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有哪些特别的回忆或经历?

大牛无形

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养蚕,一天到晚养蚕的盒子都不离身。

从学校门口的老爷爷手里以五角钱一只蚕的价格买了两只公蚕,两只母蚕。于是乎每天早上起来上学和每天下学放学多了两项任务——摘桑叶和清理养蚕的盒子。

也不知那时候是无聊还是对蚕宝宝感兴趣,上课对着蚕宝宝看,下课也对着蚕宝宝看,就算同学找我玩游戏也不去,看着它们一点点把桑叶吃掉,心里好像多了些什么。

突然有一天,蚕宝宝消失了,盒子里有四个蚕茧,我去问老爷爷,老爷爷说蚕宝宝吃饱了,它们要睡觉了,等它们睡饱了,它们就会出来了。

我等啊等,等到了四只飞蛾和很多很多的蚕宝宝的卵。我又继续等啊等,等到了蚕宝宝们的孵化,实在是太多了,我又把这些蚕宝宝都给老爷爷了,或许这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小时候,我还喜欢打反斗圈,也就是圆牌。我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同村无敌手,邻村的小伙伴也不敢和我碰面。

我们那的玩法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圆牌摞到一起,然后用一张圆牌打下去,谁先将所有的圆牌都打翻面,谁就能赢得所有的圆牌。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运气特好,这也与我本身的实力分不开。赢了一大纸箱的圆牌,大概几万圆牌,那时候新圆牌是5角钱20张。我以5角钱50张的价格卖给他们,让我也有了零花钱。

玩玻璃球我也特别的厉害,赢了棒棒糖罐子一罐子。玩法就是在泥土里挖一个小洞,谁先用玻璃球到达小洞谁就能得到其余小伙伴的一颗玻璃球。

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翻盖游戏机了,我都是借同学的游戏里玩,那时候这种游戏机需要4、500。刚开始玩的是黑白的游戏机,叫丁波,只需要1、200。

里面我最喜欢的游戏是红宝石,还有牧场物语和星之卡比。玩红宝石的时候最喜欢用精灵球抓宠物小精灵,最后打赢了八大道馆,水舰队和火箭队,抓住了古拉顿,就觉得这游戏没什么玩的了。

玩牧场物语,我最喜欢钓鱼了,玩星之卡比,我最喜欢变成撑伞的那个。


梦以冰澜

我记得的是:

记得小学的时候,在家里演武侠大片。和邻居小朋友。把她妈妈的围巾披在肩上,形似超人,她说是侠女。她指定我们巷子口某个巨石为重要的“转运石”,我们(很多小孩)每天要在上面站一会儿,以确保平安度过人生动荡的十岁。她曾企图辩认出野菜中的“断肠草”,作为一个侠女,不认识一两种毒草,出门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啊。

我还建议过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后山上埋点什么,多年后我们可以相约再来挖,或者是被人挖到,想必那人会十分震惊兴奋。

想到能成为这么一桩悬案的始作佣者,十一二岁的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激情。使这件事不了了之的是实在不知埋点什么好。按说埋一把家传的兵器比较符合画风,再不济埋点金子也合乎逻辑,可是真要是有那些东西,我们显然舍不得埋起来。我们想自己弄一本武林秘芨——之所以用“弄”这个动词,因为连伪造都不配——但这事也就停留在提提的环节上。

有一年学校非常流行钻山洞。当时刚上初中,学校后面有座山,山上有个防空洞。关于它的传闻非常骇人,有说里面闹鬼,有说里面有动物的尸体,有说里面还有屎。所以我们自然就不敢去了。但在市区之外某座山里,有另一个山洞,有人爬过,据说可以安全通行。那时候我有个朋友叫丁丁,有一天我们就一起去了。同行还有另几个人,但他们是谁我已经不记得了。

那个爬山洞的星期天,我们骑了很久的车,还要在山上步行一段不短的路。时间大概也是现在这样的季节,路上春泥湿重,粘性极大,走一段,鞋子就被裹得像一个粽子一样胖大。于是停下来刮泥,再走。

山洞本身,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曲折,最狭小处只能通行一人,而且必须四肢着地。但实在也不记得是怎么回去的。是从来时的洞口折回去,还是像穿山甲一样,我们去到山的那一边?那么我们来时的单车如何处置?当天那顿被我们省略的午餐有没有引起体力上和血糖上的低落?都不记得了。


陈思呈

特别的回忆呢,有俩。一个是关于爷爷奶奶的小院的葡萄架,一个是害人精我哥。

小时候爷爷奶奶有个小院,三面小瓦房,一面竹林。院子里有个很大的葡萄架,每年夏天都结满了葡萄,我从春天葡萄藤长新叶开始就盼着葡萄熟,葡萄刚长出来的时候,就会哄着爸爸说,爸爸你听,公鸡叫了,它在叫,果果红了!也会,趁着爷爷不注意,假装拿着长杆漫无目的地在空中乱挥,打中青葡萄掉地上就立马捡起来吃,酸得我眯眼,然后爷爷看着笑。这俩故事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在我的回忆里,因为几乎每年过年这都是他们的谈资,最后我爸一句话总结起来都是:你们看你们看,她小时候多馋(四川话song)!

后来我在东四的胡同里也看到了类似的葡萄架,每次走下面过都特别亲切,特别是挂满葡萄的时候,如下图。


还有一个就是我的害人精哥哥差点弄死我的事情。

那是个夏天。据家人说,我当时只有一岁半,我表哥三岁半(我总记得我可能四岁了,因为不是说四岁才会有记忆吗,不然为什么我记得那么清楚?)。小院外面有一条与马路交叉的、大概1.5米宽的小河沟,交叉处是圆形的埋在马路下的暗洞,暗洞的另外一边,是邻居家的围墙。当时正是满沟的活水,据说流得还很急。

我哥带着我出门玩儿,小孩儿看着水都兴奋,想玩儿水,于是跟我说:“妹妹,来,哥哥给你洗头。”我傻呵呵说好呀好呀,于是我和我哥在沟边洞口的上游蹲下,我老实埋头,扑通栽了进去,然后被冲进了暗洞、冲进了暗洞那头邻居家的围墙。

我哥吓傻了,哭喊着:“妹妹被别人抱走了,妹妹给别人抱走了”,跑回家,家人开始并不在意,以为是邻居跟逗我和我哥玩儿(小时候我跟我哥都长得非常可爱,人见人爱,都愿意来逗逗。现在我还行,我哥早残了),看我哥哭得那傻*样,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跟我哥跑出来,娃真的不见了!才着急问我哥,妹妹呢?我哥指着暗洞说,这。。。我爹说当时心都凉了,水流那么急,里面还有从上游冲下来的树枝、竹子。。。哪儿还能有娃!

画面转到邻居家,十八九岁的小姐姐,正哼着歌在沟里清洗衣服(那时候水沟里的水非常干净),突然看见沟里冲出一只小手,拍打着水花,顿时吓得叫妈妈并哇哇哭,她妈妈问怎么了,她哭着说,里面有一只手。。。(像恐怖片),她妈妈一听立马开骂:死女子,快拉起来呀!她不敢。

这时候我英勇的老爹已经冲进了邻居家,一把给我拽上来,让我趴他膝盖上,吐了水,过没多久就醒了。真是命大。

我那不要脸的哥见我醒了,跑来安慰我,逗我开心,用跳舞。。。跳舞。。。跳舞。。。我还真乐给他看了。。。。他差点害我变水鬼 ,我竟然原谅了他!

现在我和我哥有经济往来的时候,都会对个暗号,“妹妹来,哥哥给你洗头”

最后,上一张我哥长残以后的照片,和,我给他的白眼。


油油来了

我的童年和题主完全不一样的。我是农村的,70后,我的童年都是和农村有关的。记忆最深的是这三件事。

童年的我酷爱读书。小时候家里穷,我们和叔叔住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记得我叔叔毛笔字写得特别好,多少算个文化人,他家里有几本书。但是他们总不让我看,说不合适小孩子看,因为“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聊斋”。对了,就是《聊斋志异》什么版本的记不清了。或许越是不让我看,反而激发了我的好奇,我就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看。当然看不懂了,只能大概看个情节,感觉各种花妖狐精挺有意思的,不明白家人为什么不让我看!后来,家人看到我非常入迷,也就不管我了,常常一坐半天就是在看书。再后来发展到只要是书都喜欢看。那时候还非常流行小人书,孩子们都喜欢看。自己攒钱买了看,互相借着看。记得小时候去谁家走亲戚,只要看到有书,我就什么都不管了,因为不能给人家带走,所以非要一气看完的。还记得那时候有一本刊物叫《丑小鸭》,我曾经买过三本,那么专业的刊物,我当然看不懂了,可是它对我的影响至深。现在,我还能记起其中的某些故事。后来,我选择中文专业,或许和童年的经历有关吧!

童年的我非常喜欢看电影。那时候只要说放电影,我们都会催家人早点做饭,当然肯定会事先搬个小板凳占个位置的。有时候,有事耽误了,占不上位置,找不到好的地方,就在银幕背面看,感觉也非常美。我们一帮小孩子,经常是一块看电影,附近村子里只要有放电影,那肯定是要看的。夏天还好些,冬天晚上那可真冷啊!穿着厚厚的棉鞋,脚都冻得冰凉,即便这样,也要一边跺着脚一边看完的。还记得那时候看《霍元甲》,当时已经有电视了,当然全村也就一两台。每天早早地搬个小板凳去别人家看去。有时候我们村停电,邻村不停电,就跑到邻村去看。现在只要听到《霍元甲》的主题歌,我感觉还是那么熟悉,那么激荡人心。

童年的我经常在野地里疯跑。田野是小孩子最大的乐园,除了冬天,哪个季节都让我们留恋忘返。春天,我们到地里挖野菜,什么荠菜(我们叫“麦炸”不知道字怎么写)、蒲公英、灰灰菜等。捋榆钱做榆钱饭,老的榆钱籽做成“榆钱盐。夏天秋天最好,大中午不睡觉跑到菜园子里,摘个茄子就着小葱吃。要不就是吃西红柿、黄瓜什么的,连长豆角都是生嚼着吃呢!芝麻快熟的时候,把芝麻捋下来,用手把籽儿蹦到嘴里,那叫一个香啊!什么在浇地用的柴油机水缸里煮麦穗,自己用小铁锅炒嫩玉米粒吃,什么挖了花生、红薯烧着吃,这些事儿都干过。还有把红薯茎掰成一段一段的挂在耳朵上玩,把椿树的嫩籽串成串绑在手上当项链,用马耳菜的梗支眼皮,用山药蔓做跳绳,用狗尾巴草编小狗,拿着铁拨挖蝉蛹等等。想想现在的孩子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都觉得孩子们太可怜。我的童年虽然物质贫乏,但是乐趣十足啊!

童年的记忆真的很有趣,你的呢?分享一下吧!


道道的快乐重新来过

我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的玩具。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制作,就地取材!没有小霸王,没有滑板车,有的只是自己制作的“土货”!

滚铁环。小时候农村家里穷,铁可是能卖钱的,能够拥有自己的铁环按现在话来说牛逼哄哄的。最深刻的是绝大多数铁环都是开口没有闭合——烧不起焊啊!找到一根铁条弯曲成圆环就可以了,哪还有钱去烧焊。每天上学放学滚着铁环来回又练习奔跑耐力还提高敏捷和平衡力。


■打陀螺!那个时候树木值价,为了找到又硬大小刚刚合适的圆木干可不容易。太小出去打起被小伙伴嘲笑,太粗了凭我当年的木工技术,要把它加工成打起来又快又稳的陀螺可不现实。这个还不是最难,最难的是找不到抽陀螺的绳子——经久耐用的。当时线都值钱啊。桑树皮成为牺牲品!佩服那时我的脑袋666!

■抓沙包。课间10分钟的主要玩具,铃声一响2个一组坐地上就开干。材料瓦片敲碎打磨后成一颗颗。杏子核是高档货,没有几个人吃得起,所以杏核沙包让人眼红!

■洋火枪。取材于门的世界上的活动板页,将其一分为二,装上橡皮做撞击力。用火柴头子上的点火材料作弹药,玩起爽,但是回家常挨揍。家里火柴常常不够用,要知道3分钱一盒的火柴经不起几枪就完了。

回家只有挨打!

■弹弓打鸟。打麻雀是永远的追求,为了打下一只来,做啦很多把弹弓。结果一只没打中怪我太笨还是麻雀太皮?


■打纸吧。将书纸折叠成纸包男孩子们都特别爱玩,一群人为赢一个纸吧手都拍红啦,那时都懵逼不知道疼!


■滑轮车。现在拉菜那种轴承做的,前面一个轴承,后面2个。当时能拥有这样的“豪车”出门一群跟屁虫,都想玩一盘。曾经为了玩1把,我可是拍马屁都拍几天才感动小伙伴!



时间太快我们变老,但是童年的记忆永远忘不了!那时日子苦但是过得非常充实和真实!现在吃的穿的都好啦,但是过得却更累了!伙伴们都成老伙计啦。童年的玩具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做呢?


麻将换三张

一、童年印象之机灵篇

对于3岁以前的印象不是很深了,主要是奶奶或妈妈讲述给我听的,听起来那时候的自己应该是一众小伙伴中比较聪明机灵的,此处厚脸皮顶着锅盖飘过~

都有哪些机灵的表现呢?

小时候奶奶带我比较多,特别爱教我说一些童谣,印象比较深的是这首(应该不是完整版本的,那时候太小,记不清楚了):

烟,烟,别“烟”我,给你买个豆馒头,你吃豆,我吃皮。

但那时候不到3岁的自己可能觉得吃皮不是个好事情,然后奶奶让我自己说的时候,就变成了如下说辞:

烟,烟,别“烟”我,给你买个豆馒头,我吃豆,你吃皮。

奶奶还以为是我记错了,纠正我好几遍,可我偏偏每次就在这个点上给翻过来哈哈~~

还有就是小时候比较可爱,家里邻居总爱逗我,总是问我是谁的女儿,引诱我说出爸爸的名字,然后每次我就这样怼回去:“我是爸爸的女儿呀~”

二、童年印象之影视篇

80尾巴出生,应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新白娘子传奇》和《还珠格格》啦。

《新白娘子传奇》当时火到什么地步呢?每看完一集,都要和小伙伴们重演一遍剧情,披个床单、蚊帐扮演白娘子,想象中自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实际上,当时也没有拍照片,但应该一言难尽。

至于《还珠格格》,几乎是每天晚饭和爸妈奶奶一起看,老少咸宜,又哭又笑。不过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紫薇出场那一幕,身为一个女孩子,都被心如姐姐的美貌震惊了,感觉仙女应该就是这个模样,对于那时的自己,再没有人比紫薇更好看啦。

三、童年印象之零食篇

小时候,货币购买力真得是超强,每天上学最开心的就是爸妈给到的1毛钱or两毛钱零花钱,当时班里有个姑娘每天有1块钱的零花钱,在我心中就是超大款。

那时候,冰棍5分钱一个,芝麻糖1毛钱1根,最贵的奶油雪糕3毛钱,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到放学时,就会有大叔来校门口卖芝麻糖,买一根还可以有一次转盘抽奖的机会,芝麻糖大概长这样,又香又甜~

除了芝麻糖之外,最受喜欢的还有玉米棒,大概长这样。

当时是1毛钱买5根,可以穿在5根手指上,一根一根咬着吃,感觉不要太好~

此外,《西游记》的热播也催生了一系列零食的诞生,“唐僧肉”(一种豆制品)、“仙丹”(麦丽素的样子),也是当时炙手可热的零食之一~

总之,童年真得有数不清的有趣回忆,虽然物质匮乏,但和小伙伴们嬉笑怒骂的日子还是灰常开心~~

以上,有相同回忆的吗~~


weilandy1208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深深的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还停在上面”一首童年之歌,好想回到童年,童年有快乐、有悲伤,想起儿时的画面,就好像是在昨天,我是一个出生在家庭暴力的孩子,所以从小给人感觉就是性格内向,最忆最深的就是挨打、吃苦,5岁我就开始学做饭,8岁就放牛、割草,直到我读初中住校。13岁就懂得摘野菜街上卖钱,高中的时候我的衣服都是自己攒钱买的,没让父母操过心。

1.童年时最高兴的事。我和邻居的小伙伴光着脚丫田间的捉泥鳅、捕鱼、逮龙虾,记得专门有一种工具用竹子编成像酒瓶一样的工具,捉泥鳅很历害了,从早上到下午不知不觉笼子装满了,衣服也全部是泥,回到家父母一顿臭骂。

2.最开心的事。放学时,我们最喜欢到河边摘桑椹,吃得满嘴像猪鼻子一样花哨,还得装一些回家吃。记得最深的就是,小伙伴我们一起去偷桃子,一个放哨,一个树上摘,一个地上捡,然后装在书包里面,放学路上一边走一边吃。

3.最感动的事。我们一起到河边游泳,男孩子胆子大在河中央游,女孩子胆小拿着轮胎河边上游,结果轮胎扎坏了,我想这下完蛋了,要挨打了,我把这个事告诉哥哥了,哥哥给我说“让我回家不要告诉父亲,如果父亲问,就说是“他扎坏了””,结果,我哥替我背了黑锅,挨打了。虽然现在26岁了,兄妹之情,我永记于心。

4.最害怕的事。做错事,被父亲挨打,如果要逃跑,打得更惨,我哥和我都打得身上皮鞭子痕迹很深,我记得最深的就是被父亲一个耳光扇过来,第二天到学校读书还有痕迹。还有我妈,经常被我父亲打,我跟我妈半夜在路上逃跑。心酸,痛苦。

童年之歌,就是这样有欢笑,有痛苦的过去了。


金华身边事

周末在培训机构上课,有个男生跟我说:“老师,又要补课,我不想补课,可是我妈非要我来补。你小时候要补课吗?要写作业吗?”

老师小时候不要补课,当然,写作业肯定是跑不掉的。说说我小时候放学后都是怎么过的吧。

我小时候放学的第一件事是拿把镰刀提个篮子,去田野里割草,我们家的猪啊羊啊,它们的食物全都仰仗着我呢。爸妈在生产队干活,起早贪黑,一天下来都快累死,自然是没时间也没有精力干这事的。我奶奶从上海下放前是大小姐出身,就是人们口中那个时常把麦子当成韭菜的一类人,下放时已经人到中年,所以什么农活都不会干,她除了做饭前去自留地里割菜回家,别的时候从来没见她下过农田。就这样我妈还说她经常弄错,把没成熟的菜割了,成熟的菜反倒不知道。家里还有个妹妹,打了打猪草这样的事,非我莫属。没有第二个人可以。

当年好多的农田的田埂上都是割的三面光的,不让杂草蔓延到地里影响农作物生长,所以割草其实也是一个很难的事,得抢,动作慢就抢不到,得跑到很远的地方才有。我们村子里跟我同龄的同学六七个人,一起放学一起出去割草,看到一块草多的地方那是放下篮子就要下刀子抢的,动作慢了就被别人抢去了。这么一抢,你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刀子就会割在手上。以至于左上留下刀疤无数,三四十年过去至今清晰可见。若干年后,当我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每当她拿着削笔刀削铅笔的时候,我的心总是揪着,生怕那刀子削着她的手,可见我当年的疼痛感还没有散去。

回到我学生问我的问题,割完满满一篮子草回家,第二天猪和羊的草料都有了,当然还得写作业。四十年前农村停电是常事。家里的油灯油是要票买的,得省着用。母亲总是将灯芯拈到刚刚适应和写字就行,而她则坐在一旁纳鞋底陪我做作业。现在想来,如果有一个人能把那个画面画下来,绝对是一幅很美的亲子图,各有其事,各不相扰,哪有现在所说的“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回忆起来,真正是满满的美好!


苏小妮

童年,大概就是再囧的经历回忆起来都会闪闪发光的年龄吧!


我的童年,是跟老爸场子里一帮孩子一起野大的,印象里的那些笑闹打架都很模糊了,最有趣的大概就是我们一帮小破孩自己动手建了个大房子(现在看来大概像狗窝),并且正儿八经的过起日子不回家,逼得家长们拿着手电筒满场找人的事情了。


那时候场里的孩子男孩多、女孩少,我们几个女孩子整天跟着男孩子跑,也都成了男孩子性格,上树摸鱼抓青蛙烤知了,也算样样精通了。


那时候我们这群人里也有“大哥”、“大哥夫人”,还有我们这种“小弟”、“小妹”,一般都是大哥确定最近几天的玩乐项目,小弟们负责准备工具,勘探地点,然后在大哥的带领下一往无前。


那个年代赶上“下岗浪潮”,场里的人走的七七八八,硕大的厂区也渐渐荒芜了,有些车间年久失修倒塌,我们就会收集车间里的窗户框、砖头瓦块塑料布还有车床零件什么的,攒起来当宝贝。


那天大哥突然说,大人每家每户都有房子(就是工厂分的宿舍),我们这个小家庭也得有个房子,我们不能靠大人,我们得自己动手建!这样以后我们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再也不用听大人的了。我们听了之后都很兴奋,接着就是大哥安排“建房步骤”,然后约定每天放学吃完饭就到破车间后面一块平坦水泥地上集合,一起干活。


说起我们的“大工程”,现在想来还真后怕!那房子基本是由我们捡的砖头垒起来的,垒不稳的地方就用小木片、小水泥块、小土块当“楔子”塞进去。三面是墙,一面留空用来进人,印象里大概垒到一人高,现在想想应该也就不到1.3m,因为领头的“大哥”刚上六年级,进去后是直不起腰的。然后屋顶是一个小弟从家里偷拿的一大块厚厚的塑料布,塑料布上面是我们在车间捡到的破窗框搭在两面墙上压住塑料布。


现在想想,也不知那样垒起来的房子我们怎么有勇气7、8个人挤在里面的。刚垒起来那天晚上,每个人还从家里拿了油盐酱醋、水果零食什么的,“大哥”带我们抓了几只青蛙,把青蛙腿切下来说要烤着吃,准备生火做饭过起日子来,我记得我是用大山楂丸外面的白色圆盒子(80后应该都见过吧)装了家里一些油拿去。哈哈,也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啊。


那天晚上我们都很兴奋,感觉好像开启了自己的新世界,眼看天黑了,居然有人摸出了蜡烛,我们几个人围着蜡烛坐在“房子”里听“大哥”训话,一个个小脸黝黑,心情激动不已。


到了晚上9点多,家长们发现孩子们都没回家,这才急了,拿着手电筒结队来找人。哈哈,特别好玩,家长们的手电筒光在“房子”外面的杂草间闪烁,大声喊我们的名字,我们吓得不敢出声,躲在房子里怕被发现了揪回家去。


不过家长们团结起来地毯式搜索,最终我们还是被找到了,家长们看到那“房子”应该是吓到了,也惊呆了,我只记得把我们一个个揪出来之后,就拆了“房顶”,没收了塑料布、还推倒了一面墙。


我们站在房子边都在偷偷抹眼泪,那时不知危险,只感觉家长残暴的像魔鬼,一下子把我们几天的功劳全给毁了,以后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了。后来这个事情在大人中成了一个笑话,他们聊天时也会时不时说起这帮小鬼建的“狗窝”,也会庆幸早早发现了那房子,没等到房子塌了压到我们出了什么事。


只是可惜那个年代没有手机,连相机都很少见,不然还能保留下那房子的照片,估计现在拿出来看,也是童年熠熠闪光的珍宝呢!


小毛阿姨聊营养

转眼又快到2018年的六一儿童节了,只是我们已由当年盼望节日的孩子变成了带孩子过节日的家长,虽然时光流逝,但童年的一些记忆却永远不会忘记,只因为那份属于童年的快乐!

我们是在大院中长大的孩子,大院中的孩子往往自成一派,都在同一个子弟学校,都在大院的环境中嘻闹,由于是在南方,所以夏天的大院在我们这帮孩子的嘻戏中显得特别的热闹。

那时的夏天,知了很多,大院里有好几片小树林,傍晚的小树林就是我们这帮大院子弟的天堂,每天在每家每户大人的吆喝声中,急急忙忙吃过晚饭的小伙伴们都不约而同的从各自家里钻出来,集合到小树林里,在各自老大的的带领下,小一点的就玩捉迷藏、大一点的孩子则分成了两队开始我们的打仗游戏,小树林里的每一间柴房、鸡窝、茅屋都成了我们的战场,刹那间鸡飞狗跳,热闹非凡。而最后往往是在大人的笑骂中把每一个孩子都叫回了家,又开启了每家的另一个训儿协奏曲。

时光易逝,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当年的小伙伴早已各奔东西,大院的小树林已经没有了,只有幸存下来的几棵百年老榕树无声的记着这一切,看尽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愿天下的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