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祕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在山西和河北的結合部,有一個神秘的地方,這裡山巒疊嶂,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300多年前,有一位皇室的女子,曾在這個地方領兵戍守邊關並威震四方,這個女子是平陽公主,這個地方就是娘子關。

追尋平陽公主的足跡,我第二次來到娘子關,試圖找到點平陽公主的蛛絲馬跡。去年8月底的一天,我曾經同家人首次遊訪了這片瑰麗的土地,那次參觀完固關長城、葦澤泉、水上人家、平陽湖和娘子關大瀑布等景點後已經夕陽西下,而且傍晚時分突如其來的特大暴雨持續了兩個多小時,使我們不得不放棄了對娘子關城樓的參觀。這次故地重遊,可以彌補上次的缺憾,因此,從娘子關車站下車後,沒有考慮去別的地方,而是直奔離車站最近的娘子關關城,而這次登城之旅不僅了卻了我登臨關城的願望,而且讓我有了一個意外的收穫:原來娘子關之所以千百年來堅不可摧,是因為其有著強壯的脊樑,而這條脊樑從形式上說,就是其背靠的那座大山—娘子關綿山,從引申意義上講,則是不屈不撓的中華兒女英勇鬥爭的民族精神。

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秘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娘子關關城雄偉高大,虎踞龍盤,從南門向東依山勢走向的一段城牆鋸齒交錯,高高翹起,從遠處望去,城門就像龍頭,而這段高高翹起的城牆就像是蜿蜒向上的龍脊,威武而富有動感。城內建有宿將樓、關帝廟等歷史感厚重的古代建築,南門城樓的公主祠裡供奉有戎裝平陽公主塑像,這也是為了紀念曾在這裡率領娘子軍鎮守關隘、英勇禦敵的平陽公主所建,娘子關的名字也由此得來。關城內街道兩旁的建築保留了明清風格,現仍住有100多戶人家,大多都是古代鎮守關卡兵丁的後裔。斗轉星移,世事變遷,千百年過去,這些後人在他們先人曾經戰鬥過的地方享受著平和安詳的生活。

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秘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秘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娘子關關城面積並不大,只有一長一短呈丁字形的兩條主街,外加依山修建的幾個小廟,不大一會兒便可參觀完畢。漫步關城內石塊鋪就的古道,撫摸著斑駁鏽蝕的磚瓦,會有一種時光穿越的感覺,彷彿又回到了數百年前戰旗獵獵,刀光劍影的年代。順著修繕後的關城長城拾級而上,很快可以站到關城的制高點,在關城的最高處是一座烽火臺,順著烽火臺前行,城牆的盡頭,當地政府修建了一座烈士紀念碑,以紀念犧牲在娘子關這塊土地上的革命先烈,這裡也是整個娘子關關城景區的最遠端。

從烈士紀念碑所在地,我們把目光投向了關城背後的這座高山。這座大山巍峨聳立,氣勢不凡。娘子關關城依山而立,石太鐵路、石太高速公路、307國道從大山深處穿膛而過,過去曾經數次乘坐火車路過娘子關車站,總是對這裡高聳壁立的大山心存敬畏,卻一次也沒有登頂過娘子關附近的山峰,這次身臨其境,望著山下的關城,更感覺到這座大山就像是娘子關的一根異常粗壯的脊樑,正是這根脊樑給予了娘子關無比堅固的力量,千百年來屹立於此,巋然不動。我決定不放過這個機會,順著這條脊樑轉轉這座大山,儘管並不知道這座山的名字。

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秘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開始上山的路彎曲著向上延伸,很好分辨,隨著海拔的升高,路越來越難以辨認。這個季節已經過了山清水秀的時候,整個大山的植被都卸下了色彩濃重的盛裝,山顯得厚重而沉寂,不過巍峨挺拔的山勢和對這座大山的嚮往仍然不失我們賞山的興趣。位於晉冀結合部的這座大山與我經常光顧的河北這側的大山有著明顯的不同。它一改河北這側山峰東陡西緩的規律,從西坡上山就非常陡峭,沿途不少陡崖直上直下,形成一層又一層高低不等的斷層,使人不得不繞路前行。

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秘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在一個山勢轉彎處,很難分辨的上山小路消失了,我們只好順著溝底強行向上,遇有不可逾越的斷層則繞行山坡緩慢向上側切。山坡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灌木,灌木稀疏處是高處滑坡下來的碎石,每前行一步都非常艱難,登山的艱辛自不必說。經過幾番努力,當登上海拔870米高的頂峰時,頓時有了一種由衷的自豪和快感,周圍的茫茫山川一覽無餘,山下的綿河靜靜流淌,遠處的村莊炊煙裊裊,群山懷抱中的娘子關橫亙在峽谷中間,果然是個要塞之地。

山的頂峰,是一座已經倒塌的軍事工事,殘高不足一米,倒塌的碎石散落在四周。從殘存的痕跡看,這片工事當年規模不小。下山後在關城內一戶農家吃飯時得到求證,原來這裡是抗日戰爭時期一處日本人修建的碉樓,當年日寇佔據綿山制高點,監視並控制著整個娘子關的局勢。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在綿河的對岸架設起大炮,集中火力將其摧毀,使其變成了今天看到的殘磚瓦礫。所以說,這裡也是一處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鐵證,更是對後人進行傳統歷史教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秘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沒有順著登山的路徑原路下山,因為登上頂峰後,發現山脊上有路,順著山脊上的路下撤要輕鬆許多,在路過的另一處山頭上,有一座石質建築矗立山頭,憑感覺,這裡應該是長城的一座烽火臺或者碉樓,這座石質建築也已坍塌,兩個拱形的瞭望孔和一扇門洞朝向山體,彷彿張著大嘴訴說著過去不凡的歷史。坍塌的烽火臺殘高剩餘兩米多高,即使已經過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風雨侵蝕仍然透著某種雄風。對於這處建築,下山後也向當地居民進行了求證,原來這裡果真是原娘子關長城的一處敵樓,遺憾的是從關城通往這裡的長城城牆已全部損毀,只剩下這座岌岌可危的敵樓在風雨中矗立。當地百姓更願意稱其為“避暑樓”,相傳為當年平陽公主戍守娘子關時避暑的地方,圍繞著這座遺蹟還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來到娘子關,往往對娘子關的山水風景並不感興趣,而單單對這座“避暑樓”情有獨鍾,他們可以在這裡徘徊研討很久,這裡已成為娘子關為數不多的原汁原味的重點文物。

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秘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秘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秘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沿著小路從“避暑樓”繼續下行,轉過一個山坳後,在緊貼山路的崖壁上方,“綿山”兩個紅色的大字赫然出現在眼前,從我們順著娘子關關城的城牆一路跌跌撞撞地上了山,一直到現在即將下山,並不知踩在腳下的山叫什麼山,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座山就是娘子關地區著名的綿山。

留名青史的富家女子,在這個神秘的地方留下了什麼

及至繞過這個山坳,回到娘子關長城盡頭的烽火臺上,我們才清楚地瞭解到綿山整個山勢呈“W”形,我們離開關城的城牆是從“W”的一半“V”字形的尖部上了山,而“綿山”兩個字是在另一半“V”字的巖壁上,難怪我們一開始無法看到這麼醒目的兩個大字,更無法知道登頂的這座山就是綿山,著名的娘子關憑藉綿山這道天險扼守晉冀咽喉,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們常常將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比作中華民族的脊樑,那麼在我看來,眼前的綿山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引申意義上就是娘子關的脊樑,這條脊樑千百年來挺拔聳立,託舉著娘子關魏然屹立,正如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力量,任何困難、挫折和外辱都會在這種精神和力量下化作過眼煙雲,消失在茫茫歷史長河中,唯有脊樑會愈發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