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減法生活?

減法生活

天得一則清、地得一則寧。人生要做減法,舍無可舍,舍到只剩下那個自己心中想要的那個範圍。

在那個範圍,要做加法,不斷單純的把這個範圍做大。

這個順序不能亂,要做減法,在減法的過程中尋找自己心中的那個【1】,也即是那個範圍。然後才能做加法,而這個加法,是圍繞著【那個位置】那個【1】做加法的。只是單純的把那個【1】做大,把那個範圍做大。

這樣的人生堪稱至簡,雖不能至也,但心嚮往之。

我們把生活過得複雜了。

啥都不能捨,1也想著,2也念著,3在籌劃著,4、5、6、7、8、9等等都放在心上,終於把我們變成一個,人生沒有範圍的人。把我們變成一個一心能多用,但卻一事都難成的人。

用莊子的話來講,終身疲役卻不知所歸,就是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範圍,就是沒有找到自己的那個【1】。

這個1所在的範圍,是真的需要我們去捨出來的。舍是痛苦的,承受得住失去的痛苦才能舍。一旦舍完又是快活的,人生因為舍,因為不斷的做減法,才能找到自己的範圍。


認知框架


減法生活不止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活境界。

\n


\n

老子《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精神層次高的人,都是減法生活的高手。當一個人能透過紛呈的世相,探知到內在的本源時,便走向了素簡,靠近了幸福。生活越簡單,生命越豐盛。

\n


\n

世界很大,我很小;有人愛多,我愛少。

\n


\n

20世紀中期,著名現代建築大師密斯···羅,提出 "less is more" 的美學理念,極簡主義逐漸形成一種時尚風格,融入到人們的生活方式,並延伸至品味與哲學。

\n


\n

一千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與泗州友人劉倩叔共遊南山。友以野菜相待,蘇軾品嚐後,舉箸慨嘆:“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最有味的,就是這清淡的歡愉。生活簡單就迷人,人心簡單就幸福。


\n

美國學者梭羅,只帶了一把斧頭,到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獨居了2年零2個月,以驗證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諦:“一個人,只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慼慼於聲名,不再汲汲於富貴,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n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減法生活。極簡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數不勝數。全球數千萬踐行“減法生活”的人們,用行動證明著極簡給我們生活與工作帶來的巨大益處。

\n


\n

當我們開始實踐“減法”,就意味著我們要開始清理我們的內在和外在,瞭解什麼對自己最重要,然後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地追求,從而獲得最大幸福。

\n


\n

放棄不能帶來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煩惱的精神活動,簡單生活,從而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提升生活的品質、增加自身的幸福感。

\n


\n

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活得越素簡,越能聽見內心的聲音。生活越是素簡,內心越是絢爛豐盈。適時,適量,不求過多,無需過多。為生活留一些空白,人生則會少一些空白。去掉多餘的累贅,生活中的很多美好,往往都是簡單而真實的。

\n


\n


減法生活的三個重要建議:

\n

將“自己想做的事”“讓自己舒心的事”放在首位

\n

不要攀比,按自己的步調,走自己的路

\n

別考慮“應該做什麼”,而是思考“想做什麼”


減法生活

關於減法生活我最大的心得是來自於書。家裡書多成災,因為總覺得買書是很划算的事,便宜的事,所以從不吝於購買。但有一天我到了一個朋友家,發現她家書不多,但一本沈祖芬讀唐詩,被翻得爛爛的,確切地說,她幾乎所有的書都被翻得爛爛的,因為書不多,僅有的,她都反覆讀過。

她說買回來的書她都會讀,我感受那種擁有很少的狀態,確實感到了閱讀的興致。拿詩詞評論來說,她喜歡的沈祖芬我也有,不僅沈祖芬評唐詩有,沈祖芬評宋詞也有,另外還有顧隨、葉嘉瑩、林庚、江弱水、聞一多等人評詩詞,這麼多的選本,只需要給我一條線,我能順藤摸到很多瓜,並且把所有的瓜都佔有了,然後結果是怎麼樣呢?結果是我雖然有很多瓜,我卻不如那個只有一個瓜的珍惜,所有這些瓜,好像光看著就飽了,甚至不想打開了。

這讓我想到減法生活的實質。減法生活的意義大概是在於讓生活消腫,把那些沒有用的去掉,剩下的,你可以集中你的精力去感受。你的視力被聚焦。

減法生活的代表就是梭羅。他有很多話讓人難忘 ,其中有一句是,我從兩年的經驗中得知,甚至在這個緯度上,要得到一個人所必需的食糧也極少麻煩,少到不可信的地步,一個人可以像動物一樣的吃簡單的食物,仍然保持康健和膂力。

他說,我可以很容易地生產我的一兩蒲式耳的黑麥和印第安玉米粉,前者在最貧瘠的地上也能生長,後者也用不著最好的土地,而且用手就可以把它們磨碎,沒有米沒有豬肉也能夠過日子。

他還說,我僅靠雙手養活自己已經不止五年了,我發現,每、之內我只需工作六個星期,就足夠支付我一切生活的開銷了。

正因為他的生活被減到如此之少,所以他才能更充分地開放他的感官,去感受生活,所以他才能寫出這樣的句子:水果的美味和它那本質的部分,在裝上了車子運往市場去的時候,跟它的鮮麗一起給磨損了,它變成了單純的食品。只要永恆的正義還在統治宇宙,沒有一隻純真的越橘能夠從城外的山上運到城裡來的。

我除草根又在豆莖周圍培新土,幫助我所種植的作物滋長,使這片黃土不是以苦艾、蘆管、野草而是以豆葉與豆花來表達它夏日的幽思——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我沒有車馬,沒有僱工,也沒有改良的農具,我就特別慢,也因此我跟豆子特別親暱了。


陳思呈

我們在日常生活時常是忙碌不堪的,的確需要減法生活的思維。比如,是否真的越忙越成功?想必未必如此。所謂減法原理,並非不努力、偷懶,而是要學會精簡,讓生活中沒必要的事情遠離自己,讓自己的圈子更加簡單和乾淨。

近年來,有個新生的觀念叫“斷舍離”。我曾經寫文章稱:“斷舍離的最終指向,在於通過新的生活方式,獲得庸常生活裡的幸福感。不只是對待廢舊物品,還有對待感情、對待社交關係,對待自己既有的生命記憶,都應做到及時清理,只保留那些最切中關鍵的東西”。其實,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拋棄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留下最重要的事情留給自己處理,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只會做加法,而不會做減法,會讓自己越來越大,壓力會最終壓垮自己。問題的關鍵在於,很多人混淆了做減法和消極懶惰這兩個概念。前者屬於智者,而後者只是弱者的藉口,我們要做智者,要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各個細節,不要讓生活壓倒我們。

還有一點,情感其實也需要做減法思維。我們會經歷很多複雜的情感,有愛有恨有遺憾,而我們不能讓自己情感無處安放,這樣心理會受不了的。給情感做減法,也是讓那些已經無法給自己正能量的情感有個安置的地方,有些情感始終要深埋心底,而在地表之上的情感,則是更值得我們珍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