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对北亚的竞争中,代表中国的清朝,为什么会败给俄罗斯?

王龙森

问一个问题:清朝参与北亚的竞争了吗?我个人的感觉,清朝定鼎中原之后,从扩张性的游牧王朝,变成了防御性的农耕王朝。

清朝的核心在汉地十八省,这是朝廷赋税、人口的集中地区,是经济重心。而周边新疆、内外蒙古、东北、西藏、西南地区,则是战略屏障。清朝对这些地区的经略,主要是保持战略边界的稳定。

新疆。清朝经略西蒙古(今日新疆)是因为面临漠西蒙古的威胁。当时漠西蒙古崛起,不仅向西扩张到中亚腹地,而且向东威胁到了内外蒙古的安全。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三代百年经略运筹,最后由乾隆帝最终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一统天山南北之后,终于基本消除西部的安全威胁,清朝的兵锋就此止住了。

东北亚。清朝经略东北亚也是为了消除威胁。根本上也是因为俄罗斯哥萨克蚕食到了黑龙江流域,并且没有止步的意思,必须打掉其扩张野心,才能保障核心区的安全。

蒙古高原。清朝与沙俄在外蒙古的争夺,是为了稳定防守态势。沙俄依靠哥萨克武装力量、商人群体,持续渗透外蒙古地区,处于战略攻势地位,而清朝则处于守势,或者说清朝无意向蒙古高原以北扩张。所以,清朝一直希望通过签订边界条约,遏制沙俄南下。最终,在雍正初年,清朝祭出经济制裁的杀手锏(威胁中断中俄贸易),才迫使沙俄同意举行边界谈判。最终中俄《恰克图条约》确立了两国在蒙古高原的边界,沙俄向南扩张暂时停止。

总之,从西伯利亚向南,经济价值越来越高,所以沙俄处于攻势,这是经济利益驱动的;而从蒙古向北,经济价值越来越低,所以清朝必然无意进取,表现为战略防守。因此,如果“北亚”代表的是西伯利亚,那么清朝根本没有参与竞争。俄罗斯和清朝真正竞争的是蒙古地区,而在这个竞争中,清朝达到了战略防守目的,而俄罗斯未能实现持续南下的目标。


布莱克怀特

在中国清朝和沙俄帝国争夺北亚的过程中清朝政府为什么会完败,我认为原因有以下5点。


沙俄扩张野心

一、经济需求不同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个以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社会,中原王朝历来对不能耕种的土地没什么兴趣。所以对更近的蒙古高原都没有统治兴趣最多在国力强盛的时候进行羁縻统治,至于更北的西伯利亚就更没有兴趣了。等国力衰退的时候连抵御游牧民族都吃力,就更不用谈征服西伯利亚了。

所以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辽和金国以及元朝和清朝占据过部分北亚地区。而清朝起初也是对原属东亚现属北亚的外东北地区不太重视,直到沙俄侵占了适合耕种的这一地区,才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并进行了反击收复这部分地区。至于更远的地区虽然也有根据历史归属提出主张,可是因为这些地区并不适合耕种也就没有很坚持并最终落入沙俄手中。

和中国清朝因为北亚无利可图而不重视相比沙俄对北亚就明显更上心了。因为北亚地区丰富的动物皮毛资源可以制成各种皮草售卖,这让俄国人获利颇丰。同时北亚的矿产和同清帝国的贸易也让他们获利不少。这些都有力的支撑了俄罗斯人在北亚保持长期存在。因为有利可图因此俄国人逐渐在北亚扎根下来,整个北亚开始俄化。

可以说对古代中国而言北亚是不毛之地没有多大经济价值,而对沙俄而言北亚动物皮毛以及和清帝国的贸易却可以获得巨大利益。这种经济上的差异是导致北亚最终归属于沙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政治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清王朝是由只有区区百万人的满洲人建立的王朝,却统治了几千万到后来的几亿汉人。想要建立稳固的统治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整个民族融入汉族,这样两个民族就可以形成巨大的合力,这是对中国最有利的办法了。

可是满清统治者却没有这样做,满汉一家亲只是流于表面。实际上却实行满汉分离,对汉人处处分化瓦解和防范压制,想方设法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这些导致汉人和满清统治者越来越离心离德,许多汉人对帮助清政府抵御外辱漠不关心,而满洲贵族又害怕在抵御列强过程中汉人势力会发展壮大因此经常轻易的向列强投降以保持自己对中国的统治。

这样整个国家不能拧成一股力量,因此整个国家都不断受到奇耻大辱,包括满洲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利益都受到严重损害,满清贵族可谓是害人又害己。

这种愚蠢行为反应在北亚问题上同样如此,满清统治者为了给自己留所谓的后路对包括外东北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大范围的封禁政策。不仅不让汉人移民,而且还把原有的居民大量内迁。这导致辽宁以北地区几乎荒无人烟,中国在东北的军民力量因此十分的薄弱。

所以沙俄在《尼布楚条约》签订没多久又进入了外东北地区而满清政府竟然毫无察觉。后来沙俄抓住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又轻而易举的割占了中国的外东北地区。至此中国北亚地区基本损失殆尽。


全盛时期的清朝

另一方面沙俄却没有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带来的烦恼,因为沙俄帝国是一个统治者俄罗斯人过半数的国家,所以整个国家可以很自然的拧成一股绳,这是中俄近代命运不同最大的原因。因为他们可以很自信的对外开放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臣民会和外敌联合对付自己,也可以拼死抵抗外敌入侵而不用担心自身势力受到削弱。因此后来沙俄成为了列强而满清却成为了列强欺凌的对象。

在北亚问题上同样如此,对领土有狂热最求的沙俄统治者和渴望建功立业获得土地等经济利益的臣民结合起来的力量最终席卷了整个人烟稀少的北亚,使得沙俄成功殖民了该地区。

三、军事上的差异

起初清王朝的军事力量绝不比沙俄差,而且当时中国人口上亿是沙俄的十倍,在17世纪国力远强于沙俄,可惜不能形成合力。而了解俄罗斯历史的就会知道沙俄在雅克萨战争前正规军战斗力并不强大,和清朝大部分八旗兵一样都是纨绔子弟组成。所以实际上那些侵入雅克萨的哥萨克等亡命之徒才是当时沙俄战斗力最强的,清军在雅克萨战役中击败的绝不是什么弱旅。



雅克萨战役

只是后来沙俄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后不仅国家富强起来,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一度成为了欧洲宪兵。而与此同时清王朝却军备日渐废弛,战斗力越来越差了。加上满清统治者为了保持满洲人军事优势大力推崇骑射,限制火器的研发和使用,使得在雅克萨战役中武器就落后于沙俄的清军火器技术不进反退,比之沙俄就更加落后了,之后通过洋务运动也没有追上俄军。士兵战斗力的下降加上武器的落后使得中国根本没有和沙俄争夺北亚的资本,能保住现在的东北已经是万幸了。

四、外交上的差异

当时满清统治者闭目塞听,根本不了解外部形式。当时的沙俄内有索菲亚公主造成的政治动荡,外有瑞典和奥斯曼帝国等强敌环伺,处境远比中国恶劣,可是这些康熙都一无所知。而沙俄却知道清政府最大敌人就是准噶尔汗国并多次加以利用,不断抓住清政府害怕沙俄和准噶尔联合对付自己的心理迫使清朝统治者做出不断让步。

加上清朝的外国传教士通敌出卖中国,泄露清政府底线给沙俄。结果导致当时强于沙俄的清帝国没能以勒拿河为界,让中国损失了大片领土。其实只要清政府坚持以勒拿河为界,当时的沙俄是没有办法的。另外许多人对《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待议地区范围也是有争议的。

五、国力此消彼长

如果说雅克萨战役时沙俄国力远弱于中国,那么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后国力就开始逐渐接近和超越中国了。而中国在满清统治下到了乾隆时期却江河日下。如果说乾隆时期中俄两国还可以旗鼓相当,那么之后清帝国就越来越不如沙俄了。特别是沙俄趁中国内有太平天国等运动造成的人口锐减国力衰落,外有英法等列强入侵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讹诈了中国外东北和外西北等大片领土。

此后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国力有所恢复,终于在左宗棠的领导下收复新疆没有让沙俄吞并新疆的阴谋得逞,但也只是回光返照。无法改变沙俄越来越强于保守的满清帝国的事实。所以中国不仅无力与沙俄争夺北亚,连东北都差点丢失了,日俄战争中两只恶狼相争使得东北暂时保住了,可是接着外蒙古又丢了。可以说沙俄和日本都是对近代中国伤害最深的国家。


执斧传播开天名

北亚地区现在看来资源非常丰富,而在大清看来却是一片苦寒之地,只有少部分游牧民族在此渔猎,并不适合大多数定居。所以,与其是说跟俄罗斯竞争,倒不如说是大清主动放弃了北亚。铭苏先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使大清主动放弃了北亚:

第一、北亚是苦寒之地,不适合人类定居。

北亚地区大部分位于北纬50-70度之间,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少,属于寒带地区,一年有6个月以上属于冬季。北边有号称地球冻库的北冰洋;西面有乌拉尔山阻挡,使大西洋的暖湿气流无法进来;西伯利亚和南部的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压的发源地;东边太平洋沿岸有千岛寒流。因此,北亚地区冬季零下二三十度是正常,零下五六十度也多见,这么冷的地方,你想去吗?对于女真人来说,东北的冷已够他们受的了,西伯利亚那就算了吧。而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从东欧平原翻过乌拉尔山到西伯利亚,他们是同纬度迁移,气温是渐变的,相对容易接受;而中国进入西伯利亚是跨纬度迁移,温差大,接受起来难度较大。

第二、北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性价比不高。

北亚地区虽然有西伯利亚大平原,但是由于纬度高,并不适合农作物种植,仅在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勉强种一些耐寒的小麦和进行畜牧业发展。对于一个不能进行大规模农耕的地区,其经济价值就较低,大清如果去占领这些地方,那么军队所需要的粮食等生活物资都需要从中原补给,成本太高。即使在元朝时期,中央设岭北、辽阳行省管理,在当地发展屯田和渔猎,但是还是入不敷出,岭北一个行省要用去中央财政四分之三的拨款,可见此地就是个无底洞。

第三、国家统一是大业,没空去统一北亚。

大清入关以后,形势非常复杂,既要收拾大顺和大西农民起义军,还要消灭南明残余势力,收复台湾,接着平定三番之乱、平定青藏地区、平定准格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从1644年到1759年,大清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完成全国的统一。1685年—1688年的中俄雅克萨之战,也是因为俄罗斯欺人太甚,不然的话大清也没空去理会。

第四、大清认识的局限性。

满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是落后的游牧民族对先进农耕文明的统治,为了防止汉人的反抗,满清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措施,比如焚烧典籍、文字狱、闭关锁国等等。因此,满清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如何统治汉人上,并且以天朝大国自居,四周皆蛮夷之地,对于不毛之地北亚满清更是没有放在心中,那地方天寒地冻的,谁爱要,谁要。

综上,由于大清皇帝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而北亚既是苦寒之地,又不能为大清带来实际的利益,如果派兵驻扎的话,补给耗费巨大,实在划不着。


铭苏先生

根本原因是清朝对北亚缺乏兴趣。清朝作为农耕王朝,只对两种地区有兴趣,其一,人口稠密、宜居舒适的膏腴之地;第二,必须掌控的战略要地。在16-19世纪,北亚(包括西伯利亚和外东北)缺乏农业价值,清朝对这个地区没有经济利益需求。但是清朝仍然坚决抵制沙俄对这些地区的渗透和控制,朝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等,划分了两国在西伯利亚和东北亚的领土,目的就是稳住不断南下的沙俄哥萨克骑兵势力,让其不要插手清朝与周边蒙古部族的争端。这意味着清朝将外蒙古、外兴安岭以北的地区视作战略缓冲地带,由此整体的对外战略呈现为防守姿态,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了。

那么为何沙俄能够积极地占有和经营北亚呢?沙俄对西伯利亚地区的渗透在初期主要是依靠商业利益驱动。17世纪的欧洲宫廷对珍贵皮毛的需求非常旺盛。而越是寒冷的地区,所出产的皮毛越珍贵,售价也越高昂。哥萨克殖民者对西伯利亚的征服,最初就是冲着获得“皮毛税”而来的。事实上,沙俄殖民者在进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时候,同样要求当地居民贡献皮毛。沙俄殖民者之所以一路由西向东地渗透、扩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高强度猎捕之下,珍贵皮毛资源越来越少,猎捕难度越来越大,必须继续深入西伯利亚冰原才行。商业利益如此之强,以至于俄罗斯皮毛商人能够一路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中国东北、堪察加半岛,乃至越洋进入北美的阿拉斯加。

由于清朝无力巩固和开发东北地区,更无意继续向北扩张,沙俄在蒙古北部、外兴安岭北部的殖民据点一直安全经营,人口不断繁衍,统治越发巩固。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外东北的统治不仅没有增强,反而比康熙年间进一步弱化,甚至已经被沙俄殖民者渗透了几十年而浑然无知。最后在沙俄的事实占领之下,被迫将大片土地割让出去。这种教训告诉我们,移民实边是万古不变的固本之策。


莱蒙夫人

大清好比一个地主被流民搞死,自己没了主子然后莫名其妙的接收主子财产的奴隶!当这个刚刚基本掌握死去主子财产的时候,有人惦记他曾经住过的老破房子(比他给主子当奴隶还早的破房子)……你觉得这个奴隶会在乎吗?西伯利亚,包括所谓的外兴安岭、库页岛以南的广阔区域经过明朝羁绊政策的整顿人口稀少而且常年天寒地冻,愿意留在那里的人几乎没有,除了走不了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走,或者被发配到那里的人那里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大清和俄罗斯争夺西伯利亚的原动力几乎为零,所以不是大清不想争、不愿意争、争不过,而是大清争夺那里没有意义!而大清同俄罗斯议和之后得到了一个可以和它一起瓜分“成吉思汗遗址”的同盟,俄罗斯从北面哈萨克从西面清朝从东面和南面争夺西蒙古准格尔部的地盘,最后大清帝国得到了准格尔部的绝大多数地盘,哈萨克人得到了重新复国的机会,而俄罗斯人得到了准格尔部的边缘地区从而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站稳脚跟!俄罗斯人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为什么在大清前期不敢在外东北造次?不是它不想,而是俄罗斯人见识到了清朝强大的一面(让俄罗斯人都曾经头疼的西蒙古人居然被大清灭族),而且俄罗斯占领西伯利亚以后需要时间消化它(大清同时也需要消化自己的领土)!为什么后来俄罗斯人对外东北采取了和其它占领区不同对待(对外东北人或赶或杀)?就是因为俄罗斯人知道了清朝的强大!后来,俄罗斯帝国在其他方向都无法得到发展的时候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朋友~大清帝国!它发现原来大清早就不行了,自己可以打成平手的两个日不落帝国居然很轻松的就把大清打得爬不起来!俄罗斯才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大清领土疯狂掠夺!而大清已经无力反击!!!


神马玩艺2

就是因为基本盘的差异,俄罗斯的战斗力要胜过大清,大清跟俄罗斯之间结果是一目了然的


帝国历史观察者

把列强换成基督教十字军你就明白为什么清朝打不过西方,中国即便是今天看似强大北部基督教 南部佛教 西部伊斯兰教外加印度教 神道教对外毫无发展空间,东南亚华人看似经济优越却被菲律宾基督教 泰国缅甸佛教 马来西亚 印尼伊斯兰教打压的抬不起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