学后,孩子泪眼婆娑的跟我说,后排的一个同学拿着自动笔使劲扎他的手,都流血了。他把小手伸出来,指着那个有些发红的小小的洞口,对我说可疼了。当妈的听到孩子这样说,真的是特别扎心,自己每天捧在手心里的宝贝儿,被这么恶劣的对待,心里特别难过。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孩子在学校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打了,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包括我很自然地会说,你一定要给我打回去!被欺负了,一定要打回去。因为你的一次次软弱会让别人变本加厉!

可是这样处理类似事情真的对吗?我不止一次的这样想过。孩子未来还会面临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到时他应该怎么处理呢?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莫娜·B.舒尔和威廉帕特森大学教授特里萨·弗伊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解决了我的这一疑惑。

孩子被打后,到底应该教他怎么做,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是通过一些系列的字词游戏来帮助、鼓励孩子思考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摈弃我们以前教孩子怎么做,做什么的方法,不再替孩子思考,而是教孩子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思考自己以及其他的人的感受,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以及其他做法,引导孩子自己解决日常冲突问题。

默娜·B.舒尔,博士,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她为家长和老师们设计的一套“我能解决问题”训练计划,以及她和乔治·斯派维克(George Spivack)一起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为她荣获了四项国家级大奖:一项美国心理健康协会大奖,三项心理协会大奖。舒尔博士提出的“我能解决问题”法,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以及许多其他国家,让家长和孩子们获益匪浅。

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舒尔博士提出,我们需要去引导孩子去思考,不要去考虑孩子思考的结果是否是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开始思考,从而让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自己去决定该怎么做。

舒尔博士提出用字词来帮助孩子思考:是/不(没),和/或者(还),相同/不同,现在/以后(稍后),之前/之后,一些/所有,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等等。将这些词语运用到生活中,比如:买东西时,孩子要把喜欢的玩具买上,那么就可以用字词游戏来解决问题。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亚历克斯和妈妈去食品杂货店买东西,当要买果汁时,亚历克斯想把两种果汁都买下,妈妈说不行,今天只能选这个或者那个。亚历克斯像所有小朋友一样闹起了脾气吵着两个都要。妈妈设法让亚历克斯专心听自己说话问他:你是想要葡萄汁,还是不想要葡萄汁?亚历克斯最后撅着嘴拍着葡萄汁说:这不是我想要的。

孩子被打后,到底应该教他怎么做,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妈妈没有像平时那样强制性的只买一种果汁,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害怕委屈了孩子便把两种果汁都买下。她没有替孩子做任何决定,而是帮孩子去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

生活中可以随时运用这些字词游戏,一点都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比如,当孩子赖床不想起床时,可以和他这样说,你是想迟到还是不想迟到?他会说,不想。你现在不起床,稍后会迟到吗?你还有5分钟的时间来准备。小家伙会立刻掀开被子,穿好衣服下床。

仔细观察这些字词会发现,这些字词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

接着就是关于理解他人感受方面,舒尔博士提出让孩子们通过认识表情图,从中观察人物是开心、生气、难过、沮丧等情绪,让孩子们学会判断自己的行为让别人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让孩子考虑从自己的行为和决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孩子被打后,到底应该教他怎么做,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孩子说出解决方法时,家长可以写到纸上,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很正式,受尊重,不要去评估孩子想出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思考过程比想出的办法更重要。之后再去和孩子一起评估,如果这么做的话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当孩子告诉我们自己挨打后,我们要么会和孩子说,我会告诉老师;要么就说,别人打你的时候,你也要打他,我不希望你软弱等等。而采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帮孩子去思考事情的起因,引导孩子考虑他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观点,弄清楚事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一本很实用的书。不止是帮助孩子,其实也是帮助我们如何做更好的家长。当孩子犯错时,很多家长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来训斥孩子或者打孩子一顿,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好像除了这两种方式就没有其他方式更好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何尝有更多的选择呢?通过此书,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犯错、拖拉、作业写不完等等的问题。

子谦妈妈育儿经,关注家庭教育,亲子成长,喜欢请转发、收藏,更多内容请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