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该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吗?

侯崇飞

再乖的宝宝也会有“不合理要求”

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很多要求在大人眼里是不合理的,会闹情绪、发脾气,甚至有其他过激行为,不管宝宝显得怎样无理取闹,此时大人都应慈为主,严为辅,鼓励引导和适当批评,切忌过分责备与惩罚。


那宝宝3岁之前,是不是该满足宝宝的所有要求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要了解3岁之前,宝宝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大人,面对宝宝“不合理要求”时,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其中有3点特别值得关注:

  • 口欲期:嘴巴、舌头的感觉器官发育较完善,神经较敏感,什么东西都喜欢往嘴里塞,会有咬人的行为,其实宝宝并不具备攻击性,只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和心理需求。
  • 希望品质:宝宝在3岁之前,需要更多的是关心、照顾和帮助,在充足的爱面前,宝宝会产生信任和依赖,形成希望品质,有助于宝宝自信心的建立。
  • 独立意识:宝宝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尝试按照意愿行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而过度的阻挠,会增加宝宝的挫折感,不利于坚强品质的形成。


所以很多大人认为“不合理的要求”,其实是宝宝身心发展的需要,大人首先要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换句话说,再乖的宝宝也会有“不合理的要求”。

虽然大人常说,把宝宝当大人一样沟通就好了,但在3岁之前,一般宝宝是听不懂道理的,特别是在要求没有被满足时,情绪变得激动,好像感受了极大的痛苦。

那宝宝在3岁之前,做事情是没有目的性的,所以是真的痛苦,虽然宝宝已经会“察言观色”,通过假哭来调动大人的行为,但其实宝宝要求没有被满足,哭了的时候,一方面宝宝在释放痛苦,一方面希望大人听到自己的心声。



大人也不能被宝宝的情绪完全支配,而要保持耐心,做出理智的判断,了解宝宝的身心需求,对症下药。

最后,面对3岁之前宝宝提出的要求,可以12字处理“接纳为主,干预为辅,不能娇惯”。


佳常育儿

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该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吗?

或许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句古语:“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可以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基本上能判断这个孩子中年以后的成就以及功业。由此可以看大这句话不仅简单易懂,且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孩子刚出生时是一张纯白的纸,换句话说就是刚出生的婴儿纯洁无瑕,为什么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却发现孩子越来缺点越多了呢,当然都是受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据专家研究表明孩子3岁之前是心智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孩子奠基时期,可见这段经历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打的好根基牢固才能建造出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同理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要孩子长大以后能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小就应该打好基础。

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该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吗?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管孩子大小都有欲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私欲越来越严重。爱孩子对孩子可以做到全面接纳、也可以对孩子包容,孩子合理的要求可以一一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绝对不能满足,尤其是牵涉到原则性的问题千万不能心软让步!如果这次你迁就了,孩子就会有下次,下次再迁就,孩子还有下下次,久而久之一旦让孩子摸到了你的软肋,孩子无理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变本加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一个及其漫长的过程,做父母的一定要把持住初衷的原则!



智慧奶奶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绝大多数的父母会选择否定的答案,谁都按自己的希望和寄托去培养宝宝,教育意味着管教和引导,也意味着拒绝。

舐犊情深产生的溺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道坎,越是年纪大的人,越不能自拔,俗话说隔辈亲,亲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特别是独生子女居多的社会背景下,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念头,满足了绝大多数宝宝的要求。

曾经有人对比过国内外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说我们在孩子的生活中做到了极致的溺爱和满足,在学习中做到了无尽的残酷和冷血。而国外却反其道而行之。当然这个观念在不断的被现实打破,但是不得不承认,国外孩子的独立性和生存能力确实要比我们强。

拒绝或满足孩子的问题,同样也是留给父母的一道选择题,没有人会预料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没有人能够为人生提前写好剧本,每一分钟都是直播。

黄金三岁!

很多心理学、人类学专家认为,三岁是孩子发育中非常重要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自我意识、性格形成、智力发育、语言能力等方面都已经准备好接受外界的刺激和学习了。


每个家庭似乎都经历过,母慈子孝和鸡飞狗跳同时上演的大戏,管教从来都是对立面的矛和盾。

矛和盾

1、好玩多动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孩子对游戏的需求是否满足,是否合理拒绝


2、占有欲是孩子的本性,面对孩子的欲望需求,是否理性满足,理性决绝。


3、自控力训练,这一点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句“孩子还小”,就是百试百灵自我安慰的最好借口。自控力是孩子自我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


4、语言沟通,对孩子说“不”,并不简单。说了“不”还应该简明的告诉孩子为什么“不”。 聪明的父母会用灵活不失幽默的手段,让孩子接受,从心里认同。


5、对和错,很多父母都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天赋强权的优势,在管教孩子,语言管教粗暴,不容反抗,不容解释。无原则的确立家长威信是心理成长大敌。这也是很多孩子逆反的开始。


6、榜样的力量:“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当你玩手机游戏不能自拔时,可否想过旁边的孩子在用如饥似渴的眼神盯着你。用严厉的语言给孩子定规矩,永远不如用行动给孩子做榜样!否则,你对孩子说不,只能算是撒谎。你自己都没做到,凭什么心安理得的强加给别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凡人,都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成长!

育儿是场磨砺,是孩子的训练场,更是父母的大课堂,前人的经验从来只是借鉴,然而生活是真实的,还需要我们从孩子的个人特点出发,从实践中摸索成功的钥匙。


阳光语言矫正师

根据宝妈的描述,如果宝宝平时习惯很好,会自己睡觉,却突然睡前大哭大闹又咬人,那要考虑是否宝宝平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他的情绪不稳定,宝宝的情绪不是无缘无故的,我们应该帮助宝宝排解这个情绪,不能单论是否满足宝宝要求的问题这么简单。

首先,接纳宝宝的不良情绪,然后帮助孩子清楚地把他的情绪表达出来。

宝宝大哭大闹又咬人,妈妈却觉得宝宝无理取闹,无所适从,深感疲惫。我十分理解这位妈妈,因为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其实没有必要,只要记住一句话,宝宝并不是无缘无故闹人的。哪怕你不知道原因,你也应该先肯定并且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让他感受到妈妈的爱。可以抱抱孩子

,肯定孩子有发泄情绪的权利,然后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现在可能在生气,在伤心,但是打人咬人是不对的(同时制止打人咬人的行为),让妈妈来抱抱你,让妈妈爱的力量帮你赶走生气和难过。然后慢慢地等孩子稳定情绪。

当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和肯定,他的情绪是很容易控制和稳定下来的。也许一次两次未必管用,但是久而久之孩子长大会越来越懂得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其次,寻找孩子不良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1. 排除生病的可能。宝宝生病前后,心理也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心理影响就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宝宝还小,他的任何难过痛苦喜怒哀乐只会用哭来表达,当孩子大一点还会通过打人咬人发脾气等形式表达。建议宝妈看看宝宝是否积食胀气什么的,检查孩子全身是否有何不适等。

2. 排除孩子白天受到心理创伤的可能。

仔细询问宝宝平时的主要照顾者,看宝宝白天饮食、精神状态,以及日常活动,寻找让宝宝产生不适的蛛丝马迹。

有时候宝宝也许什么事都没有,平时吃好睡好,却在妈妈回来时对着妈妈各种哭闹发脾气,那是因为宝宝在寻求妈妈的关注和爱。

妈妈是孩子最亲最爱的人,孩子对妈妈容易产生依恋,很多时候孩子会对着妈妈哭闹发脾气是因为妈妈让他感到安全。他知道无论他如何哭闹发脾气,妈妈依然爱他宠他,允许他发泄。就像我们容易对最亲最爱的人生气是一个道理。

最后,给孩子足够的爱和陪伴。

孩子得到的陪伴和爱越充足,越能塑造稳定良好的性格。


茱小猪

3岁之前是小孩子的性格塑造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对于合理的要求,我们可以满足;不合理要求则加以引导。

3岁之前,父母应该跟孩子建立起心里链接,特别是母亲,让孩子感到足够的信任和安全。

如果宝贝是最近一周突然表现得睡前喜欢哭闹还咬人,甚至不给咬就转而咬自己,闹至一个小时。很明显,宝贝肯定是有不舒服的地方,需要宣泄,他自己还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只能通过行为来表现。

妈妈可以先回忆一下,最近的饮食有没有新增加的,宝贝吃完之后才有这样的表现?或是他有没接触到你们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就是也有可能是身体发育引起的,另外睡觉时间有没什么变动?宝贝也有可能不想太早睡,闹觉要发泄一下。像我家小孩,也试过连着好几天,睡前又哭又闹,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没吃饱,但是那段时间他们睡前又不爱吃奶,可能就是因为肠道不舒服引起的,我们给他们揉肚子,调整饮食、排便,最近几天就变得规律了,也不闹人了。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多关注他们的变化,找出问题,及时处理,自己搞不定,时间过长,只能求助于医生,以免耽误。


木子307515855280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不认为3岁之前的宝宝所有要求都要满足。

3岁的孩子正是性格养成期,也是我们大人引导的关键期。我们还是要正确引导孩子对于要求的被拒绝的情绪正常对待。

一旦孩子有了撒泼或反抗情绪的时候。作为家长绝对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受对被拒绝的挫折,而放弃原则。家长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互相冷静,给孩子以冷静的时间和空间,来平复内心的不满足。

2、蹲下来,平等的交流。给孩子尊重,不可以用语言来刺激,比如:“哭吧,使劲哭看你能哭多久,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等等”这样的言收不到任何一点好的效果,孩子还搞不清楚到底哪句话应该听,哪句话是不对的,只 能让孩子的不好的情绪积累更多。

3、原则性的错误,绝不妥协。做为家长一定要顶住压力。不要因为在大家面前前没面子,而想迅速结束战斗,而妥协而放弃。

这是一场跟孩子的心理较量,谁先放弃就输了。

4、在家长取得胜利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再把道理讲明白。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感同深受的,也要说出来“宝贝,妈妈明白,你的感受,但是,我们真的不能这什么做......等等一些道理,并安抚孩子。

孩子提出的每个要求,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合理的,必须的。所以我们应该有选择性的去满足。对不能满足的也要有正确的解决方法。


我家儿女初长成

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他这时已有自知力也是孩子欲望比较强的年龄,而且2岁到3岁孩子还有一个判逆期,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一些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加以引导并告知他,比如孩子玩一些危险物品,这时家长就需制止但要引导孩子并告知这样造成的后果。合理的要求尽量满足使孩子心理得到满足和重视。3岁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个级段,家长在这个时期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丽芳193166716

这位家长,您好!3岁之前的宝宝还是3岁之后的宝宝都不应该盲目的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

3岁之前,家长们需要给宝宝设定一个“框架”,帮助帮助宝宝完成自控力的基本训练,即让宝宝学会放弃、忍耐。这个时期是宝宝自控力训练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随着宝宝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就会慢慢出现逆反心理,已经习惯“放任自流”的宝宝不仅不会主动配合,甚至还会奋起反抗。

此外,盲目的满足宝宝所有的需求,会让他们形成——“不论做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会满足我”的想法,一旦这种观念伴随宝宝长大,宝宝就会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或者不顺心顺意就大吵大闹的坏习惯!

so,家长们一定要“三思”后再做决定,看是否要满足宝宝的要求!


百跃古象

得就事论事,因事而议,不能一概而论。

原则上问题讲明道理不能满足;

非原则问题,可以立即满足或延迟满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