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改善就是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

有人會報出一個地名,標註自己晚上睡覺的地方所在的位置。可能會粗略地說,在四川、臺灣、美國、澳大利亞。也可能會精確地說,在某某座城市的某間房子裡。

實際上,我想問的不是你睡覺所在地的地名,而是與你密集交互的環境刺激是什麼東西?

抱歉,心理學的老毛病又犯了,不知不覺又開始使用“密集交互的環境刺激”這種大多數人不愛聽的詞彙了。它的意思是指我們皮膚之外和我們發生關係的對象。而且,一般在心理學和社會學以及經濟學的語境下使用,不包括寄生蟲這類生物學對象。

以我為例。我的眼前有一臺顯示器,手指下有黑色的機械鍵盤,桌上有一杯橙汁,茶几上堆滿了書。這些看得見也摸得著的東西,與我們發生的交互作用。我能喝橙汁,敲打鍵盤,觀看顯示器,撫摸書籍。

與我們交互的,除了這些物品之外,還有活生生的人。我們的父母、伴侶、朋友、同事、客戶等人,都是我們的環境刺激。當然,人類與物件不同,我們不會像對待鍵盤和書籍一樣對待人類,不會用手指敲打他們,也不會隨隨便便就撫摸他們。我們會和他們說話。有時只是隨意地聊聊天,有時則是嚴肅地討論正經事,有時則是假裝隨意地聊聊天,實際上在討論正經事。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行為完全由這個人所處的環境所決定。人就像是一臺複雜的機器,輸入一個刺激,就輸出一個反應。這樣看來,改變自我的唯一方式,就是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反應。

通俗地說,自我改善的過程,就是搬家的過程。從不那麼好的環境,搬到更好的環境中。

這裡說的搬家不僅包括改變自己晚上睡覺的地方,也包括改變和自己相處的人。每認識一個新朋友,我們的社交環境就改變了一點點。每讀完一本新書,我們的思想環境就改變了一點點。每完成一項鍛鍊身體的任務,我們的生理環境就改變了一點點。

在改變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障礙。想搬個更大的房子,結果沒錢。想認識某個很厲害的人,結果對方對自己愛理不理。計劃好鍛鍊身體,結果計劃總是擱淺。都打開書準備認真閱讀了,結果翻開一看,書裡的專業術語太多,自己讀不大懂,還不如玩遊戲、看電視、和朋友愉快地聊天。

絕大多數容易摘的蘋果都已經被摘掉了,只留下了高處難以摘到的蘋果。絕大部分障礙也是難以克服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笨,如果發現了容易把握住的自我改善機會,那早就已經在利用那些機會了。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欠缺一些什麼,缺時間,缺錢,缺知識,缺精力,缺自控力,缺良師益友,缺知心伴侶。這些欠缺的東西還經常相互轉化。比如,因為缺錢,所以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工作賺錢。這樣一來,我們就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讀一本知識密度高的學術書籍。多少人買了《經濟學原理》和《社會心理學》這類厚厚的經典教材,但除了剛到手時翻開看了看,現在就一直放在書架上當擺設了?

上述說法看起來很悲觀,但樂觀的人總是能看到更好的前景。假設你欠缺金錢,但有時間,那就可以花時間來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尋找金錢回報更高的工作。如果你有良師益友,那就能從良師益友那裡獲取知識。如果有知心伴侶,那倆人就可以互相激勵,為對方提供自控力的來源。

資源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時間和精力能轉化為知識和金錢,知識和金錢能轉化為師友和伴侶。由於我的工作是批判性思維的教育,自然會格外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平日裡會為大家推薦大量的書籍。其實,以任何一項富餘資源為突破口,將其轉化為其他資源,都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以知識為先。

理論知識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談談自我改善的步驟。

第一步是自我觀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只有先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資源,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這一步,我強烈建議在良師益友的幫助下進行,多收集外界對自己的反饋信息。因為自我反思很難客觀,人們要麼過度自信,要麼不夠自信。

第二步則是制定一個漸進優化的計劃。這裡頭最重要的四個字就是“漸進優化”。無論是減肥計劃還是學習計劃,都無法一步登天,只能每天進步一點點。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飲食習慣、健身習慣、人際交往習慣後,就不容易“反彈”了。制定計劃需要與自我分析結合起來。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應該制定的計劃也都是不一樣的。

第三步就是執行計劃了。執行計劃不是說要100%地按照計劃去做。計劃總是沒有變化快,我們可以根據情況的變化,對計劃做出調整。有時候調得更嚴格一些,有時候調整得更寬鬆一些。而且,執行計劃最好尋找外部環境的監督與獎勵,全靠自己的意志力來強迫自己完成計劃,那幾乎不可能實現。還是那句話,容易執行的計劃,早就已經被你執行了,留下來的都是不那麼輕鬆的自我改善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