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因何入選《國家寶藏》特展名單?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因何入選《國家寶藏》特展名單?

歷經兩個多月,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講述了九大博物館27件國寶的前世今生故事。昨晚,《國家寶藏》收官,9件國寶最終進入特展名單,它們分別是石鼓、大克鼎、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皿方罍、雲紋銅禁、《闕樓儀仗圖》 、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玉琮、雲夢睡虎地秦簡。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其中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因何入選《國家寶藏》特展名單?

大報恩寺琉璃塔由明成祖朱棣營建並賜名,寶塔建成後,凡是經過長江水面的船隻,在途經南京時都會看到一番盛景:一座九層八面、非常完美的琉璃塔,於金陵城中高聳,152個風鈴隨風作響。就連來到南京的外國商人和傳教士,看到這座寶塔時都連呼“奇觀”。

最早將這個“奇觀”傳入西方世界的,是荷蘭人約翰·尼霍夫。

尼霍夫是一名素描畫家,1654年,尼霍夫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的使團來到中國,他的任務之一是把沿途看到的各種新鮮事都畫下來。

就這樣,全身鋪滿彩色琉璃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毫無意外地進入了尼霍夫的畫中。後來,尼霍夫在旅途中的手稿被整理出版為《尼霍夫遊記》,尼霍夫在書中熱情地推崇大報恩寺琉璃塔,“在我看來,沒有任何中國建築可與它們相媲美”,書中還配上了尼霍夫繪製的寶塔“特寫”。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因何入選《國家寶藏》特展名單?

尼霍夫繪製的南京大報恩寺。

遊記很快在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

1665年《尼霍夫遊記》以法文出版後,激發了歐洲第一個中式建築的靈感,這就是由路易十四授意,於1670年在凡爾賽建成的特里阿農瓷宮(Trianon de Porcelaine)——歐洲最早的帶有中國情調的建築物。

位於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的邱園寶塔,是皇家建築師於1762年仿照琉璃塔建造的。

尼霍夫在書中傳播了一個神話,即寶塔是用陶瓷建成的。這是因為當時包括尼霍夫在內的大部分歐洲人還分不清楚琉璃和瓷的區別,所以一直到很多年後,歐洲人都將大報恩塔稱為“中國瓷塔”。

1839年,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在《天國花園》中,寫到一位名叫東風的少年穿了一套中國人的衣服,剛從中國飛回來。關於中國的印象,東風是這樣告訴他的風媽媽的:“我剛從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鐘都弄得叮噹叮噹地響起來!”

安徒生筆下的“瓷塔”,就是大報恩寺琉璃塔。

可惜,這座一度風靡歐洲的寶塔,最終毀於戰火之中。

關於被毀的原因,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清軍攻克雨花臺後,太平軍為防清軍佔據大報恩寺對城內造成威脅,先下手為強,“用火藥轟之,復挖空塔座下基地,數日塔倒,寺遭焚燬”。

另一說法則是,1856年正逢“天京之變”,北王韋昌輝因為擔心翼王石達開佔領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擊城內,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藥,一面用火炮直接轟擊塔身,最終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礫,而大報恩寺的其他建築也被由此引發的大火全部燒燬。據說,那場大火在天京城南聚寶門外燃燒了幾日幾夜。

無論大報恩寺琉璃塔到底是毀於戰亂還是內訌,這一建築史奇蹟,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幾乎完全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因何入選《國家寶藏》特展名單?

新建的大報恩寺。

不過,就像《國家寶藏》中所介紹的,隨著寶塔的再次發現和重建,如今,“中國瓷塔”再次成了國際上的流行符號。

很多歐美國家的中餐外賣盒上,都印有一個紅色中國寶塔形象。這一“道具”在《生活大爆炸》、《老友記》等風靡全球的美劇中頻繁出現。鮮為人知的是,這個紅色寶塔的原型就是大報恩寺琉璃塔。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因何入選《國家寶藏》特展名單?

《生活大爆炸》裡的外賣盒上印著紅色寶塔。

2015年,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重新開放,一座玻璃與鋼結構結合的新塔,在塔基上重新修建起來。CNN等國外媒體以大篇幅報道了這座新建的寶塔,極盡溢美之詞。

這座享譽歐美世界的寶塔,早已成為中國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深深地植入了西方人的“東方印象”裡。

歡迎轉發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