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于丹解说的论语?

天地会铁血少年团长

常言著书立说,言词达意。于丹有言: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按梁宏达的评价:大道至简,于丹讲《论语》把简单的道理搞复杂了。


骈体文式的华丽排比句,融入了太多的注水抒情语言。至于有网友惊呼,孔夫子再世,亦不免惊叹:我都没想这么多!

坊间传说"京城四糟”,不妨看作文人,对抱大腿的同仁不屑笑谈。

丧文化流行,思想多元化,信息流密集立体的今天,如何在主流渠道宣扬主流价值观,又能紧跟时代节奏,不流于古板的说教形式,引起广泛的共鸣,这确实需要布道者才华和觉悟皆作大的提升,与时俱进才行进。

最后还是用于丹的话结束,"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元元的天下

回答问题前,得先问两个问题:一是读过《论语》没有?二是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没有?

《论语》离现在己有250O年左右,从汉代到民国,都有许多大学者在解读。每个时代对《论语》的解读都不尽同,而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说是当今集大成者,她是在国家提倡“民族文化自信”,和“读经热”的大背景下,走向《百家讲坛》的。不管你承不承认,于丹解说《论语》的影响力,当今无人能及。

自宋代开始,科举出题基本没离过四书五经的范围,这使得《论语》成为中华文脉得以传承的最大功臣,从这个角度来讲,于丹讲论语,是在做一件传承中华文化的美事,不应受到这么多指责。

再说于丹对《论语》的讲解。她把一位25OO年前圣人的话(十二章)归结于七个方面来讲解,使当今的人能听懂,有感悟。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只要有一点的文化良知,就不该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她。

于丹讲《论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没有宽泛的知识结构,是万不可行的,因为她站在央视的讲台上。我不相信还有第二个人能把这个古籍说得这么明白晓畅。

于丹讲《论语》,并没有脱离论语本身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她讲“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都在引用《论语》的原文,用历代文豪大家的原文来佐证她的论点(如陶渊明,苏东坡的诗),用小故事来延伸她的论点,或庄或谐,云轻水清,收放自如。你若骂她,得比她有本事才行。

说于丹打开了“心灵鸡汤”的魔盒,使现在的文章充斥着“毒鸡汤,瘟鸡汤”。这真是错怪了她。记得央视播《百家讲时》,总有一些“话外音,心灵感悟”之内的东西,那才是鸡汤,而说这些话的人,根本不是讲坛上的于丹。把一个那么大的传媒平台做的事,要一个小女子来承担,这真不是君子所为。

现在有个怪现象,以骂公众人物为荣。要是谁犯了一点错,就群起而攻之,踏上一只脚,恨不得他永世不得翻身,还要刨他祖坟,骂他亲友。不能因为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不能因为于丹在国外摆了架子,就说她讲《论语》也是条大罪。不偷不抢,不贪不黑,凭本事做学问,过生活,何罪之有?


张慧军HJ

我想问大家,你们最烦什么文体?最烦什么人讲话?我最烦赞美体,最烦领导讲话。赞美体过去的课文、报纸都有,尤其各单位负责宣传的宣传干士们最拿手。赞美体为什么那么讨厌,因为它只是为了赞美而赞美,为了赞美不仅夸大事实,遮蔽缺点,还很可能杜撰事实。文风又是一种讴歌式的、口号式的套话、大话、假话充斥其中。很多人的事迹原本还是值得发掘的,可是一旦让这些宣传干士去写稿子,那最后就变成一盘看之无欲、食之无味,无人感兴趣的东西。不需要分辨分析判断,光看那文风就很讨厌了。领导讲话说具体事情的内容很少,几乎都满篇套话,没有人喜欢听吧。

于丹解说论语先不说她说的对不对,光看她的状态就是一种唱赞美诗的状态。虽然她的语言不是传统宣传用的那种套话连篇的赞美体,但属于赞美体是确定无疑的。为了赞美而赞美,哪怕你说的不是全错,光这种读个论语都试图要沐浴更衣,怀着敬仰的心情去读的状态,本身就是大问题。什么人读书要怀着这样的心理,信宗教的那些人吧,我们难道要以教徒读经书的方式去读论语吗?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孔子都提倡世俗,倡导与宗教保持距离。这反过来用信教者的方式读论语,恐怕不妥吧。这种赞美体才出来时是没有多少人烦,那是因为使用者还不多,如果如宣传干士一般,人人都是这种文风,我想那些不具有价值判断能力的普通人都会讨厌。听太多,看太多,想吐是必要的。

我也读过《论语》,我认为论语非常值得一读,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至理名言都在期中。很多放在现在也是宝贵的精神食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问题吗?据说联合国都引用了这句话。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有问题吗?没问题,非常值得人们记住并实践这句话。可是就算如此,我们就要以那种读经书的状态去读吗?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我们在这里讨论于丹,不是谁都有资格讨论的。讨论国家大事,更不是中人以下的人可以讨论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如果你怀着敬仰的状态,圣人不会有错的状态去解读,能解读吗?作为一个底层民众你又将如何解读?论语里还有很多话她能解读吗?比如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我不信他能解读,因为这句话我已经破解了,里面存有历史信息。如果以敬仰的心态,你会把它理解为至理名言还是历史信息?一个没有怀疑精神的读者,如何破解呢?敬仰和怀疑是矛盾的吧。在论语里还有别的话也是历史信息,比如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她能解释吗?我不信。

于丹同志还有一个著名的句式被网络广为流传,当作笑料,这里就不说了。我觉得于丹可能比我们多认识几个生僻字,多能背诵几段文章,但要以文化学者的姿态解读文化,灌输鸡汤,讲述哲理,还不够格。中国没有一个学者是够格的,起码在我心里,我认为当今中国知识分子整体档次都不高。此人就更别提了。文化认知方面,我这个野路子的都能轻松驳斥,看到他们的不堪和可笑。


國病

正像很多人批评的,于丹国学功底似乎不够扎实、严谨,但却敢于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随意解读和发挥,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寓言故事和个人感悟、心得,硬生生地代入特定的演讲内容,不是“我注诗经”,而是以“诗经注我”的方式,将一碗碗心灵鸡汤灌输给广大的电视观众和读者。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虽然舌灿莲花口若悬河,诗词名句滔滔不绝,但终究显出几分华而不实、故弄玄虚,甚至夸夸其谈、牵强附会。具体例子不多重复,仅仅《心得》第一章《庄子何其人》的标题,就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庄子何人”、“庄子其人”都是十分明白清楚的句子,合在一起“庄子何其人”,看上去很文乎,实际上很不通,纯属生搬硬造。因为“何其”本是在疑问句、感叹句中表达状态的“多么”、“何等” ,而不是她要表达的“是什么”的含义。这样的标题,实在“何其怪异”!

实事求是地说,于丹讲解《论语》《庄子》时都使用白话文,语言生动,神采飞扬,有着很好的现场效果,使以前许多没有直接接触《论语》《庄子》的人从中受益。正如易中天评价的:“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接受采访时也说:“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对于普及儒家文化有较大贡献。

这是她值得肯定的长处和优点。尽管如此,我还是顽固地认为,于丹教授不应该冒充国学大师,去讲解那些艰涩难懂的经典文献,而应该去开设她更擅长的“演讲与口才”、“表演与主持”之类的课程,与其做一个名不副实、被人诟病的国学大师,不如成为造诣深厚、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更加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再刻薄一点说,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学术超女”于丹的那些心灵鸡汤实际就是“迷魂丹”。当普通百姓面临着种种人生困惑和矛盾时,那些被她用华美的辞藻精致包装的“中庸之道”,只能给人带来一时的沉醉和迷幻,她的那些说教或者说“国学”,就是麻醉人们心灵的鸦片,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甘于平庸,在庸常的生活中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与社会完全和解、妥协,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受外界浮华世界众声喧哗的干扰,心甘情愿地去享受那种大国小民怡然自得的“幸福生活”。

当然,这种人生态度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是一些人所乐意见到的。但对于古圣先贤来说,那种随意的发挥、片面的解读,实在走得太远,近乎于亵渎圣贤、亵渎经典。


茗窗清谈

我认为于丹老师解说论语还是不错的。①关于某些人对其评论的‘精神按摩器`说,电视讲座不是大学讲堂,受众是人民大众,在其受到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能使他们受到些精神按摩有什么不好?你先生的节目都是专使观众受到巨大精神刺激吗?②关于有益费语说,百家讲台应既有学术性,又有娱乐性,既有专业性又有大众性,于丹先生能把现代学术语言与当下时尚有语言融为一体,而且出口成章,这已很是难得,现代的一些所谓名咀能达到这水平吗?大道至简是对的,但正因其至简,才需对现代的大众进行解说,孔子说过辞达而已,论语是后学记其言诠,所以论语中篇章确实做到了辞达而已,但现已时过两千多年,不对其解说,普通人能全懂吗?且从古至今解说论语的不止于丹一人,难道都违背了大道至简原则吗?③关于解说连孔子都没想到说,文化学术承继,历来提倡‘接着讲′,不然怎能发展怎能进?董仲舒谶讳之说,孔子讲过吗?朱熹的性即理孔子讲过吗,牟宗三的自我坎陷说,孔子讲过吗?


hu0537

中国人对知识的传播,习惯或者说是讲究”师承",而西学的理念是"求异",这样中国在是否可作为"师”这个问题上先讨论一番,再对"承"讨论一番,吓得很多人不敢发声,限制了很多新观点诞生。对于丹的争议也是在此。于丹在很多传统领域,不仅论语,庄子,还是昆曲等等,都有她自己的见解,让很多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有兴趣去了解这些东西,这就很好了,至于她的观点,见仁见智吧,没有必要去确定一个标准,让所有人当教科书一样去背诵,也不应该这么做,谁敢说他的注解就是作者的真实想法?去除权威思想,才能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平等,包容,创新,活跃的学术氛围,大家参与,才能犮扬光大。


小鱼儿165443684

刚刚从古籍书店出来,于丹还算是有自知之明的,以“心得”为自己的书冠名。在五折区,几本论语心得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你可以说,学术书籍本来就没有市场,可问题是,于丹的论语,自己也不得不认同,这只是地铁读物、心灵鸡汤。

我感到与十年前相比,读者群的素养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于丹最后会和郭敬明一样人设坍塌,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现在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了。我不是先秦文学方向的。十年前,在课堂生,老教授以学术超男超女对易中天、于丹鄙之。其中,于丹更处于鄙视链的下端。

现在我们评价于丹的论语解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读者市场的分化,即于丹的论语是面向大众的,是通俗的,而不是书斋中的,精英的。这种分化导致对于丹的评价呈现两极。由于大众人数众多,自然拥于的也居多。然而,真理从来不是由人数说了算的。你可以下里巴人,但阳春白雪的拥趸可以对前者评论。伏尔泰说,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虽然我不相信你所说的任何一个字。

偶尔去寺庙,周边总会有一些佛教书册被散发到路人手中,我们可以翻阅,但其中粗浅的因果报应教义也可以视而不见。当然,很多中老年群体需要一个宗教导航自己的人生,这是个人的自由。

我觉得于丹的论语解读就是这样一层意义上的 ,康德以来的启蒙运动是祛魅,于丹则是赋魅,她声嘶力竭、黔驴技穷地告诉你真理就在她那里。我看到学者对经典的解析从来表示只是一家之言,他们言语绝无那样的果断、流利、滔滔不绝,仿佛真理在握者的优越感。而是谦恭,谦恭,再谦恭,是商榷,是激起你的共鸣,撞开你思想的火花。而于丹则是苏秦之流的摇唇鼓舌,是《1984》中的真理部……

媒介文化发展到今天,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安于书斋的清苦生活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治学的天赋的。还好,有媒体,有平台,于丹这类人适得其所,总比在课堂上糊弄学生要强。


又是乌鸦的杂酱面

简单的说,于丹讲的论语,就是在相互联系,他抓住了老百姓的心里,特意把问题弄得复杂,来吊百姓的胃口,其实,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就知道,古人再怎么聪明,他也不会想到今天的事情,而于丹讲论语,恰恰是古人没有想到的,她替古人想到了,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听于丹讲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个人也觉得,于丹在讲论语的时候,有些胡乱联系,这也失去了论语的意义,显得很乱,而于丹恰恰是乱中取胜,你是说我不愿意听他讲的东西,虽然从表面上看,她讲得头头是道,但经不起推敲,她只能欺骗那些无知的百姓。


骄然

于丹丹解论语,有人说是个笑话~是吗?

听过一段:子曰,肉不正不食。于解:孔子说,不是正方形的肉不吃。

呵呵😊,于老师,那长方形的肉吃不吃?

正解:孔子说,不方正的肉不吃。

引伸:来路不明的东西,非我勿要。


林根数学

也只能说,每一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的心量,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说言论,只要是在法律范围内,当然是可以发表,也可以争论。凡是语言也就是抛砖引玉。它并不要求你全信。也就是引起你的思考,至于说对否,也只由你自己再去学,再去悟。自己再去掌握正确的。谁又能保证自己说的,就和论语一样正确呢?因此人,也要有点分析的眼光,千万不要简单的认定谁说的一定对,谁又说的一定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