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差距_146881333

宁古塔是满清王朝的流放地之一。比如流放西北、东北(宁古塔)、南方苦热烟瘴之地,均为罪人流放之地。而”宁古”是满语的6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合称6个。据《宁古塔记略》,当初占据此地为六兄弟,故有宁古塔之名谓。至清入关立国、顺冶年间,宁古塔地区是非常辽阔的,盛京(沈阳)以北、以东,即图门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近日本海,皆为其地其境。

宁古塔地区之府冶宁古塔,则位于现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宁古塔地区,常年冰封千里,天气恶劣无比。被陷顺治14年科场案的汉族诗人吴兆骞,就是被遣戍宁古塔达23年之久,后经满族诗人纳兰容若之父纳兰明珠从中运作,方予赎还,还家后3年即亡。





有其文为证,“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这么个人间地狱、尘世阎殿,怪不得方拱乾也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仅仅生活在这个地方,尚且已令人有胆战心惊、毛骨悚然之感;再发送披甲人为奴,实际上,就是先剥夺人的一切权利,再放到苦寒极边之地服苦役。奶奶的,还不如直接被一刀宰了清爽。古人被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就是苦不避死、却不得死这么个苦逼的状况。连人身关系都依附于主家披甲人府内,连个开户口的权利都没有。


那么,披甲人又是个啥东东?披甲人是指后金在历次征战中,受降过来的兵士,有汉族、朝鲜族等民族之人。只要是后金打过的地区里的民族,皆有可能被俘,成为披甲人。后金对付这些降军,最好的去处,自然是送到宁古塔地区戍边守境。所以在宁古塔这里,等级是如此分层的,最低,“阿哈”,多为流放为奴之人,或因其他原因成奴之人充当;披甲人,二等公民;女真人,即满八旗人,是这里的统治阶级。

从顺冶年间起,便有不少的官员和将领以及罪人,因受罚而发配至宁古塔。举几个例子,比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及家属;康熙年间的“平三藩”之后,三藩之部属之全部;雍正年间,著名“文字狱”案,事主吕留良之3子吕宏中、6子吕甫中、7子吕立中等家属及仆伇;以上提到的所有人均被遣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历史上最后一个发送宁古塔的犯人,是光绪皇帝的堂兄、辅国公、辅国将军的爱新觉罗·载澜。因义和团事件,先被流放新疆,后转发宁古塔。最后因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不同意其归京,而死于宁古塔。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宁古塔这个地名在清朝有着令人胆颤的含义,那是一个还没有工业开垦土地的年代,在国家的边缘地带还有着众多蛇兽横行、瘴气横生的蛮荒禁地等待着人们的探索,宁古塔的位置主要包括现在黑龙江的一部分以及俄罗斯到海参崴一带的一大块领地,幅员辽阔难以丈量。


在清朝入关之前,这里只有少部分的女真人土著在此活动,他们主要依靠采集人参,射杀水貂、水獭获得毛皮与中原王朝交易,靠着渔猎为生

披甲人等同于边防民兵

在清朝入关之后,因为北面俄国的势力逐渐膨胀,为了抵御俄国的侵略,清朝皇帝开始逐渐将这里打造成了边防重镇,将很多在中原内收编的降兵降将发配往了宁古塔,将他们驻扎在了这里,为清朝守起了边疆,抵挡起了俄国人的入侵。

这些从中原发配而去的降兵降将就被称之为了披甲人,披甲人除了分布在宁古塔之外,发配到全国的各地的汉人降兵降将也被清朝称之为了披甲人。

可以说披甲人就是清朝驻扎镇守在清俄边境的边防士兵,但是他们的性质有点像民兵,他们没有战事的时候就靠开垦土地养家糊口,有了战事就会拿上武器披上盔甲去作战,一旦被发配到了这里,子子孙孙后代都不得离开,只能在这里扎根散叶,为这里增丁添口,除非有特殊的赦免才能离开。

披甲人并不是宁古塔的统治者,他们位居在宁古塔地位的中层,在他们的上面是满清的女真人,这些女真人是满清旗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清朝就是依靠着这些旗人担任宁古塔的将领,控制着这些汉人降兵降将的。


发配宁古塔的恐怖

因为后来兵事的减少,清朝获得披甲人的渠道变少了,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在宁古塔当地重新编练士兵担任披甲人。

为了填充宁古塔的人口,清朝会将很多犯了重刑的犯人发配到宁古塔,对于当时的很多犯人来说,发配到宁古塔一点都不亚于死刑,因为这一路上路途遥远,只能靠步行,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折磨。

而且这一路上山林茂密,虎狼横行,在当时东北的大地上随处可见凶猛的东北虎,稍有不慎就会被突然窜出的东北虎以及野狼咬死。


但能活着总比死了好,所以很多人只能安心的认命,乖乖来到了宁古塔。

在这些犯人中分两种待遇

第一种是不为奴的,他们中有很多是因为科举作弊以及各种文字狱等文事获罪的,因为是文人的原因,所以给他们留有了一定的地位,在来到宁古塔之后能成为这里的居民,可以在这里世世代代的生活下去。
另一种就是给披甲人做奴隶的,披甲人辛辛苦苦的为清朝守着边疆,难免是有脾气的,为了安抚披甲人们的脾气,清朝就会将一些案情卑劣的犯人发配给他们当奴隶,伺候他们,这就是给披甲人为奴的犯人。



这是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问了,是不是宁古塔这个地方有着一座耸天立地、怪异非常的巨塔啊?要不然为什么会叫做宁古塔呢?

实际上宁古塔根本就没有塔,这里一片蛮荒,宁古塔这个名字的由来实际上是满语汉化翻译的叫法,在满清的传说中,他们的六个祖先是发源于此的,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他们就将这里称之为了六个,六翻译成汉语就是宁古,个翻译成汉语就是塔,这就是宁古塔叫法的由来。

所以说清朝宁古塔的披甲人就是为清朝驻守边疆的汉人民兵,明朝不少的士兵在被俘虏后就有一部分人被发配到了这里,他们成为了这里的永久居民,成为了这里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因为民族的原因被此处的旗人所轻视,他们受到了当地土著的欢迎,也为开垦宁古塔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清朝,宁古塔除了是蛮荒苦寒的象征之外,因为这里的民风淳厚,还是民风朴素的象征。


孤客生

披甲人就是兵丁,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大头兵”。有的答案说什么宁古塔地方第一阶级是旗人,第二阶级是披甲,这是没弄懂八旗制度,也没弄懂驻防制度。

先说八旗制度。在民间说法里,说八旗是“铁杆庄稼”。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八旗里的旗人可以当“披甲”。八旗每个旗的每个佐领都有“甲额”,按照规定,满洲、蒙古旗每佐领下有“骁骑”20缺,也就是有名为“骁骑”的“甲额”20个。旗人天生是没有钱粮的,成年了,补上这个“甲额”了,就可以按照甲额规定的钱粮每月领取,这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甲额”有很多种,有骁骑,就是骑兵,是八旗的最主要的兵力,另外还有前锋、亲军等高级兵种,低级兵种则有“步甲”,也就是步兵。其中,骁骑又叫“马甲”,步军又叫“步甲”,补上这两种的人,统称为“披甲”。

而宁古塔驻防,基本上都是八旗旗人,所以宁古塔驻防的“披甲”,简单说就是普通的八旗兵丁。

这里说一下什么叫为奴。

在大众的意识里,八旗的奴仆是所谓的“包衣”,而实际上“包衣”并不是奴仆,他们只是在事实上服务于旗主家庭,而不是法律上的奴仆。清代法律上以“户下人”为奴仆,比如说大户人家有自己的家奴,那些就都是“户下人”。八旗里,只有旗主才有包衣,普通的旗人家,无论门第多高多有权势,一般也只有户下人,即家奴。

所谓“发给宁古塔披甲为奴”,即是将自由人变为户下人,成为宁古塔大头兵的奴仆。


橘玄雅

在清朝电视剧里面,最常见的就是发配宁古塔为奴。而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地方?而后来还有与披甲人为奴,这里的披甲人有是谁?


宁古塔

如今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的宁安县,清朝时期被用来作为流放地区。至于宁古塔的地名由来,还要有一个传说:

相传明朝末年,有兄弟六人组建军队占领此地,而努尔哈赤恰恰看中。在满语当中,六是宁古的意思,个则是塔。努尔哈赤占领此地后,按照满语起名宁古塔。

在这之后宁古塔就作为后金的屯兵之所,在这之后也就转变为清政府在黑龙江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顺治接手后,其管辖范围非常之大,也渐渐变成了接收流放人员的场所。

披甲人

清朝实行的是旗人制度,旗人是最高等级的贵族。除此之外,清朝还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其中阿哈是奴隶,披甲人是清朝建立时的降兵(多是汉人),而旗丁则是女真人。

所以披甲人其实是比八旗军低一级的存在,但是地位不是最低的一批。被发配过来的人的命运都很凄惨,因为披甲人曾经都是降兵,地位一直很低。如今手下还有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可以预料这些人的命运如何了。


史之策

宁古塔,地理位置大约在今天牡丹江境内。

现在的牡丹江在黑龙江省算是个不错的城市,但是清朝那会儿,大规模关内移民进入黑龙江之前,牡丹江一带,可谓一片荒凉。

冷,而且穷,可想而知,当时的宁古塔是个啥条件?

而披甲人,是清朝在当地的驻军一种,比八旗军地位低,比奴隶地位高。

而所谓给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牡丹江那天寒地冻的地方,给地位低的当兵的当奴才——属于下等人的奴才。

可想而知,这样的地位,在牡丹江会做啥?

估计能活多久都是问题。


辰州观海

清朝的犯人被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做奴隶,无异于凶多吉少。宁古塔位于今天的牡丹江市西南30公里的安宁市。

那时的宁古塔环境恶略,气候异常,相当于俄罗斯西伯利亚,是个人迹罕至,虎豹出没的荒野之地。犯人往往哭哭滴滴带着枷锁上路,大都半路为虎狼吃掉,或冻死饿死,有的甚至被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最终到宁古塔者寥寥无几。

披甲人也算是八旗中的一支,地位高于汉人,低于满人。他们民族成分很复杂,多来自于受降的武装力量。每逢开战时,这些人就会披上铠甲,为满人冲锋陷阵。

清朝入关后,就把这些披甲人留在东北,他们世代居住在那里,成为清朝镇守边疆的主要力量。清朝经常把一些犯人及其家属,发配给披甲人做奴隶,以稳定军心。

后来,随着发配犯人的减少,披甲人慢慢引申职业军人。这些人包括他们的子孙,成年累月居住在东北,为巩固边疆做出很大贡献。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清朝的宁古塔有新旧二城,相距五十里。旧城在今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古塔村,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古塔辖区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辖。

在新旧宁古塔分別改名为海林和宁安后,这地界出了个日后家喻户晓地大名人一一土匪‘座山雕’。

宁古塔的自然环境什么样?读读巜林海雪原》,看看巜智取威虎山》就能了解个大概。网络也能看到,旧宁古塔所在地海林市长汀镇现在是以宰客闻名全国的风景区‘雪乡’

清朝处在小冰河时期,那时的宁古塔比现在的雪乡更冷、雪更大、野兽更多、植被更茂盛。当然人也非常少,清初流人吴兆骞在一封家书里说,宁古塔城内外只有三百户。

最后再说一下土匪‘座山雕’,原名张乐山,出身土匪世家,父、祖都是土匪。但他不是披甲人或流放犯的后代,他本是山东人,幼时闯关东来到了海林。


九月菊花654

流放者的梦魇

在辫子戏中,犯了大罪的人,除了被砍头,就是被流放,也就是所谓的“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了。

在正史上,从顺治15年(即1658年)起,清朝就明文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古塔是满语,直译过来是“六个”(宁古意为“六”、塔意为“个”)。传说,古时候有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故名宁古塔。清廷设有宁古塔将军,管理盛京(沈阳)以北,包括现在的黑龙江、吉林等地军政大事。所谓发配宁古塔,一般是指流放到黑龙江东部的梅林县。

而所谓“披甲人”,有点类似《冰与火之歌》中的守卫绝境长城的“守夜人”,他们给清王朝守卫着东北边疆,条件苦,地位低。清廷为了稳定军心,照顾他们,经常将一些犯人及其家属发配给他们做奴隶,算是“戍边补贴”吧。

和守夜人一样,披甲人一般也都不是什么善茬,不是穷凶极恶,也是横行不法,最起码脾气好不到哪里去,粗鲁不堪。给这些人做奴隶,等待流放者的就只能是不停的受辱,受折磨,受虐待,再加上宁古塔又是苦寒之地,物质匮乏,犯人们虽然保住了小命,但真是生不如死。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江南富贵之乡的罪犯,来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做奴隶,

真是一头扎进了活地狱。

所以,很多人得知要被发配宁古塔之后,有的就“自觉地”自我了结,因为实在受不了那份苦,遭不起那份罪。真去了宁古塔的,大多都殒命于此,客死他乡,能活着回来的实在少之又少,都是些身体真的好,性格又真能忍的人了。


涓涓细流向海

披甲人等于基层士兵。

宁古塔是啥地方,为啥要给这的军人发奴隶呢?努尔哈赤的爷爷叫觉昌安,他这辈儿哥六个,各自筑城而居,称为清前六祖,或宁古塔贝勒(宁古,满语6,塔,满语个,放一起就是六个贝勒)。这宁古塔算努尔哈赤的原籍了吧,他爷爷家应该算吧。努尔哈赤的原籍,自然是相当的重要了。给皇上看家的和给皇家守陵的都是皇上最信任的人,把犯人和家属女眷发给给自己看老家的兵士为奴,既能惩罚犯人,还能安抚军心。还不怕这些犯人鼓动部队造反,这的部队是皇上最信得过的。

至于披甲人的身份就是八旗部队里的低级军士,天命六年,努尔哈赤进行赏赐,将八旗各兵种划定了不同的赏额标准,这一记录见于《满文老档》,第8等:披甲人、未携甲而来、徒步的末等的披甲人、骑甲。第7等:白随侍摆牙喇、红摆牙喇首领、管牛录千总、千总衔巴克什。第7等就是低级军官了,第8等就是士兵,部队里除了军官,不就是士兵了。披甲人也是正规编制,只不过主要是汉人和其他民族组成,而且其中也包括满人。当然满人待遇要好一点,比如每年要造新甲,满人穿新甲,换下的旧甲给汉人穿。皇太极时候,对从龙的汉军笼络的力度还是挺大的,给地给粮给女人。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农民出身的汉军毕生的追求也就这样了。一直到乾隆才把一大半的汉军出旗,但这不包括宁古塔这些披甲人,他们祖上肯定比从龙入关那波还早,人家从后金就跟着努尔哈赤了,这资历肯定得在旗啊。


喝龙井85918

我们看清廷古装剧,经常会看到皇帝动辄会对犯了罪的人说“发配到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回京!

那么宁古塔是哪里,真的有那么恐怖么?披甲人又是什么人,什么身份?

这种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做法,也就只在清朝有,原因很简单,宁古塔正是在满清女真发源地的东北黑龙江牡丹江市一块,当时这里一直是属于关外的,当年由铁骑将军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满清是十年无功,不得汉朝寸土。

而宁古塔也并非真的有塔存在,而是因为满清相传当时那个地方是重要部落重镇,分别由六个重要将领把手,汉语的六是满语的宁古,个是满语的塔,民间常颂说这六个将军的功绩,日子久了到后来民族文化大迁徙,汉满交汇,我们发现自己常说的六个将军的六个刚好就是宁古塔的意思,念起来像个地名,朗朗上口,慢慢的也就这么传下来了。

至于披甲人,并不能简单的认识为边防士兵。因为边防士兵,他在清朝是作为正规军队序列,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这里的披甲人,大多是前朝投降将领或者士兵。满清统治者觉得投降了的将领士兵与他们在同一序列不妥,但到底是士兵,不妨发配他们到边疆去戍边。

但是说到古代披甲人,那可不是好干的差事,我们就说宁古塔这个地方吧,地处中国最北,与俄罗斯交界,常年天寒地冻不说,最主要是当时这里还属于烟瘴之地,鸟兽虫鱼,到处都是,到这里戍边,那可不是好玩的地方啊!所以披甲人常年倍受磨难,骨子里也就有了种蛮荒原始部落人的习性,脾气习惯怪的很,满清也是为了体恤安慰他们选一些犯了罪的人给他们为奴,供他们差使,伺候他们,这样奴隶的命运,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日子能过的好么?

但是,有趣的是,第一批给宁古塔披甲人为奴的人也许早早灭绝了,后来的奴隶过的倒是不差。

满清派去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一般是一些文字狱的犯人或者科举犯人,到底来说他们都是有文化与知识的人。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吕留良家属,金圣叹家属,特别是著名诗人吴兆骞,人家到了这里可是如鱼得水,诗人遇山水,活化成神仙啊!

他们到了这里之后,因为自己的才学卓识,给当地人带去了农耕,建筑,制造等技术,带去了学说,宁古塔的人也喜欢听他们说来自京城的事,他们好多些来了这里,反倒不是奴隶,渐渐变成了受人尊重的人,其中吴兆骞乐于此间的山水与民风淳朴都乐不思蜀了。

所以,满清京都只知宁古塔,不解宁古塔。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被发配到宁古塔,两地之间何止千里,一路走过去,风餐露宿,又多是烟瘴之地,野兽横生,没有饿死,累死,被野兽吃了,那也就是自己的造化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