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经济学(六)——盛唐气象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盛世,汉朝以世界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著称于世,唐朝则以最有限的政府带来了最高效的行政和军事成就。

千年鼎盛时期,唐朝无疑是最显赫的一个阶段,公元618年,李渊代隋立唐,前后290余年,治国者在军政和经济上屡有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立科举而微世族,科举制创始于隋,奠基于唐,政府通过定期考试选拔官吏,考试内容是对儒家经典的研习和体会,从公元605年到1905年整整1300年,政府采取分科取士的方法选拔人才,为文武二士提供了公平进入体制的渠道,吸纳了民间寒士,使之成为了政府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一举收天下人才入政府毂中,也使得知识分子丧失了独立地位,成为了政府的附属。另一方面,唐朝对待世家大族采取了不留情面的严厉打击,唐太宗提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人为地干预氏族定等,旨在打击世族势力,否定血缘等级。

(2)低农税而低养官,李渊开国以后,将一切山泽税、盐税统统废除,国家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桶桶放开民间运营,徭役也降低至比之前朝最少,商品交易税也是历代最少,一方面造成了商品流通的空前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收入完全仰赖农业税和专营收入,这样的宽松政策持续了超过120年,与唐太宗的创新制度是分不开的:李世民一朝,实行六部制,中央机构文武官员是历代最少,而官员可以按照职位高低领到自己的职份田和永业田,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年薪收入,另外,太宗皇帝还设置了“公廨钱制度”,由富豪家庭交纳财产税来养官。

(3)重城市而轻农村,从西周到宋元,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一直是不断提高中,唐朝又是先前历代的集大成者,西汉时,首都长安的人口仅为25万,至唐朝,首都常住居民就有63万,再加上往来军民、外国人等,总数大抵超过100万,人数尚多于明清时的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城市。政府规划城市的每个区域,使其各有职分,各司其职,居民在不同区域从事不同的工作,进行不同的交易,采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途径;政府还建立了横亘全国的贸易、交通道路,唐朝共7条驿道,沿途15里设一个驿站,全国共1639处驿站。

总之,唐朝初期的皇帝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为后来的两次治世以及大唐王朝延绵近三百年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