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道歉是个好开端

校长道歉是个好开端

作者 | 周淮安

01

  这两天的朋友圈被一名大学校长的致歉信刷屏了,他为自己在校庆大会上读错字而致歉。

  说实话,我蛮意外的,相信不少人也有同感。

  中国最著名高校的校长,著名的化学家,享受从三品待遇的高官……一个头顶各种光环的老人,在年逾花甲之时,站出来向公众承认错误,而且是检讨自己“作为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并坦言自己上学时“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

  让一个中国顶尖大学的校长承认自己文化水平差,对于任何知识分子而言,这种令人难堪,近乎自辱的致歉,无疑是需要勇气的。

  这样的场景,貌似还是第一次。

  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唾面自干,横眉不惧千夫指,俯首甘为缩头龟。

  从行文看,校长的致歉是真诚的,更像一个长者在向后辈讲述做人的道理。他至少坦陈了两个道理,很多成功者极少讲的道理:

  一个是权力地位与文化水平不一定成正比,不是说权力越大,地位越高,文化水平就越高,“你们的校长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

  另一个是领导是人不是神,不仅现在会犯低级错误,将来可能还会犯,“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

  古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校长道歉是个好开端。

  02

  母校,就是那个你可以骂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何况还是一个万人敬仰的名牌大学呢?

  校长的一个低级错误,带来的是整个学校的名誉受污,每一个校友都分摊了成本。当母校做出正确的选择,勇于认错,的确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但是,如果借此希望剧情反转,触底反弹,坏事变好事,或者过高评估致歉的价值,恐非理性之态度。

  有人说,“骂某大的绝大多数都是考不上某大的”;“不就读个错字,别的学校还不道歉呢”……

  可以肯定,揶揄、嘲讽校长的网民中,有不少酸葡萄。讲真,我就是其中一颗。

  作为一个三本院校的毕业生,我听见这事的第一反应是:“我靠,某大竟出这种事?”第二反应是:“哈哈,某大也不过如此嘛!”

  但这并不表明我就对这所大学失去了敬意,会觉得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比我还low。

  别的校长念个错字也许大家一笑而过,但发生在某大却成为舆论热点事件,正说明了这所高校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既然是天子骄子,国之重器,那就应当是精英中的精英,楷模中的楷模,而不能泯然众人矣。

未名湖是个海洋,它应当容得下批评,包括来自屌丝的嘲弄。

  03

  与读错字相比,大学校长精神上的贫瘠更让人焦虑。

  这些年,我接触的大学校长不多,但总体感觉很一般,或者说不好。校长不像校长,也不像学者,而像官员,偶尔碰上个气质儒雅的,一说话也是领导干部的感觉,政治正确,滴水不漏,气场很强,思想不足。

  一次参加一个访谈,一位大学校长忿忿不平地抱怨:“这座城市不重视教育,副部级大学太少了,像我们这种地方院校级别低,太吃亏……”

  想想也蛮有道理,既然连大和尚都有从三品级别的,地方大学校长才四品,当然不服气啊。

  那么,大学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校长在致歉信众说:“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听起来放之四海皆准,有点像企业刻在墙上的励志鸡汤。

  其实,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用八个字就概括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隔壁的陈寅恪讲得也很清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换句话说,焦虑与质疑,批判与独立,恰恰是大学的精神所在,也是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阶梯。

  这个简单的道理,连当年这所高校的一名普通图书馆管理员都明白。

  他如果不焦虑中国向何处去,他如果不质疑腐朽的旧制度,恐怕你连当校长的机会都没有吧。

  校长道歉是个好开端,但如果止于开端,那就真正变成“白大”——白读大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