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嘉庆皇帝?

齤螚驝朻畿悐

嘉庆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合格皇帝,但是我个人觉得他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嘉庆皇帝严重缺乏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和兴趣。


而他这种性格缺陷导致了中国最顶层统治阶层信息彻底落后,康熙、雍正、乾隆其实对世界有相当的了解和相当清醒的认识的,但是嘉庆没有。


所以我认为嘉庆帝最应该为鸦片战争负责,他才是鸦片战争第一责任人。


我先说他作为传统皇帝合格的一面。


首先,他不像他的父亲,他不爱奇珍异宝,也不爱奢侈品,甚至就连他曾祖父康熙和父亲乾隆最爱的木兰秋狝也不热衷,每次都是按照规定的线路去承德比划两下就赶紧回北京处理政事。甚至有一年他过生日,有御史上奏折说虽然皇帝提倡节俭,但这毕竟是皇帝的生日,要不就小范围,就在京城搞个庆祝活动,唱唱戏吧;结果嘉庆帝下旨把这个御史大骂一顿,说御史应该干的事情是劝阻皇帝嬉戏,结果你这个御史还上奏折让我玩,有你这么做御史的吗?最后还把这个御史给贬官,赶出了京城。


其次,他真的很勤政,关于嘉庆勤政的例子太多了,我这里举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清代皇室有一个传统的娱乐项目,就是在冬天的时候,让一些太监以及从外面请来的艺人,在冻起来的湖面上表演花样滑冰。嘉庆未必有多喜欢看,但是由于是传统项目所以他也就看。有一年冬天,嘉庆帝又看了一上午后回去办公,让太监拿当天的奏折,结果因为那年冬天太冷了,大臣们都觉得嘉庆帝受了一上午的冻,肯定不会工作了额,所以没提交奏折;太监把这个情况一汇报,嘉庆帝不但没有感动,而且很生气,还专门下了一道谕旨,申饬大小官员,说自己每天凌晨5、5点就起床工作,从来没叫过苦,今天你们居然借口天冷,不给我上奏折,这怎么行呢?让后世的人怎么看我呢?


最后,这个人对大臣比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要亲切的多,要善待的多。有一次,湖北学政杨怿向皇帝汇报当地的情况。当时正是大夏天,皇帝非常热,但是一看到杨怿进门,他立即就把扇子给放下了,因为君臣奏对之间,臣子是不能挥扇的,臣子即使汗珠噼里啪啦往下掉,也不能扇扇子,这是礼制。嘉庆皇帝为表示与大臣同甘共苦之意,即使汗湿重衫,但是也没有拿起过那把扇子。湖北学政杨怿到了晚年一提起这件事都感动的不行。甚至在嘉庆四年,大臣洪亮吉上书嘉庆帝,把当时清朝具体情况说了一遍,也就是说朝廷上下烂透了,balabala。


前一年乾隆才去世,中国古训是父死子三年不改其道,结果才第一年就遇到洪亮吉上书,把朝廷上下骂了一个遍,还把问题矛头指向乾隆,嘉庆帝气的不行,差点想杀他,但即使洪亮吉闯了这么大的祸,被下大狱的时候,嘉庆帝还专门给刑部下了个谕旨,说读书人不可动刑。


可以说,嘉庆帝是清朝很难得的守成之君,也是很标准的儒家所谓的“明君”。



嘉庆帝好的一面说完了,接下来我要说说嘉庆帝不好的一面,也就是性格缺陷一面。


嘉庆帝主政时,清朝是个什么情况呢?当时清朝,确实如洪亮吉所说,从上到下烂透了。而且外部,已经发展成熟的西方列强正在大门外虎视眈眈。而清朝的体制又决定了,所有政务处理终端是皇帝,所以这个时间节点就要求一个对国内国际形势很清醒的皇帝。


说真的,我一贯认为历史一再向我们展示一条规律“选择比努力重要“,而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除了运气以外就要靠掌握足够多的资讯。这里我举一个乾隆的例子,大家都认为乾隆对马格尔尼很傲慢,使得中国错过了机会balabala,这是乾隆愚昧自大,闭关锁国的象征。但说这话的人不知道,乾隆其实对欧洲局势异常了解,比如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年,他就完全掌握了法国大革命全过程。


马格尔尼访华时,他通过宫廷的葡萄牙传教士检查出了马格尔尼送了很多二手机器给自己,假如乾隆真的愚昧自大,就送“二手货”这一条罪状,乾隆就可以砍了马格尔尼的脑袋。但是乾隆没有发作,还通过接触了解到英国人舰队火力强大,还专门派人给两广总督传秘旨,让他注意提防英国舰队,并且多收集英国人的情报。



可以说不管乾隆嘴上是怎么说的,但是乾隆心里很清楚当时欧洲人对东方的威胁的,也通过传教士等途径,对欧洲情报掌握甚至不比俄国沙皇差多少。然而嘉庆帝就缺乏自己父亲乾隆的这种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可能他自己也没有兴趣,所以他处理国内外事物异常“简单粗暴”,这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怠政。


在国内,嘉庆帝面临复杂局面,采取的办法竟然是全面复古,所有事情按照以往康熙、雍正、乾隆的先例办理。


而处理国际事务,嘉庆帝则借着“传教士偷绘地图”事件,把西方传教士全部赶出宫廷,赶出中国,如果有不想走的,也必须写下保证书,保证自己永远不离开中国;这真是太愚蠢了,这使得清朝皇帝得到欧洲信息的渠道彻底断绝。


而由于嘉庆帝没有取缔十三行与西方的贸易,他驱逐传教士也起不到信息保密的作用。


他这么做的恶果则是他父亲虽然远隔万里都能彻底掌握法国大革命的情报,而到了他儿子道光帝,英国人打上门了,还不知道英国究竟在哪里,英女皇结婚没结婚。


乾隆帝要是泉下有知,肯定怒抽嘉庆帝好几十个嘴巴。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道光帝对西方、对英国的认识有乾隆帝对法国大革命认识那么清晰,即使鸦片战争还是会发生,结局也会比历史上好得多。


兰台

嘉庆皇帝缺乏的,就是这样的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如果综合评价起来,嘉庆帝可能是清代帝王,甚至中国历代皇帝当中私德最好的。

他是个禁欲主义者,不给个人享受留一点空间。甚至到木兰围场围猎,都完全是“遵守祖制”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自己喜欢打猎。他严格按照先祖们的时间、路线,一点也不走样,打上两件东西,就立刻赶回去看奏折,绝不因景致优美而多耽搁一刻。“欲望”在他看来是最危险的东西。他的一生,从没有被声色、珍玩、不良嗜好所迷。

他也是清代除了康熙以外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他心地确实很善良,也很善于用小细节表现自己的爱心的温情,为自己营造一个“亲民”、“仁慈”的皇帝形象。


每次出巡路上,只要遇到百姓拦轿喊冤告状,他一定停下来,细细询问,批示有关部门迅速办理。他说,老百姓敢于拦御轿,那么一定是有比较大的冤屈,我再劳累也要及时处理。东巡盛京时,他甚至还亲自审问民案,为百姓做主。

他待人非常平易。有一年提督湖北学政杨怿回京觐见皇帝,正值酷暑,皇帝正挥扇不止。一见杨怿进来,皇帝立即将扇子放在—边,非常详细地向他问起地方上的种种情况,虽然汗出如雨,浸透纱袍,皇帝却没再拿起扇子。因为按体制,大臣在皇帝面前不可以挥扇,所以皇帝宁愿与大臣同甘共苦。杨氏晚年回忆录中写到此事时,仍然感动得痛哭流涕。


嘉庆皇帝的心非常之细。亲政不久,他就下诏说,乾隆皇帝曾赐一些功高的大臣们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然而,满汉大臣有所不同。满洲蒙古大臣平常习惯骑马,汉大臣却很少会骑马的。所以,他特意下旨,规定享受紫禁城骑马待遇的汉大臣,特别是那此年迈力衰或体弱多病之人,可以乘车到紫禁城。

甚至在他最粗暴的一次表现中,仍然含有温情的成份。虽然他对洪亮吉的奏折十分恼怒,但是在洪亮吉被关进刑部大牢后,他不忘专门派太监到刑部,传达一句“读书人不可动刑”,让刑部善待这个政治犯。这句话让洪亮吉感动了一辈子。

在他去世后,朝中大臣们无不对他充满怀念。


在二十多年的统治中,皇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作风。

即使不说嘉庆皇帝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也得说是“之一”。他深得乾隆皇帝真传,生活起居,如同钟表一样精确。在位二十二年,没有一天不早起。读完《实录》后,天往往还没亮,他就秉烛批阅奏章。他事事躬已总揽。早膳后召见大臣,往往多达十余人,披览奏折几十件,常常是忙得忘记吃午饭。遇到外出巡视时,更要早起数刻,提前把一天公事办完。在这点上,他颇有祖父雍正皇帝“事业狂”之作风。


从皇子期间养成的每天大量脑力劳动的习惯,使工作已经成了他的第一需要。一天不办公,不理政,就浑身不舒服。嘉庆中期的一天,他早起参加一个祭祀典礼。典礼完成后,才上午十点钟,他决定回到乾清宫接见大臣。不料一问御前侍卫,侍卫说今天没有官员请求接见。皇帝有些怀疑,为何今日如此空闲?一问军机,这才知道,本来是有几名大臣要奏事的,可是睿亲王考虑到皇帝参加典礼,已经很累,况且天气十分炎热,为了让皇帝节劳,私自把他们安排到第二天引见。

得知此情,嘉庆皇帝勃然大怒。他申斥睿亲王说:“朕年方四十,虽日理万机,从不以此为劳。引见这么几人,本来也不足为劳。”睿亲王如此大胆,擅自改动官员引见日期,意欲何为?一番训斥之后,将他交宗人府严加议处,睿亲王好心没好报,被降职罚俸。


和其他皇帝不一样的是,别人是“靡不有始,鲜克有终”,而嘉庆帝从来没有出现“倦勤”的情况。他的耐性、毅力,古今无二,天下无双。一直到临死,他还是保持这样的敬业精神,没有出现过任何懈怠。

嘉庆十年十二月,他依照惯例到中南海的瀛台观看冰技。碰巧那日没有奏折递进来。皇帝回宫后,无公事办,十分生气,下旨给大臣们说:朕每日孜孜不倦,勤求治理,即使外出,也必早起数刻,办完事才出去。你们这帮大臣,怎么能上行而下不效吸?我去看冰技,也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大冷天的有什么好看。你们倒趁机在家睡懒觉,畏避早寒,年长有尚可宽恕,年少者就大可恨。于是传旨.将满汉文武大小衙门的官员,—概严行申饬。


节俭也是皇帝坚持一生的品质,他牢记父亲晚年的教训,对奢侈浪费一直深恶痛绝。嘉庆十六年,嘉庆5l岁寿辰时,御史景德奏请依照前代皇帝做法,在皇帝万寿时,于京城演剧十日,并请以后每年都以此为例。嘉庆览奏,勃然大怒,说朕亲政以来,惟以民生休戚为念,从无崇奈浮侈之事。况且朕就是真想大办庆典,你做为言官也该劝阻才是,而景德反以这种事上奏,实在太可气了。于是将景德以“溺职”罪革职,发往盛京(今沈阳)去充当苦差。这个马屁重重地拍在了马脚上。

嘉庆皇帝二十余年中,始终未曾仿效其父南巡,也没有极尽奢华筹办寿筵,他展示给臣民的只有一道道崇俭去奢的谕旨。嘉庆的节俭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名声已经达于外国。出使清朝的朝鲜使臣徐龙辅记载,嘉庆朝“大抵以勤俭见称。观于宫殿之多朴陋,可谓俭矣。”


嘉庆十八年九月十六日黄昏,皇帝正在由避暑山庄返回北京,抵达北京城外的白涧时,接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二百多名天理教教徒,兵分两路,于昨天上午攻进了紫禁城。他们与一些信教的太监里应外合,一直攻打到皇后寝宫储秀宫附近。幸好皇子绵宁带领守卫部队全力抵抗,最终全歼起义军。

皇帝很清楚,这样天大的丑闻,一定会在历史上永远记载下去。这个污点,是永远洗不掉的,自尊心极强的皇帝深受刺激。第二天,皇帝向全国臣民下发了朱笔亲书的《遇变罪已诏》。皇帝说,我大清国一百七十年来,列祖列宗爱民如子,深仁厚泽,我虽然能力平庸,却也没有做过害民之事。然而,这汉唐宋明未有之奇耻大辱,却发生在我的任内。细细思量,问题还出在大臣们因循怠玩,不能体我的苦心,悠忽为政,怎么教育都不能清醒!


从今以后,我当然要自我反省,改正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上答天命,下解民怨。诸大臣们,如果你们愿意做大清国的忠良,就请你们赤心为国,竭力尽心,以匡正我的失误,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果你自甘卑鄙,那么就请你挂冠致仕,回家养老,千万别在尸位素餐,增加我的罪过!

《遇变罪已诏》最后八个字是:随笔泪洒,通谕知之!古今中外,如此动情,如此委屈的圣旨,独一无二。

紫禁城之变是大清衰势的一个特殊表征。在它的背后,是大清深层次问题的不断恶化:人口压力没有丝毫减轻,流民越来越多,土匪四起,邪教横行。除了天理教之外,什么静空天主、老佛门、一柱香、红阳教、清茶教、大乘法门等教门,接踵而出,目不暇给……

嘉庆皇帝实际上已经做到了他的观念范围内最大的努力。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是尽心尽力,既耐心又坚决。二十多年中,他就犹如一个唐吉诃德,一刻不停地和风车博斗,然而却丝毫于事无补。腐败问题没有丝毫好转,政令出不了紫禁城。政府工作作风昏庸懈怠至极,种种离奇之事一再出现。


嘉庆晚期的一年,他去祭扫东陵,路上兵部尚书突然向他奏报,带在身边的兵部大印不知道被谁偷走了。皇帝大为震怒,部印失盗,不但不成体统,而且也极为危险,试想皇帝外出其间,如果发生意外,皇帝都没办法调兵遣将。皇帝下令调查,调查的结果更让人吃惊:大印居然是三年前就丢了,一直被随从的司员隐瞒到此时。虽然百般鞠问,最后此事仍然没有结果,不了了之。


小郭谈史



嘉庆,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号嘉庆,1795年~1820年在位。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发号施令,嘉庆帝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他惩治贪官和珅,肃清了吏治。他在位期间是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内忧外患此起彼伏,国内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清朝统治危机出现。他继续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清朝落后世界大潮,留下千古遗恨。



  嘉庆帝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一是乾隆末年以来清代社会已弊端丛生,积重难返。二是嘉庆帝受时代的局限,束缚于传统观念,祖宗家法,王朝利益,不敢,不愿,也没有能力从体制上做大的,根本性的调整,其对内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整顿,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王朝的衰落。三是嘉庆帝个人的性格过于仁慈和谨小慎微,对贪污腐败等问题打击还不够有力,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也没能推行。



  说他仁慈,但不够仁慈;说他昏庸,但不够昏庸;说他霸气,但不够霸气;说他软弱,但不太软弱。

  中肯一点的评价就是平庸。因为嘉庆一朝上承康乾盛世,下启咸道衰世。


沐风听雨

在中国历史上,当然在清朝的历史上也是这样,嘉庆皇帝算得上是一位比较平淡甚至平庸的皇帝。

嘉庆亲政后,处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惩办权臣和珅,朝廷的局面为之一新,但结果除了少数财产留给了宗室外,绝大部分流入了嘉庆帝的腰包,以至于民间传谣“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帝在有限领域内进行了一些改革。 首先,是一改乾隆朝晚期的奢靡之风,严格限制臣下进贡。嘉庆帝本人较为节俭,他改变其父爱好巡游的习惯,外出巡幸明显减少。出巡时也时常叮嘱一切从简,不准修建新行宫。他多次发布禁止臣下进贡珍奇物品的上谕,收到了一定效果。然而,官场积习很难快速根除,嘉庆三年八月福州将军庆霖不顾禁令照旧进贡。

其次,是重振官场纲纪。嘉庆朝,各部院大臣贪图安逸,在御门听政前后几日,能不奏事就不再奏事,许多事情集中在御门听政日齐奏,被嘉庆帝屡次申饬。皇宫守卫也疏于训练,平时多不带武器,疏于职守。嘉庆八年闰二月,平民陈德手持小刀从皇宫顺贞门直奔嘉庆帝轿前行刺,当时有侍卫百余人,竟只有六人上前护卫。

最后是下诏求言。嘉庆帝曾下令“诏求直言,下至末吏平民,皆得封章上达”,王杰等官员的上疏针砭时弊,有利于清统治的巩固。

但嘉庆帝鲜克有终,几项有限的改革措施均未能长期继续,效果不佳,腐败反而日甚一日。军队的腐败更是惊人。

所以说,嘉庆是一位较为平庸的皇帝。


倪说历史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1796—1820年在位),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五位皇帝,年号“嘉庆”。

《清史稿·仁宗本纪》也记道:“初逢训政,恭谨无违。” 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


嘉庆本人碌碌无为,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嘉庆元年,川楚陕边境地区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朝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朝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朝元气大伤,此后清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颙琰即位后,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更易统兵大员,严惩镇压不力的将吏。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

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对英国提出的帮助清朝镇压起义军,帮助澳门葡人抵御法国的居心叵测的要求,明智地严辞拒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求之

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世人皆称之为平庸,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从个人角度来看,作为自称“十全老人”的父皇的儿子,他确实平庸,但乾隆皇帝挑选继承人的准则就是要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庸"二字。

乾隆皇帝自从前面几个嫡出的儿子早亡,只能从庶出的儿子中选择。但是相比永琏永琮,这几位都缺点多多,只有颙琰相对缺点较少,所以立他为储。

颙琰面相忠厚,面目清秀,五官端正;才学优秀,熟读经史;人品仁厚,在朝野之中口碑较好,尤其和汉族文臣朱珪、董诰、刘墉、王杰等关系融洽。

从治国方面来看,即位四年太上皇驾崩才接过统治权,但雷厉风行除掉和珅,足见其城府之深,政治经验丰富。众所周知,嘉庆皇帝痛恨贪腐,但太上皇在位一天,他就忍了一天,隐忍功力深厚,终于等到出头之日,大功告成。除此之外,平定白莲教反叛,治理漕运,不能否认嘉庆皇帝也是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明君,但是他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局限了他的治国政策。嘉庆皇帝恪守“中庸”、“敬天法祖”的圣训,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改革的动力和勇气。

他个性循规蹈矩,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但是他意识不到贪污成风的根本在哪里。杀掉一个和珅、富纲这些巨贪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有更多的贪官站出来,只有从制度上的改变,但是嘉庆皇帝做不到,也不敢做;他生性节俭,但刹不住朝野奢靡之风;他处处扑火,火却越着越旺。

当他还遵循闭关锁国的祖训时,欧洲大陆凭借“工业革命”的隆隆巨轮已经把大清帝国远远地甩到身后,最高统治者还意识不到大清帝国已经不是天朝上国了,还认为是世界的中央。

嘉庆皇帝虽然有心整治国家,接连发布整饬吏治的谕旨,但性情优柔寡断,对弊政多是惩而不杀,戒而不绝,最后政令不出紫禁城,无力解决其皇父统治期间晚年社会的矛盾,最后落得“嘉道中衰”的后果。


恶趣历史谈

当历史浩浩荡荡走近十九世纪时,大清已建国一百五十多年,虽经康熙雍正两代励精图治,但在败家玩艺乾坤的好大喜功中走向了黄昏。对外大举用兵,对内大兴土木,吏治日益腐败,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开始在全囯冒头,然而矢志做十全老人的乾坤仍没有收手的趋势。

做了皇帝的嘉庆,仍小心翼翼的活在弘历的阴影中,早请示晚汇报成了每日必修课,时时盼望着老皇帝升天的到来。

乾隆的死讯终于传来,永琰肃穆的表情下按捺不住兴奋。

正式亲政的第四天,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刀劈和坤,开始重组内阁。第二把火:全力整顿吏治,致力民生,镇压祸结七省的白莲教起义。第三把火:全国肃贪,反腐大幕开演。

三十几岁才登上皇位的嘉庆,年轻曾四处办差、游历天下,对天下的症结所在反复研究,要点一曰吏治,二日民生,打倒天下贪官、重开世间民生成为他的执政思路。

风风火火、大刀阔斧的反腐在镇压完白莲教之后全面开启。

一时间各级官员,无论中央朝臣,还是地方吏员,无不胆膻心惊,惟恐明日睡醒项上人头不保。

惶恐几年过后,官僚阶层开始反击:第一招腐败隐密化,第二招拉反腐人员下水,结攻守同盟,第三招全员懒政。

深知朝野复杂的嘉庆重新调整战术,与大臣们斗智斗勇,怎奈贪官如煌虫,一波未平一波又来!

壮志凌云的皇帝不免有些失望。

一天清晨嘉庆打开一份密奏:反腐反的多,然不能尽,必动摇大清执政根基,连执政合法性也会产生。如此大面积的腐败,说明朝廷之烂已入骨髓。反则速亡,不反或可缓亡。

经过深思后,嘉庆开始更张,遍读前清律法、圣旨,宣布自此起一切朝政均参照前清推行,法古循故。

朝臣闻汛欣喜,开始私下庆祝,密探们火速报于嘉庆。嘉庆惨然一笑:由他!

象被斗败了的公鸡一样,嘉庆迷失了方向,进亦忧,退亦忧。万里江山不如杯酒在手。

广阔的北京皇城在嘉庆眼中不过是天下最大的牢笼,满朝文武的眼神好像都在嘲笑他的嘉庆新政,数年的努力成了笑柄。

归去来兮,心灰意冷的嘉庆搬进承德避暑山庄,远离了令人讨厌的京城,再不入朝,做了什么,无人知晓。

月余,大雨滂沱,几骑快马飞驰入京:皇帝驾崩。民间传云:一曰被雷劈,二曰被刺杀,三曰病死。

于是又一个新皇帝穿着打补丁的龙袍领着打更多补丁衣服的朝臣上朝了!


新知传习阁

并且清朝末年,满清统治者慈禧太后更是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么卖国的话也可以说的很自然。

锦衣卫

第一,因为清朝皇权是确实达到顶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依靠的是皇族,八旗,汉人官员地位相对满人官员低,皇帝以及周边的皇族,能够牢牢掌握政权,文官基本无法形成集团制约皇权。事实上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满清依靠自身实力无法镇压,方才起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募集湘军,淮军,发展地方团练。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大员,封疆大吏实力才逐渐壮大,汉人官员地位才逐渐提升。即使如此,在清朝未崩盘前,皇权仍然十分牢固。

再看明朝,最开始的锦衣卫其实是朱元璋清洗功臣,剪除异己的工具,朱元璋也深知这把双刃剑的危害,用完之后,即裁撤。但朱棣是通过武力手段夺走侄子的江山的,于是重新起用锦衣卫。锦衣卫作为皇帝亲信,耳目,为皇帝所器重。内阁逐渐完善以后,皇权受到制约,于是锦衣卫,太监集团成为皇帝维护皇权的利剑。

锦衣卫的产生与皇权息息相关。清朝皇权更加集中,无需锦衣卫也无妨。

第二,明朝的锦衣卫,在清朝改名为“銮仪卫”。而銮仪卫的职责主要是保护皇帝的安全,全部由满族子弟担任。

第三,清朝的特殊的民族政策,使得他们不需要特务机关;皇帝最信任的是宗室和八旗子弟,这是一个小圈子。皇帝依靠宗室和八旗军队控制全国,已经可以有效地监督和控制百姓。


书生说历史

第一,嘉庆皇帝不应该那么快消灭和珅的,因为和珅一倒。表面上惩治了贪官污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原来有和珅在的时候,大小官吏们觉得想升官找和珅就行了。把所有的奇珍异宝都拿出来给了和珅和大人,只为升官。和珅一倒,事情就不是这样的了。大小官吏们一看和珅倒了,升官机会没有了。还不搞点钱干什么,所以就趁其机会大势敛财。

第二,白莲教起义,有乾隆的原因。但是主要原因还是第一个原因,乾隆没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思!七下江南劳民伤财,乾隆听和珅的一片祥和的假象所迷惑,以为是盛世来了呢!所以他坚决不让位嘉庆,让位以后,还主持朝政那么多年的原因。江南地区大多是汉人,这一次的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主要是汉人发起的。一开始还报一下,到最后不敢报了。乾隆驾崩以后,才报出来实情已经很难处理了。只能用军事镇压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嘉庆皇帝最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第三,刚刚平定了白莲教,不怀好意的英国人带着最歹毒的东西—鸦片,英国人带的鸦片来的。鸦片可不是好东西,英国人是居心叵测的。以至于他的儿子道光皇帝派林则徐歼灭鸦片。

嘉庆是个好皇帝,只是生不逢时罢了。在位前半生与他爹和和珅打交道,后半生和白莲教、鸦片打交道。


长城2017

嘉庆本命永琰。在位的前几年其实并没有什么实权,在乾隆死后有的实权。他很喜欢听戏和打猎。嘉庆对贪深恶痛绝,整顿吏治,打击贪官。最典型的就是惩治了和珅,但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等惩治力度有限,所以整个统治阶级并没有触动,效果不是很明显。在他当朝的时候,不仅没处理好,反而是更加严重。

平定了川楚教乱,但是这个事件也让清朝元气大伤,在此后清朝就开始走向了没落。其实在这个时期,清朝很不太平,各地起义非常多,民怨沸腾,百姓生活也不好过。

嘉庆非常重视农业,但是并不是很喜欢商业,不准开矿。还豁免了许多贫困地方的税负。

值得一说的是,嘉庆非常重视儒家文化,想通过封建礼教来更高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废除了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我觉得这是他做的挺好的一方面。在当时人民人多地少的情况非常多,人民普遍挨饿,但是嘉庆采取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当时的皇族堕落,不思进取。有皇族的供养和庇护,甚至不受法律制裁。嘉庆开始出台一些法律和政策,教育皇族。

在这时鸦片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嘉庆出台了禁令等措施,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但是他又闭关锁国,不与外国国家接触。

我觉得嘉庆还是不错的,在一些事情上做出了应有的判断和举措。但总归没有对当时的清朝有太大的帮助。不过,我觉得也并不是嘉庆的原因。在当时,清朝已经转盛为衰,各地起义,民怨沸腾。加上他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导致了不堪的局面。如果在一个和平盛世或者相对环境再好一些的环境下,嘉庆应该不是为一个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