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三家分晉”是怎麼發生的?

汪鶴真

晉國始祖,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武王克殷的第二年,天下未寧而崩,成王年幼,周公輔政。一次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剪桐葉為圭,賜給叔虞,被周公知道後,稱“天子無戲言”,便封叔虞於唐堯故地。初稱唐,後改為晉。



晉國九傳至穆侯。 穆侯七年,與條戎戰,晉大敗。此時適逢穆侯第一個兒子出生,穆侯便為他取名為“仇”,並立其為太子,以示不忘條戎之恥。

穆侯十年,與北戎千畝之戰,晉大勝。此時適逢穆侯第二個兒子出生,穆侯便為他取名為“成師”,以紀念千畝之勝。

對於穆侯為兩個兒子取的名字,當時的晉國的大夫師服曾說:“君主給孩子取的名字,真是奇怪!太子叫仇,是仇敵的意思。小兒子叫成師,是成就他的意思。名字自己可以決定的,事物本身卻有客觀規律。現在嫡子跟庶子取的名字正相反,以後晉國能不出亂子嗎?”

很不幸,之後的歷史發展果如師服所言。

穆侯死後,文侯仇立,文侯死後,子昭侯立。昭侯懼叔父成師之強,封其於大城曲沃(當時曲沃的面積比晉都翼城還大),史稱“曲沃桓叔”。

自此,晉國陷入長達六十多年的內亂。歷經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先後攻殺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晉侯緡,驅逐鄂侯。曲沃一系終於成功攻滅翼城一系,完成了小宗代大宗– “曲沃代翼”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周天子數次派兵支持翼城。武公攻殺晉侯緡後,為了防止周王室再次干涉,便將晉都的珍寶器物盡數賄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貪賂,便順水推舟,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至此,曲沃正式奪得晉國正統。

獻公繼位後,桓、莊(桓叔與莊伯後裔)之族強盛,對於本身就是以小宗代大宗的獻公一系來說,“曲沃代翼”的事件近在眼前。於是,獻公採用士蒍謀劃,盡誅桓莊兩族。

“驪姬之亂”後,獻公又盡逐群公子。至此,不蓄群公子成為晉國一項基本國策。晉國的卿族們有了大力施展的舞臺,他們在晉國爭霸的過程中居功甚偉,不斷拓展自己勢力的同時,也不斷侵奪晉君的權力。

在晉國卿族三百多年馬拉松式的競爭中,魏、趙、韓最終勝出,上演“三家分晉”。



《史記•晉世家》“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探微閣主

眾所周知,古代關於領土的劃分為分封制,而關於歷史上晉國的立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出自《左傳》,武王姬發娶了姜子牙的女兒邑姜,有一天邑姜做了一個夢,說他將生一個叫做“虞”的兒子,應該把“唐”這個地方封給他。還有一個版本是《史記》中講的,周公滅唐之後,周成王與他的弟弟虞開玩笑說,我就把這個地方封給你吧。一個叫做史佚的史官就說,那就趕緊選一個良辰吉日把這件事給辦了吧。成王說,我和他開玩笑呢。但是這個史官卻說,天子無戲言,你說過的話史書都記著呢!成王很無奈,於是把“唐”這個地方就封給了虞。由此可見,無論是哪個版本,都說明了虞被封在唐這個地方,虞也因此被稱為唐叔虞(姓姬),到了唐叔子燮(xie)的時期改名為晉,史稱晉國。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的弊端逐漸的顯現出來,周王室的影響力日漸衰微,而各分封諸侯國的勢力則越來越強大。到了晉獻公時期,他率領著充滿活力的晉國大肆擴張,晉國由此而開始強盛,但他因為擔心晉國王公作亂,而大肆捕殺公族,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造成晉國無公族的局面。而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障,晉獻公此舉無疑為以後公室的衰微埋下了隱患。

在晉獻公攻打驪戎的時候得到了一位美女名叫驪姬,對她非常寵愛,就想立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驪姬又常常給晉獻公吹枕頭風,更通過陷害造成了原太子被殺,這讓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非常害怕,先後逃亡,至此,晉國內亂開始。

最終,重耳因為重重原因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立位,史稱晉文公。晉文公即位以後,通過平定周王室內亂以及大敗楚國而在諸侯之中威信很高,此後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至此,晉文公繼齊桓公之後,成為了中原第二個霸主。而在這以後晉國更是遏制秦國的擴張,圍困老霸主齊國,並且在於楚國的爭霸中大獲全勝,霸業達到了頂峰,那麼這樣一個強盛的晉國為何會早早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呢?

前文提到晉文公重耳有過一段漫長的逃亡日子,在他即位之後,設三軍,封賞和他一起患難和擁立他的臣子,功勞大的分封領地,功勞小的授予官爵,而由於獻公時期,晉國公族大部分被殺,導致卿大夫開始興盛,其中趙氏最為強大。晉襄公時期,趙盾(他的父親趙衰cui曾陪同重耳流亡19年)開始專政,甚至以卿大夫的身份會盟諸侯,有了僭越公室的跡象。

襄公死後,趙盾擁立靈公即位,靈公長大後,因亂行君令,又不滿足於做個傀儡皇帝,而被趙盾的堂弟趙穿所殺,由此可見晉國卿大夫權勢滔天。後來,趙氏被滅,獨留趙武(趙盾之孫,歷史上著名的趙氏孤兒)繼續趙氏的發展,而諸卿大夫開始爭權。到了晉傾公時期,形成了“韓、趙、魏、範、中行以及智氏”六卿,而這六家在相互的權利鬥爭之中,最後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晉幽公時期,晉國的大部分土地成為了這三家的勢力範圍,晉幽公甚至因為害怕,反而前往朝覲三卿,形成了禮儀顛倒的局面,國君成了臣子,三卿反而成為了諸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史學界以此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公元前376年,晉國最後一位國君晉靜公被廢,晉國土地被韓、趙、魏三家完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而“三家分晉”則成為了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一千三百年多年後,司馬光寫下了《資治通鑑》,而第一篇就是“三家分晉”的故事,他說,三晉雖然強大,但如果他們不顧天下的指責而僭越禮儀的話,就不會請求周天子批准,而是自立為君了,而那樣的話,他們就是叛逆,如果有賢德的諸侯,一定會尊奉禮儀向他們討伐,而天子既然批准了,誰又能對他們進行討伐呢?“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之自壞也!”君臣之間的禮儀既然崩壞,於是天下便開始以武力和智力相互爭霸。。。


文史春秋

春秋中期以後,隨著奴隸與奴隸主、平民與貴族之間的鬥爭的發展和激化,各個諸侯國家內部的權利構建也出現了激烈的、急劇的變化。老的傳統的政治勢力不斷遭受到了挑戰,所謂的“以下犯上”是事件是層出不窮,大家對此已經熟視無睹,司空見慣了。私門與公室明爭暗鬥,諸侯以下的卿大夫之間的勢力也此消彼長。人類就是愛好爭奪資源的動物,此話不假。長期互相鬥爭的結果,是一些卿大夫代替了公室而掌握了權利,最典型的就是歷史上的所謂的“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一個主要的特點就是爭霸,有“春秋五霸”,有個“霸”字,說明當時人人一門心思要做霸主。我不吃掉你,打垮你,你就要對我不利。所以,霸業是很殘酷的鬥爭過程。霸主其實就是代行天子權威的假皇帝,雖然當時還沒有人敢於直接說我要取代周天子。爭霸就需要大量的軍隊,而軍隊的控制權就在世襲的卿大夫這些老牌子政治家手中。由於諸侯國互相之間的長年累月的爭霸戰爭,導致晉國的一些異姓的卿大夫在晉市不斷擴充軍事編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兵權。兵權在手,政治地位就有了保障。到了春秋時期的中期,晉國的政權逐漸被所謂的六個卿大夫的世家勢力所控制。所謂的“六卿”,指的是晉國最有權威的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在晉平公時,這六卿的相互傾軋已經到了白熱化,每天不是我來暗殺你,就是你來攻打我,彼此呈現水火不容的局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六卿的勢力極大,而原本的晉國公室的力量很衰落,原本隸屬於公室的其他貴族和民眾都要紛紛投靠到“六卿”的門下才能立足。


懷疑探索者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周朝的國家制度做一個說明。

周,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個國家,它只是一個有很多國家組成的聯盟。這個龐大的聯盟盟主,就是周天子。

聯盟內的這些國家,並不是自己封的。最早在周朝推翻商朝後,由周天子來封的,而且必須由周天子來封,否則就不是合法的。

周天子除自己留一塊自留地外,他把天下分給各個諸侯,諸侯就建立一個國家,諸侯就成了該國國君。

就像周天子不能把天下據為己有一樣,諸侯也不敢把國家據為己有,他自己留一塊自留地後,就把國家分給各個大夫,各大夫就成立了自己的家,這個“家”跟我們現在的家不完全一樣。

這樣看起來很公平,天下共有。可是,有一個問題還是要解決的,就是周天子也好、諸侯也好、大夫也好,他們都不只有一個孩子。如果全部都是單傳男兒就好辦了,但事實剛好相反。

為解決這個問題,宗法制應運而生。宗法制包含三個內容:

一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的地位高於其它妾。

二是嫡長子制。也就是妻子生的兒子叫嫡子,妾生的叫庶子。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叫嫡長子,其它兒子叫次子。次子和庶子原則上沒有繼承權。特殊原因除外。(當時很多國家動亂,就是從不遵循這個制度開始)

三是父家長制。天子的嫡長子未來就是天子,管理整個聯盟;諸侯的嫡長子未來就是國君,管理整個國家;大夫的嫡長子就是家長,管理整個家族。

天子只能有一個,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封出去做諸侯;國君也只能有一個,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封出去做大夫;而家長也只能有一個,那麼他的兄弟呢?就只能封為“士”了。

但是,問題依然不能被解決。幾代之後,人越來越多。“士”這個階層連一塊地都沒有了,家也好不到哪裡去,越分越小。於是,為了能好好地活或者為了能活的更好,國與國之間開始互相搶地盤。

搶到最後,那些人丁不旺的國家,還有那些一開始就比較小的國家,經過春秋時期的洗牌,很快就被大國吞併了。到最後,只剩這麼幾個大國,誰也打不死誰。大家就這麼耗著。

可是,國內的大夫和士這兩個階層還解決不了越封越小的問題。於是士這個階層就拾掇大夫階層相互拼殺搶地盤。國君強力的,就把他們給鎮壓了,順便把他們的封地也奪了。國君不夠強大的,只能看你們自己人打自己人。

這些“家”之間的火拼,到最後也就剩三五家強大的,你搞不死我,我也搞不死你,於是,就把目光投向家長的地盤了

有的直接取代家長,如戰國初期的齊國田氏,有的先瓜分家長的地盤來壯大自己,然後再把家長滅掉。趙、魏、韓三家瓜分晉國君的地盤就是最有名的例子。因為中國歷史,把三家分晉那一年,定義為戰國的開始。

更大的混戰馬上就要到來。



野史鏗

春秋中期往後,十餘個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晉國的政局。到了春秋晚期,經過不斷吞併,只剩下韓、魏、趙、範、智、中行六家最大的宗族,稱為六卿。後來趙氏又滅範氏、中行氏。一次,智伯請地於韓康子,韓康子欲不與,他的家臣段規勸說:我們不給他地,他將攻打我們;我們給他地,他將更加驕傲,將和其他人要,其他人不給,必然要攻打,我們就免於戰亂了。於是給了地。

智伯又向魏桓子請地,他的家臣任章引用《周書》說: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因而,魏也給了地。

後來,智伯向趙襄子要地,趙襄子未給。智伯聯合韓、魏攻趙,趙危。但韓魏深知智氏之貪婪,於是,暗地裡與趙襄子約定日期,找準時機,盡滅智氏之族。至此,智、韓、趙、魏四家剩韓、趙、魏三家。後來,三家的勢力越來越大,周王朝不得不封其為諸侯,晉國滅亡。史學界據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將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三家分晉即為戰國的開始,七國爭霸的局面也漸漸形成。


以史為鑑啟迪智慧

個人建解:周天子承認三家分晉的事實,雖然無可奈何,但也埋下了滅亡的根源,臣下可以隨意顛覆君主的政權,這是從西周到春秋時代是最大逆不道的,齊桓公在強大也只能尊王攘夷,不敢代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周天子從西周滅亡後,實力大不如一些諸侯,之所以能一直苟延饞喘,就是因為禮樂還未完全崩壞,臣子背叛君主是被整個社會唾棄的,然而周天子公開承認三家分晉的事實,也就承認了臣子顛覆君主政權的合法性,沒有了禮樂的制約,憑藉的就是武力的強大,以後的戰國七雄也就再沒有什麼剋制了。周朝的滅亡可以說從三家分晉開始就是不可挽救了。

司馬光建解,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曰賢明,於是就看錯了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晉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並列。單純從合法性的角度看,這一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戰國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記載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DJ龍舞

主要是被晉國六卿專權,把晉國瓜分了。

六卿分別是:韓,趙,魏,智,範,中行氏。

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了範氏和中行氏。

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士地被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了。

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了智氏平分其地,最後分別建立了韓,趙,魏三個證權。

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三家分晉


傑哥208733768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北國小野草

詳情可參見我的文章《烽火戰國之三家分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