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汪曾祺是最后一个士大夫?

啦啦啦德玛西亚522

鹦鹉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这话我是极其赞成的,要说这世上让我找一个人和他玩一辈子,我想最好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界封他:“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贾平凹说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黄裳曾说他:他的一切,都是诗。

梁文道说他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熬的刚好。

这话我都赞成,不过我更愿意把他当做身边一个极其可爱好玩的老头,像一个忘年交的邻居、像朋友、像父亲。

毫无疑问才子一枚

汪曾祺首先是毫无疑问的才子一枚,还是那种旧时的才子,带点纨绔子弟的放荡不羁。

小时候衣食无忧,锦衣玉食。家里请着好的私塾先生,有才华的祖父、父亲膝下成长着,书画皆通。从小到大,国文总考第一;画画好,美术老师常让他替同学们改画,自幼就有才子气。

患着疟疾呢,还是考上了当时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文学系,投入最喜欢的老师沈从文名下。到了大学,也是风云人物,各种老师宠着、赏识着。

上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课,他交了一份很短的报告,杨先生看了,当堂宣布他期末免考,听说他爱画,就邀他到住处,给他看自己收藏的画册。

  

闻一多的唐诗课,汪曾祺替同学交作业,写了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大意说盛唐的诗人们在白纸上画画,晚唐的诗人们则在黑纸上画,故色彩特别浓烈。闻一多看了,大为激赏,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沈从文更是欣赏他,给过他的习作120分(满分一百)的高分,还到处推荐汪曾祺的文章,说他写的比自己好。

汪曾祺也极为喜欢沈从文,晚年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汪曾祺(左)和沈从文(右)

汪曾祺还参与过样板戏《沙家浜》的改写,那句阿庆嫂著名的唱腔“时过沧桑,人走茶凉”就出自汪曾祺之手。

爱吃爱酒爱花的老顽童

汪曾祺还特别“贪得无厌”。他贪吃,贪喝,贪看,贪玩儿。我从来没见过有人像他这样对生活有这么大兴趣。

他特别爱喝酒,喝起酒来,从不会一口一口抿,而是痛饮,一喝一大口。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汪曾祺经常逃课去喝酒。一天夜里喝麻了,瘫坐马路边,沈从文路过瞧见,以为是个生病的难民,一看,居然是汪曾祺!连忙把他扶回宿舍。中国文学史上两位大师,踉踉跄跄在夜路上走,想来真是好好笑。

晚年因为疾病缠身,医生给立了很多规矩,不能吃肥肉,不能抽烟、喝酒,油炸食品也不行。——这可怎么活?“但他不是个容易沮丧的人——幸好有天下第一的豆腐,我还能鼓捣出来一桌豆腐席来的,不怕!他这样给自己打气。”

1960年代的汪曾祺(右一)

1997年5月16日,离世当天,他想喝口茶水,他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但龙井尚未端来,他就已离世。

他还好吃,简直吃尽四方。从家乡高邮的鸭蛋到北京的豆汁儿,湖南的腊肉,江南的马兰头、朔方的手把肉,还是故乡的野菜、他乡的菜肴,所有的东西,经他写出来,就算刚吃过算,我都超想吃。

对草木,他也有情意。还是少年时,他就有心发现家里的园子里什么花最先开,祖母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也常常由他来换新,才25岁,写过的文章里提到的花草树木种类数量,简直堪称博物学家。

他还喜欢唱戏,在西南联大时常唱后来放弃是因为——“牙齿陆续掉光,撒风漏气。”然后还喜欢画画,直到40岁时,他还想改行去当专业画家。

还爱做菜。他的手艺在当时文艺圈子中很有名。当时每当有港台作家或外国人来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索性安排客人在汪曾祺家吃饭。

作家聂华苓访问汪曾祺,汪曾祺为其做了道扬州菜——大煮干丝,聂华苓不仅吃完了干丝,连汤汁也喝得精光;还有人吃完后将剩下的菜“兜着走”,说是外面吃不到……

独创一派的文体家

汪曾祺的文字,大家都知道是独特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语言最好的作家有谁”这种问题的答案里,他总是能名列前茅。

晚年汪曾祺

曾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他的句子大都短峭、平实、朴拙,文字直白冲淡,像在水里洗过一样,干净。

真喜欢看他晚年写的西南联大的那些故事呀。

汪曾祺写过很多沈从文,我因此才知道沈从文是怎么过日子的,怎么叹气怎么高兴。

他说沈从文读过很多书,却从不引经据典,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讲话,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但只要你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就会受益匪浅,“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写当年和梁思成、林徽因毗邻而居的金岳霖,看到林徽因瘦的不成样子,为了让林徽因尽早恢复健康,在门前的空地上喂养了十几只鸡,“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真是各个个性不一样,却又都可爱得紧,让人对那个时代、那样的生活、那样的师生朋友情谊心向往之。

汪曾祺和妻子

可能大家更记得《受戒》,记得小和尚明海和英子的烂漫。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里,一个小小的庙旁,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儿之间产生了懵懂的爱情,有如世外桃源般至纯至美。

汪曾祺的小说文字总是这样,让人感觉到人性的美。但是汪曾祺牵挂的又不光是美,他只是觉得,经常提到美,会让他的读者心软,心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老顽童黄永玉直接表示:“我一直对朋友鼓吹三样事:汪曾祺的文章、陆志庠的画、凤凰的风景。”

有评论家说,汪曾祺是被遮蔽的文学大师,在他去世之后,作品被一版再版。但在我这个汪曾祺迷的心里,总是没有找到一套汪老的完美的文集,或者是收录的文字不全,或者是装帧不够精美。


十点读书

题主问为什么说汪曾祺是最后一个士大夫?我的理解:是因为他身上有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那些可贵的精神。



士大夫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指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他们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战国之前的“士”是放在“大夫”之后的,表达的是一种等级区分。而士大夫则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它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古代的“士”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而兴起。他们大都出生贫寒,是读书让他们“学而优则仕”。特别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弘扬,文化考试成为做官的唯一合法途径之后,士大夫作为精英阶层迅速发展。



我为什么说汪曾祺先生有古代士大夫身上的可贵精神?古代的知识分子,所谓“士”,在政治清明时则积极入世为官,创造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反之则“隐”,做学术,传播文化。纵观汪曾祺先生一生可以用波诡云谲、起伏不定来形容。但不管他遭到什么不公平的待遇,先生都能一笑而过。 汪曾祺先生是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是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他文风幽默且灵动,他从不抱怨。解放后,他历任北京市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干部。他入世为官,兢兢业业;被关押期间不忘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先生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造诣颇深。而最为靓丽的还是当属将《芦荡火种》执笔改编成同名京剧而大获成功。



士大夫作为一代精英阶层已经作古,但他们身上那种积极进取、不折不饶、乐观向上的精神必将永存! 创建于2018.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