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寶寶儘早學說話?

盼寶的快樂時光

我家小壯6個月開始咿咿呀呀發出聲音,8個月會喊爸爸(baba),10個會叫媽媽(mm)12個月會喊姥姥(naonao)爺爺奶奶。一歲多的時候可以說簡單的詞語和短句,2歲可以說句子。3歲可以自己編故事。他在說話方面發育比較早,3歲入園可以把家裡發生的事情告訴幼兒園老師。(從此,我們在他面前談話就很謹慎)在說話方面有一些心得,一起分享。

1、從孩子出生,天天和他說話。和孩子有關的事情都和他說。寶寶要吃奶了,寶寶我們來換一下紙尿褲.....,雖然他根本聽不懂,全家都和他交流。姥姥說,“這個小東西一句話不會說,我每天和他說的口乾舌燥。”從小大量輸入,孩子才會輸出。

2、親子閱讀。從寶寶5個月開始親子閱讀,每天大人讀繪本,寶寶看圖。突然有一天,他看到插圖,就會蹦出一個詞。到一歲以後,大人讀前半句,他就會說後半句。親子閱讀就變成了親子共讀。

3、聽故事。各種早教機、講故事APP,放出聲音,讓他聽。小壯聽故事是最專注的時刻。這一招讓我們省去了很多辛苦,只要給他聽故事,他自己可以玩很長時間。大量的故事聽過以後,他的語言素材就彙集在大腦中,合適的時候就會說出來。

4、不建議長時間看電視。3歲前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孩子要通過聽大人說話,和他人溝通學會語言,如果只是看電視,很難刺激到孩子的語言神經,不利於孩子儘早說話。

父母多和孩子說話很重要,我們小區有一個孩子三歲多還不會說話,檢查沒有任何器質性問題。有一天奶奶帶小孩下樓玩,看到我和小壯在講話,奶奶很羨慕的說,“你和孩子能這麼耐心的說這麼長時間的話,我家孫子三歲了還不會說話”。原來孩子媽媽特別內向,在家裡從來不說話,和孩子幾乎沒有語言交流。孩子一個眼神媽媽就幫他去做,媽媽一個手勢孩子就知道媽媽讓他幹什麼。母子連心,不需要語言交流,難怪孩子不會說話。


慧媽媽家庭教育

和學走路一樣,稀罕學說話也比較晚。

直到17個月大,常用詞還是“啊啊啊、哦哦哦”,這讓她順利成為幫小區大媽尋找優越感的標兵。

那段時間,我聽到周圍大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呦~還不會說話呢?我們家孫子,早就會叫奶奶了……

切~

不過,我記得曾經看一本書上說:寶寶19~22月齡才是語言的爆發期。

我用這個理論安慰自己,想著還不到時候呢,著急個啥……

可是吧,凡事都怕一個“比”字。

眼看著周圍比稀罕小的寶寶,都能說出“喝粥”、“吃飯”、“不要”。

我也漸漸開始慌起來……

你說,她咋就還不會說話呢?

這種糾結的日子,持續了將近一個月,眼瞅著我的捉急就要變成焦慮了。

終於等來了神轉折——

稀罕滿一歲半沒幾天,突然有一天,她指著剛下班的爸爸說:“爸爸回nai(來)ne(了)。”

我當時以為自己耳朵出毛病了,愣了三秒。

一個之前說詞還不利索的小朋友,竟然張口說出了句子。

我以為自己盼稀罕說話盼出了幻覺。

然而爸爸說,他聽到的也是同樣的內容。

神奇了,竟然還有這種操作!

從那次之後,稀罕一發不可收拾,語言能力真的是呈井噴式提升。

現在她19個月,基本已經可以準確地描述見聞、能簡單複述昨天發生的事情、偶爾還能發表一下感想。

嗯,這麼說太抽象,舉幾個栗子吧:

  • 看見我衝咖啡,她會說:“媽媽喝咖啡,牛奶,攪合攪合。”

  • 前一天不小心把小朋友撲到,第二天會告訴我:“豆豆妹妹摔,哭呢 。”

  • 看見我亂攤了一床的被子,她會感嘆:“喔噻,亂了吧唧~ ”

而我也仔細尋思了一下,稀罕從保持沉默到變成“話嘮”的這整個過程。

然後發現,我在幫助她學說話的過程中,好像誤打誤撞地,幹對了好幾件事兒嘞!

今天,在這裡就分享給大家吧——

積極等待

所謂積極等待,首先要做的,就是別和別人家比、彆著急。

坦白講這點我做得不怎麼樣,不過還好沒表現出來,沒把焦慮傳給稀罕。

第二點,就是不要乾等。就算孩子不開口,家長也要堅持跟他說話、聊天,這個時候孩子雖然還不能用語言做回應,但還是會用各種行為或表情反饋,互動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不過要提醒的是,聊天就是放鬆地閒談,說各種有意思地事。我就特別喜歡和稀罕一起看雲彩,邊看邊告訴她:“你看,那塊雲彩有點像小狗。誒~雲彩的形狀又變了,你看,頭那長出來一個長鼻子,這下像大象了哈”。

每次我這樣仰望天空“自言自語”的時候,稀罕也會認真地盯著那些雲,眼裡閃著興奮的光。以前不會說話時,她會指著某塊雲彩“啊啊哦哦”,現在就會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在她的眼裡,有的雲彩像青蛙、有的雲彩像蛋糕、還有的雲彩像勺子……

至於最不推薦的做法,就是為了說而說,比如把一個蘋果擺在孩子面前,拽著他不斷重複:“蘋果、蘋果,這是蘋果,看,大蘋果,你說,蘋~果~!”

因為,語言是用來表達自己的,那麼在任何時候,都應該用他來表達真正想說的內容,無緣無故地,為什麼要重複“蘋果”?

用對工具

在日常生活裡,大人和孩子之間的談資畢竟有限。為了不讓對話變成“尬聊”,我選擇和稀罕一起看書。各式的繪本也給她買過不少,不同的繪本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我發現,在刺激稀罕開口說話這方面,有細節的書特別管用。

比如有一套叫《就是找不到》的書,分為生活、季節、旅行幾個主題。這書是朋友送的,拿到的時候,稀罕還不到一歲,她好像並不是很感興趣,我和姥姥也不知道該怎麼講,於是一直放在書架上接土。

後來,稀罕一歲以後,可能因為生活常識也豐富了,她開始喜歡《七彩生活》和《奇妙旅行》這兩本,有時候會盯著畫面出神,然後指著一些她喜歡的小細節給我看。比如下面這個喝咖啡的火車司機,她就蜜汁感興趣,每次翻到這裡都要反覆指一指。

稀罕指這個司機的時候,我就會像復讀機一樣重複:“嗯,這是司機,他在喝咖啡”然後再根據心情加戲,比如模仿一下喝咖啡,形容一下咖啡的味道之類。

有時候,我也會向她提問,比如看下面這一頁的時候,因為畫面中的東西都是平時常見的,我就會問她:“找找,吸塵器在哪兒呢?”然後再給點提示 “紫色的哦,媽媽已經看見啦,吸塵器。”

如果找到了,她就會特別興奮,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她會發出一聲感嘆:“啊!”現在,她就會重複單詞,高興地說:“a(這)個,吸塵器!”

還有一本對稀罕學說話做出巨大貢獻的書,叫《美麗的夢》。老實講,這本書畫風我並不是那麼喜歡,然而稀罕卻好像情有獨鍾,尤其喜歡下面這頁。

每次能看上二十分鐘,起初看的時候,也是玩我說她找的遊戲,然後她開始能指著上面的小動物說名稱,比如“猴子”“兔子”“孔雀”,最近這幾天,她的技能又升級了,可以開始用句子描述畫面,像先指著一隻鳥說:“鳥”,然後再指指另一隻鳥說:“還一個”。還會指著蝸牛說:“蝸牛,姥爺抓。”

(姥爺夏天的時候帶她去捉過蝸牛)

所以說,類似有居多細節的書,真的很適合讓孩子練習用語言描述,還培養了觀察能力和聯想能力,強烈推薦。

習慣重複

其實,就是鼓勵大家變成“話嘮”。

這個原理也很簡單,語言的學習,都是“先輸入、後輸出”,有了足夠的學習和積累之後,孩子才能內化學習內容,自己嘗試開口表達。那如果家長平時說得少,寶寶沒啥機會學習,自然說話就會相對晚一些。

當然了,做“話嘮”也是有技巧的,無意義的嘮叨和剛才說無緣無故重複“蘋果”這種事,對於提升語言能力幫助不大。

那要怎麼做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隨時隨地描述行為。

具體說,比如給稀罕穿拉拉褲的時候,我就會邊穿邊說:“先抬左腿,穿過去。好,再抬右腿,穿過去,站好,提褲子。嗯,整理好了,謝謝你的配合!”起初稀罕聽著沒啥反應,現在她也會跟著我重複“左腿、右腿,謝謝!”。

另外一種重複,就是完整地替孩子表達出她想說的意思。這種做法,其實也是在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表達方式。

再說個例子——

那天稀罕看見爸爸用我的杯子喝水,就特別著急地指著杯子喊:“媽媽的,爸爸喝。”我問她:“你是想說,這是媽媽的杯子,爸爸不要用它喝水嗎?”她說:“嗯!”我就又重複了一遍:“唔,媽媽的杯子,爸爸不要用。”過了兩天,爸爸又隨手用了我的杯子,稀罕見狀大喊:“媽媽的,爸爸不要用!”

不過,說話的時候,最好要像和成年人溝通一樣,平等地交流。很多書裡也推薦說,從孩子學話的時候起,就不要和他說“兒語”,而是要用正常規範的表達方式。

比如,出門坐汽車,那就告訴孩子“我們坐車去”,而不要說“我們坐車車出出”。又比如,該吃飯了,就說“吃飯”,而不要說“吃飯飯”。

當然了,有些咱們已經喜歡的可愛的說法,比如“拉臭臭”和“尿嘩嘩”還是可以用的。

認真傾聽

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好多時候,大人還是會遭遇聽不懂的尷尬。這時候,千萬保持耐心,認真地聽。不然孩子很可能就不說了。

稀罕就是這樣,如果你聽不懂她說的話,同時又表現出了不耐煩或者漫不經心,那她可能扭頭就走,但是如果你聽不懂,卻表現出對她說的很感興趣,很想知道她在說什麼,那麼她也會受到鼓勵,想辦法表達自己。

比如,有一次,稀罕塞給我一張紙,說:“機、機”(那時候她還不會說飛機)。

我有點懵逼,因為那就是一張白紙,我問她:“你說什麼?”

稀罕指著那張紙重複:“機機呀,機。機機呀,機機呀……”(無限循環)

我去,這簡直比破譯密碼還難。

爸爸想稀罕應該就是在隨口瞎說,於是過來打岔,問她要不要吃水果。稀罕可能覺得自己說的“話”被無視了,急了,氣急敗壞地把紙扔到了地上,然後抿著嘴,不說話、也不動。

我走過去把紙撿了起來,跟她說:“對不起,媽媽沒聽懂,但是我很想知道你在說啥,要不你再試著說一遍?”

稀罕看了我一眼,又說:“機!”然後她好像靈機一動,把紙舉過頭頂,模仿飛機飛的樣子,嘴裡說:“嗚~~~~”。我問:“你是說飛機嗎?”她點頭,原來她是想讓我用紙給她折飛機。

這件事,讓稀罕學會了“飛機”這個詞,也讓我知道了,孩子其實是不會“瞎說”的,他如果在叨叨你聽不懂的“火星語”,那麼一定多點耐心,嘗試去傾聽和理解,你的關注,會給他繼續嘗試表達的勇氣。

還有想提醒大家的就是,傾聽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尊重,即使孩子的表意不清、發音不準,也不要嘲笑,認真給他反饋,終有一天,他會回報以驚喜。


相關推薦:

關於寶寶走路摔倒扶不扶,我想了9個原則,你看對不對


崔玉濤育學園

與同齡兒相比,有些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有些則發音不清晰,對此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說話有早有晚,老人們常說“貴人語遲”,沒有必要過分關心,因而家長常常對這些孩子不予注意。

事實上,孩子說話的早與晚,的確存在著個體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如果在家長給予了適當的教育和關心後,孩子的語言能力隨長大而加強,則儘管可能比同齡孩子晚1--2個月,也屬正常。

但是,有些孩子說話時吐字不清,家長也未加註意,那就可能造成以後的語言障礙。 寶寶滿1歲後,就已經具備開口說話的能力。在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做些什麼來使得寶寶早點開口說話呢? 

讓寶寶儘早學說話4個好辦法
  1. 1

    聽:

    即讓寶寶聽你講故事、念兒歌和說話。睡前講故事、念歌謠應是寶寶每天“必修課”。每個故事至少要講1~2周,兒歌也要固定幾首,短小易記,朗朗上口。經過多次重複,寶寶的大腦就會建立起一個加工系統,使故事和兒歌變成他的內部語言,他雖然還不太會說,但如果你故意念錯時,他會表示不滿。然後你應當嘗試讓他“接話”,或者接兒歌中最後一個押韻的字。

  2. 2

    看:

    即看物說話、看圖說話。這時方法是很重要的,要採用“有問有答式”。首先是“你問他指”。如你問“熊媽媽在哪兒?”,他可以用手指出你說的動物來。而當他熟悉了這些詞彙以及詞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後,你就必須改變問法,“你問他說”,如你問“這是誰呀”,此時還用手指作回答就不靈了,必須說出“熊媽媽”的詞來才行。

  3. 3

    動:

    即做動作學說話。1~2歲寶寶是個小小的運動員,他學會的動作技能不僅多而且明確,如:爬、走、跑、停、跳、攀、拿、扔、滾、要等。做動作學說話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你要用準確的語言“翻譯”他正在做的動作;二是他聽你的指令做動作;三是邊說邊做動作,即做說並行。

  4. 4

    日常對話:

    每天你都要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和寶寶說話、對話,語言要簡短、明確、正規,不要說娃娃語,想讓他說出的字要讀重音或多重複幾遍,啟發他說話的願望。最重要的,是使寶寶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和學話的氣氛。要用輕鬆的、遊戲似的、純屬娛樂性的方法和在充滿愛的氣氛中教寶寶說話,因為孩子只有在感到有人愛他的情況下,他的言語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END
寶寶說話晚的5大可能原因
  1. 可能是智力低下:

    引起語言發育遲緩最常見的原因是智力低下。智力與語言有極密切的關係,語言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小兒的智力水平。智力低下的小兒不能注意別人對他說些什麼,精神不能集中,模仿別人的語言的能力也差,不能表達和理解詞的意義。

    智力低下的小兒開始說話的年齡晚,而且不能用詞來表達其意。在大的孩子表現為說話不切題,模仿語言,把別人間他的話重複一遍作為答覆,而且常常有重複語言,一句話翻來覆去地的說。智力低下的小孩開始說話時,有時雖然也能說情楚某個詞,但不久往往又忘掉了,以致幾個月內又聽不到這個詞了。

  2. 或聽力有缺陷:

    聽力缺陷也會影響語言的發育,嚴重聽力喪失的小兒無法學習說話,若聽力·喪失不太嚴重,還可以看著別人口唇動作學著發音,口形變化明顯的容易學,如“撥、夫、嗚”等音,但對一些依靠舌頭運動發出的聲音,如“哥、勒、了”等,由於看不見舌頭的運動,學起來就困難了。若在會說話以後出現聽力障礙,一般不影響說話,但若在小兒早期,即使是輕微的聽力障礙世會影響說話。

  3. 家庭的遺傳因素所致:

    家族因素與說話早晚也有關係。有些孩子智力發育正常,又沒有聽力障礙,也沒有找到其他疾病,僅僅是說話晚。這種小孩與家族遺傳有關,孩子的父母說話可能也晚。

  4. 環境影響:

    環境因素對孩子語言的發育影響很大,據有關報道,在西方社會,慈善機構裡撫養成長的小兒,語言發育較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晚,開始學習說話和組成句子也都比較晚。

  5. 父母教育的方式和態度:

    父母的教育文化水平、對子女的關心程度都影響著孩子的語言發育。有的家長整天不停地批評孩子的說話方式或語調、模仿譏笑孩子不正確的發音,或很少與孩子說話,這都會影響孩子說話的積極性,不利於語言發育。有些人認為,對孩子照顧過多,在孩子沒提出要求以前就把東西準備齊全了,這樣會影響他學說話,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還有人認為,孩子不學說話是因為他太懶了,這種說法也不對,孩子不說話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還不會說話。


孕媽媽知識講堂

關於這個問題,有兩點先要澄清一下:第一,孩子的語言不是“教”會的,而是在和成人積極的互動中“習得”的;第二,不是孩子越早說話越好,中國有句俗語叫“貴人語遲”,在某種層面上來講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有本書叫《語遲的孩子》中有很多的例證。

通常,0-3歲是孩子的語言形成期,其中0-1歲是孩子語言形成的準備期。在孩子整個生命前3年的時間裡,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語言的發展。

孩子自出生就具有某些語言的本能(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斯蒂芬平克的《語言本能》一書),孩子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首先學會的是語音和其他聲音的區別,新生兒還能辨別不同的語言,而且很快獲得辨別不同話語聲音的感知能力,天生能夠區分不同的類詞(對名詞、動詞等實詞的反應優於虛詞),同時新生兒很快就表現出初步的交際傾向,所有的這些都是孩子語言萌芽的基礎。

孩子語言的發展

1-3個月 簡單音節階段,發出的多為單音節,也會開始出現“咿咿”、“呀呀”等雙元音,能把聲音與臉結合在一起

4-6個月 連續音節階段,與成人交往中出現學習交際“規則”的雛形,能辨別一些語調、語氣和音色的變化

7-9個月 小兒語階段,能辨別更多的語調、語氣和音色的變化,懂得簡單的詞,手勢和命令,但理解具有情境性,用大人聽不懂的“小兒語”來吸引成人的注意,能認出故事中曾聽過的、熟悉的字和詞彙

9-12個月,學話萌芽階段,開始出現近似詞的發音,開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語言,語言的交際功能開始擴展,開始出現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因為現在家長的重視,很多早期語言刺激豐富的孩子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出現的時間有所提前)

13-15個月,語言沉默階段發音熱情進入沉默,理解語言迅速發展,喜歡聽成人重複地說話,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字詞出現

16-18個月,詞義“錯誤”階段,理解更多的句子,會給常常見到的物體命名詞義使用上常常出現錯誤(比如用“毛毛”代表所有有毛的東西)

19-21個月,詞彙爆炸階段,能理解的詞彙數量和種類與日俱增,詞語理解能力不斷提高,能很快的掌握新詞,還會自創新詞(比如孩子小名叫嘟嘟,媽媽叫他“嘟寶”,他會學著叫媽媽“媽寶”)

22-24個月,雙詞句階段,喜歡提問,語言上出現“反抗行為”,出現代詞“我”,會通過閱讀學習更多的詞彙

25-27個月,簡單句階段,基本上能理解成人所使用的句子,語音逐漸穩定和規範,語言使用出現結尾策略(不管實際情況如何,都使用問句末尾的詞來回答,如問“吃了沒有?”,不管吃沒吃都回答“沒有”,主要發生在1歲半到2歲半,3歲左右消失)

28-30個月,疑問句產生階段,能運用多種簡單句型,複合句也初步發展,疑問句逐漸增多喜歡自言自語,遊戲時常常一個人講話

31-33個月,疑問句高峰階段,說話不流暢,表達常有“破句”現象(即口吃或是在不該換氣的地方換氣,主要是說話跟不上思想),能抽象句子規則內化語言,

進入語法爆發期

34-36個月,多詞句和複合句階段,詞彙量迅速增加,對新詞感興趣,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口語表達能力增強

至孩子3歲時,大部分孩子的語言會發展到一個比較不錯的水平和階段。但是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孩子語言發展的階段是相對的,孩子與孩子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男孩和女孩之間,整體而言,女孩會優於男孩

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促進孩子語言發展,關鍵的是依據孩子語言發展的階段特點和需求,給予孩子及時的幫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語言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漸“習得”的。所謂“習得”,就是要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積極的和孩子互動,並及時就孩子的語言和溝通表現給予反饋。除此之外,及早的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可以嘗試以下的一些做法:

“家庭巡遊” 所謂“家庭巡遊”就是在寶寶出生不久之後就開始帶著寶寶在家裡面的各個房間或是區域進行“遊覽”,在遊覽的過程中,不斷的給孩子做“實物指認命名”的活動。這麼做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幫助新出生的嬰兒熟悉自己的生活環境,更容易建議起孩子的安全感。另一個則是可以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庭”的範圍可以不斷的擴展,不用再侷限於孩子生活的幾個房間,可以逐漸的擴展至室外孩子經常活動的區域。

“實物指認命名” 在孩子語言發展的早期,“實物指認命名”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積累大量的“聽覺詞彙”(孩子早期的詞彙發展是由“聽覺詞彙”到“口語詞彙”最後到“視覺詞彙”的) ,同時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建立起對事物的“概念”(孩子概念的發展會經由“實物-玩具-圖畫-文字”的過程,比如汽車,孩子一般先認識汽車實物、然後到汽車玩具,再到汽車圖片,最後到“汽車”這兩個字),而概念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高級階段。對於1歲以內的孩子,對其常見的生活場景中的實物進行指認命名就OK了。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於實物的指認命名可以有一些變化:由實物的指認命名過渡到圖片的指認命名,由成人指著將實物的名稱告知孩子逐漸的過渡到成人說實物名稱孩子指認最後過渡到孩子自己對事物或圖片進行命名。

讀兒歌 兒歌幾乎可以說是孩子語言發展最好的催化劑(唐詩也是可以的,但只是讀給孩子聽就好,不要求理解也不要求背誦)。一般兒歌都有很好的節奏、音韻和結構(如唐詩就非常講究“起承轉合”),這些恰恰也是語言發展最為關鍵的部分(語言的核心要素是語音、語詞、語法)。給孩子有節奏的讀兒歌,或是用不同的節奏給孩子讀兒歌,除了節奏感本身帶來的美感之外,其實也是在幫助孩子不斷的做“語詞”的切分(床前/明月/光vs床前/明月光vs床前明月/光)。給孩子讀押韻的兒歌,則是在給孩子做語音的啟蒙及語音意識的培養(漢語語音本質上就是聲母和韻母組合的規則,押韻的兒歌是極好的學習載體)。當孩子反覆聆聽同一首兒歌時,孩子會不自覺的進行模仿,在模仿的過程中,兒歌的結構內化成孩子自己的語言結構。

非言語性言語 孩子從4個月左右開始就會表現出與人交往的傾向,當大人與之說話時會用眼睛盯著大人看。也是從4個月左右開始,孩子開始能夠辨別成人語氣、語調、音色等的變化,而到7個月左右時,開始能夠理解成人的手勢等肢體語言。有研究表明,孩子在早期學習語言不僅僅是依靠其耳朵聽的,還會更多的藉助其眼睛的看,甚至在某個階段看會成為孩子學習語言的主要途徑。看什麼?看成人發音時的嘴型,看成人講話時的表情、肢體動作等。語氣、語調、尤其是表情和肢體動作等,統稱為“非言語性語言”。“非言語性言語”是孩子“言語性語言”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催化劑。在孩子語言發展的早期,大人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應該儘可能使用更多的肢體動作或是儘可能豐富自己的表情,同時應該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表情的變化及肢體的動作(所以應該面對面的和孩子進行交流)。

語言操作遊戲 結合孩子語言發展的特點,和孩子一起玩相應的語言遊戲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如孩子1-3個月單音節階段時,和孩子一起玩矇眼遊戲,當打開眼睛時家長髮出一些單音節的音;如4-6個月時,用不同的語氣、節奏等給孩子讀同一首兒歌;7-9個月時和孩子一起玩指認物體的遊戲(前提是之前有大量的實物指認命名活動),9-12個月的孩子玩打電話的遊戲(簡單的語言)或是和寶寶一起玩學動物叫的遊戲;13-15個月的寶寶可以一邊念兒歌一邊做動作;16-18個月的孩子一起玩詞語顛倒的遊戲(如嘟寶和寶嘟);19-21個月的孩子可以玩詞語接龍、我說你來做等遊戲。以此類推,根據不同年齡孩子的發展特點和需求,用相應的遊戲促進其更好的發展。可玩的遊戲非常的多,這裡不一一列舉,感興趣或是有需求的可以去網上搜一搜語言遊戲,相信會找到非常多的,家長可以選擇那些易於操作的和孩子一起玩。

及時的反饋孩子的言語表現 哈佛大學的一群研究人員做過一個早期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他們發現在出生的頭3年孩子跟孩子之間的說出的詞彙量的差異竟然達到了驚人的3千萬個,因此被稱之為“三千萬詞彙鴻溝”。研究進一步表明,造成孩子之間詞彙差異量以及語言發展差異的原因除了一般所理解的輸入量的差異之外(一般認為孩子聽到的越多說出的就會越多,這其實不完全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能夠給孩子的言語表現以積極反饋的家庭的孩子語言發展更好。因此,當孩子有積極的言語表現時(包括說出的話或發出的聲音等言語性言語表現和肢體動作等非言語性言語表現),大人應該及時積極的進行反饋。孩子從大人的反饋中會強化或是調整自己的言語表現。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大人在面對孩子時,常會出現一種“嬰語”現象,即用嬰兒的語言對孩子說話或是簡單的重複嬰兒的聲音或言語對孩子進行反饋,這其實是不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的。成人對於孩子的言語的反饋應該走在孩子語言表現的前面,當孩子能說一個詞時,成人應該反饋以短語,當孩子能說短語時,成人應該反饋以句子,如此才能真正的引領孩子語言的發展。

閱讀,閱讀,閱讀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毫無疑問,閱讀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途徑。甚至可以說,在孩子語言發展的最初3年,閱讀的重要目的就是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張。通常情況下,閱讀對於孩子語言的促進,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因為孩子小,父母不太容易找得到和孩子溝通交流的話題,閱讀的圖書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載體和工具;另一方面,圖書中的圖畫和文字,為孩子的指認命名、詞彙積累、語句模仿、表達結構組織等提供了對象。so,經常閱讀的孩子語言發展一般都不會太差。當然,如果能在適當的階段給孩子提供適合的圖書,對孩子語言發展會更好(這個問題在此不做展開,有機會再細說)。

以上,是在0-3歲階段促進孩子語言發展比較重要的一些方面。當然,要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還會有更多的方法及途徑。

最後有兩點要特別強調:第一,孩子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會有階段性和起伏,尤其是在某些階段會出現一些些小小的問題,如1歲多一點時的“語言沉默”,1歲半時的“語義錯誤”,3歲左右的“口吃”等等,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現象,切不用過於關注,尤其是切不可因為這些而採取某些特別的行為進而給孩子造成特別的壓力甚至是傷害。第二,孩子語言發展最為關鍵的在於成人的陪伴以及成人陪伴時積極的互動,在與成人積極的互動中,孩子會自然而然的“習得”語言,切不可想著用什麼特別的方式或是材料來“教”。


孩子閱讀這事兒


寶寶4—5個月大的時候,可以偶爾會蹦出第一聲“ma”或“ba”,家長不要過於激動,那時寶寶他們還不懂該發音的意思,不會真正把這些發音和“爸”“媽”的含義聯繫起來;寶寶6—9個月,他們會說的話更多了;寶寶12—17個月,他們可以使用一兩個詞了,而且知道它們的含義;寶寶第一批詞彙掌握是在1-1.5歲時,數量大概在50-60個左右;1.5歲-2.5歲是寶寶掌握母語基本語法的關鍵期;3歲時詞彙量能增加1000個左右,3歲為寶寶語言的爆發期。

由上可知,寶寶的語言發展的特點,有著敏感期,1-3歲是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同時,寶寶語言發育又有階段性:一是簡單發音階段、二是連續發音階段、三是學話萌芽階段。

其實,寶寶語言的發展是以生理成熟度為基礎,加強寶寶肺、咽、唇、舌是個主要發音器官的鍛鍊。為此,0-1歲、以加強寶寶聽力與發音能力的訓練,和用恰當的方式激發寶寶說話的需求;1-2歲以幫助寶寶增加詞彙量,和準確發音訓練為主;2-3歲,以語法學習和訓練寶寶講整句話為主。

寶寶詞彙的積累是從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稱開始,所涉及的詞彙範圍有人、食物、玩具、動物、交通工具等。為此,採取以下辦法,可讓寶寶儘早開口說話。

1、多與寶寶對話。有研究表明,寶寶對成人語言的學習和選擇性模仿,是他學習語言的重要條件。因此,家長應儘可能抓住一切機會與寶寶多對話,看到什麼就告訴他什麼。比如:“這是電燈”、“這是汽車”、“這是狗狗”,而且與他交流時最好面對面,寶寶會照著你的口型學說話。

2、多與寶寶親子共讀。現在市面上國內外優秀繪本數不勝數,家長可以買一些與寶寶親子共讀,一開始建議買多圖字少的繪本,逐漸增加難度,親子共讀絕有助於寶寶早日開口說話。親子共讀時,建議家長親力親為,不建議用早教機、故事機,因為與寶寶親子共讀時,不僅增加親子感情,而且寶寶可以觀察家長念繪本時的口型,學發音。

3、多給寶寶聽兒歌。兒歌也是寶寶接受和掌握語言的最佳形式之一,寶寶在聽旋律的同時,自然而然就記住了歌詞。所以,每天安排一定時間,給寶寶聽聽兒歌。

4、多帶寶寶接觸外界。多帶他們去小區廣場、兒童娛樂場所、動物園之類寶寶聚集的地方,讓寶寶與同伴一起玩耍,在玩耍中擴大認識與交際範圍,有利於寶寶語言的發展。

還有,與寶寶交流時,運用一些小技巧。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和興趣,可採取誘導法,比如:指物訓練時,最好帶上他的名字,讓他知道,你這是和他在交流;運用感嘆詞,如:哎呀,啊;說話時語調要有抑揚頓挫,讓寶寶感受語言的悅耳、動聽。還有,與寶寶交流時,一開始要簡短,合乎語法;語速緩慢,增加停頓;話語多重複。

另外,寶寶的生長髮育有個體差異,別刻意強求。總之,與寶寶多說、多玩、多外出走走,均有助於寶寶語言發展。


睿爸育兒

教寶寶學說話的4個小竅門

不妨從照鏡子開始

媽媽們可以將寶寶帶到鏡子前,讓寶寶認識鏡子裡的那位小朋友,並指著鏡子對寶寶說“這是寶寶”,“這是媽媽”,讓寶寶能在愉快的情緒下主動開口學說話。另外,還可以拓展到寶寶身邊的每一個人身上,比如爸爸、爺爺、奶奶、奶瓶、蘋果、冰箱、電視等,告訴寶寶身邊每一種東西的名稱,讓寶寶慢慢學會使用語言來得 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寶寶讀童謠

媽媽們在教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不妨多給寶寶讀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謠,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寶寶的詞彙量,也能夠讓寶寶感受到語言韻律的魅力,進一步增加寶寶學說話的興趣。

邊玩遊戲邊說話

在教寶寶學說話時,媽媽可以多帶寶寶玩一些類似於躲貓貓的遊戲,在遊戲中寶寶對媽媽豐富的表情變化的觀察和對媽媽動作和語言的模仿,都能夠為寶寶進一步的語言發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簡單的親子共讀

一 般當寶寶發育到3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可以為寶寶選擇一套顏色鮮豔的布書或紙板書,開始和寶寶的第一次親子共讀了。剛開始的時候,媽媽不要給寶寶講過於複雜的故事情節,只是告訴寶寶畫面上的物品分別都是什麼就可以了呃,這時候,簡單明瞭的語言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也更有利於寶寶學習簡單的發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們不妨穿插進這4個小竅門,讓寶寶在輕鬆的環境下說出自己的第一句話。另外,寶寶的智力發育與說話早晚並無直接關係,而說話早的寶寶之所以給人比較聰明的印象,也僅僅是因為較早會說話的寶寶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緣故。

同時,媽媽們在教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也要避免以下3個常見誤區。

1、 一個勁兒的對寶寶嘮叨不停。儘管讓寶寶生活在一個語言氛圍濃厚的環境中有助於寶寶語言能力的發育,但如果一天到晚只聽到媽媽在教寶寶學說話,而沒有留給寶寶自護表達的空間,對寶寶的語言發育也是有阻礙的。因此,媽媽在教寶寶學說話的時候,更多的傾聽寶寶的表達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2、不斷地強迫寶寶學習新詞語。在教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一直不斷地給寶寶灌輸新的詞語,而不等待寶寶去掌握已有的詞語,也是十分忌諱的。因為,要給寶寶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已學的詞彙。

3、 用“嬰語”和寶寶進行交流。媽媽們往往會認為用疊音詞等“嬰語”和寶寶說話,會讓寶寶理解起來更加容易,而事實恰好相反,在媽媽們不斷用“嬰語”和寶寶交 流的過程中,反而容易誤導寶寶的語言表達方式,因為,在教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媽媽們應首先做到用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寶寶交流。


一生何求_70

寶寶有段時間嘴巴里會出現“嗯”“啊”的話音,那麼作為寶寶媽媽的你,就要積極的回覆他,他以為你在跟他聊天,跟他說話呢。

其次,你要多跟他聊聊天,說說話,比如:你要幹嘛,去幹嘛,在做什麼,你都要跟他說說,就拿穿衣服來說吧,給寶寶穿衣服的話,你可以跟他說:“寶寶,我們穿衣服啊,穿漂亮的衣服,我們也能成為漂亮的寶寶呢,人見人愛的寶寶哦,那我們開穿衣服了啊,我們來,先穿左手,再穿右手,寶寶真棒,衣服穿好了,寶寶真漂亮啊,好美啊!”有的寶寶不喜歡穿衣服,慢慢的,你這樣做的話,寶寶穿衣服的事也解決了,我家寶寶就是,一開始,每次穿衣服都哭,後來我以商量的口吻跟他說,跟他商量,也讓穿,後來大大了,就自己拿衣服給我幫他穿。我家寶寶8個月的時候叫媽媽,叫的可清楚了,9個月時會說走,和打打打。


語言的問題也解決了,穿衣問題解決了!


紫色的鬱金花

我是一位畢業於醫學院,主修臨床醫學心理學,輔修營養學的媽媽,唸書的時候,我們學過一門課程叫做發展心理學,講的就是在孩子的各個敏感期對孩子進行教育或者能力開發,很符合現在早教的理念,我就是運用這個知識點教寶寶說話的,不知道是遺傳的原因(據說我說話就比較早)還是訓練方式有效,我家六六的語言能力確實比同齡孩子好很多。剛滿兩歲,會用因為,所以,但是… 有點囉嗦了,一說到孩子家長就容易滔滔不絕,下面言歸正傳。

孩子說話的早晚,首先取決於遺傳,語言發展有幾個特點:1)理解先於表達,就是先能聽懂,再會說;2)非口語表達突出,指動作、語調、表情的表達很明顯;3)對詞的理解是有序的,先是什麼(名詞),然後做什麼(動詞),最後事物是怎樣的(形容詞);4)語言的理解與經驗有關,所以概念的建立,掌握詞彙量的多少,是測量嬰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標誌;5)電視機對於嬰幼兒的語言發展有阻礙作用。

0—1歲是語言的準備階段,又叫前語言階段,需要大量的傾聽各種不同的聲音,促進大腦神經的發育,大腦會對這些進行分析和儲存;1—3歲是語言的發生階段,也叫突發期,這階段一定要多陪孩子說。

所以,關於怎麼教寶寶儘早說話,總結起來就是,一歲以前,多給孩子聽各種不同的聲音,家裡不同的人都可以多跟孩子說,告訴他這是什麼,你在做什麼;當孩子能發出咿咿呀呀聲音的時候,就聽他說,點頭讚許(不管你聽懂沒聽懂),還有就是1歲以後多陪孩子說,聊天,講繪本,不要總把孩子扔一遍拿著電話。


晶姐思生活

從寶寶能咿咿呀呀發出不知名的音調開始,粑粑麻麻們就盼著寶寶能喊句“爸爸、媽媽”~

要知道,寶寶學說話可不是一蹴而成的,這不僅僅與寶寶自身發育有關,寶寶生長的環境以及家長平時的引導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那麼寶寶是怎麼樣一點點學會說話的?家長又該如何做出正確的引導呢?

寶寶學說話的過程

前語言理解期(0-8個月)

新生兒

  嚴格來講,小嬰兒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就是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語言表達。

1個月

  這個時期的嬰兒會用嘴唇、舌頭髮出一些聲音,處於最初發聲階段。

2個月

  該階段的主要特徵為反射性發音,發音部分決定於嬰兒聲道的生理結構。會發出”a、o、e”三種或三種以上聲音。

3-4個月

  3個月時,寶寶開始發出一些舒適狀態的聲音,比如:呵呵笑聲,能大聲地發出類似元音字母的聲音,如“ou、h、k、ai”,有時還會長聲尖叫。4個月的嬰兒在這個階段喜歡與家長“對話”並且能夠自言自語,咿咿呀呀。

5-6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在家長呼喚他/她名字時,會注視微笑;熟悉的人或玩具出現在寶寶面前時,寶寶會對人和玩具說話;寶寶高興時,還會模仿粑粑麻麻的發音呦~

7-8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進入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嘍,在正確的引導教育下,有些寶寶是已經可以發出比較明確的音節了,比如:”papa、mama”。

寶寶語言達標檢測標準
簡單發音:會發較多的元音,如:a/ai/e/o/u和少量輔音m/h 等。
連續音節:會發的輔音增加;而且出現重複的連續音節。寶寶發出ma-ma,pa-pa的聲音,這是前言語階段的發音現象。


語言理解期(9-12個月)

9-10個月

  寶寶在這個階段會說的話更多了。會模仿類似大人的語氣和聲調,也是學習說話的一種方式。媽媽可以給寶寶讀書來鼓勵他的牙牙學語,也可以多對寶寶說話,讓寶寶多模仿,鍛鍊語言能力。

11-12個月

  能夠對簡單的語言要求作出反應,能用一兩個詞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緒,且喜歡模仿大人的說話方式。在正確的引導教育下12個月的孩子是可以說出”爸爸、媽媽、姨、奶、抱”等5-10個簡單的詞,若是遇到他不會說的,會用動作來回答問題。

寶寶語言達標檢測標準
學話萌芽:會發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變換音調,還能模仿成人和學習新的發音,有時可以對著物品發出正確的讀音。


口語萌芽期(12-16個月)

12-16個月

  這時寶寶已經能明白一些詞語的意思,並能準確說出詞語。寶寶甚至會練習變換聲調,在提問題時,把語調升高,提出一個正確的疑問句式。這時候寶寶漸漸地意識到說話的重要性,以及語言在表達他的需要方面具備的強大力量。

寶寶語言達標檢測標準
開始吐字:他們可能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一般都是“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寶寶學說話比男寶寶快一點兒。男寶寶可能1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詞彙。
主體語法掌握期(16-36個月)

16-23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學習詞彙的速度為每天10個或更多,尤其在18-20個月之間。

24-36個月

  寶寶詞彙量可能已經多達200個了,其中大多是名詞。寶寶還不能理解第一人稱的使用方法,他會喊出自己的名字,提出要求。

寶寶語言達標檢測標準
詞彙疊加:詞彙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彙,也可以聽懂一些複雜句子的意思,他們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詞彙加以組合。
詞彙短句:這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彙可能從200個增加到1200個。寶寶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開始有了動詞或副詞的使用。
語法學習:大部分的寶寶都可以瞭解長的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並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裡會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這時,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瞭解七八成左右。

特別強調


要提醒各位爸媽們的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規律和特點,學會說話的時間早晚各有差異。正常情況下,發育晚的孩子與發育早的孩子相比有4-6個月的差異,超過這個時限,父母就要多加註意了。

家長該如何正確地引導教育?

說“媽媽語”,不要“寶寶語”

  

現在不提倡使用“寶寶語”,比如說吃飯飯、穿鞋鞋等,而是提倡採用正常的詞語和句子:吃飯、穿鞋子,今天我們說的“媽媽語”,則是採用緩慢的長音、高音來說話,句子要簡單,並配上誇張的表情,比如說吃飯,可以放慢我們說話的速度“chi--fan”,並把嘴巴張大,作出誇張的面部表情,這樣來幫助寶寶理解語言並學會說話。

做什麼說什麼

  

不要認為嬰兒不能理解我們的語言就對寶寶默默不語,相反,小嬰兒是可以去理解知曉你所表達的意思的,因此當寶寶餓了哭的時候,你可以說“寶寶是不是餓了呀?媽媽來給寶寶餵奶”;當你給寶寶做飯的時候,你可以說“我先切生菜、西紅柿,最後是脆脆的胡蘿蔔”;帶孩子出去玩時也可以把看到的東西指給他,比如:汽車,小鳥、花,也可以說“我看到一輛汽車,一群小鳥”,“汽車嘀嘀嘀”“小鳥嘰嘰嘰”。總之,不管你做什麼,看到什麼,都可以告訴寶寶,讓他接觸更多的詞彙。

指著說

由於小寶寶的視野有限,我們只是把看到的東西告訴他,他可能不知道我們說的是什麼,配合手指,手指指著我們說的物體,便於寶寶理解。比如,看到汽車,手要指著汽車,或者用寶寶的手指,讓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說的物體上,然後說出名稱,這樣效果遠比單說,不配合手指要好的多。

充分利用音樂和遊戲

  

你可以挑選一些簡單的兒歌,和他一起反覆唱,那些重複的句子,他很快就能流利表達了,再配上動作,寶貝會玩兒很嗨的。平日裡玩的識別身體部位的遊戲,“你的耳朵在哪裡?”“這是你的嘴巴嗎?”,大一些的寶寶還可以玩兒角色扮演遊戲,比如做飯、看醫生等場景,在遊戲中,如果沒聽懂他的意思,你可以要求他再重複一遍,這些遊戲都很值得推薦。利用好音樂和遊戲,對於寶寶的語言發育也是有好處的。

採用選擇式的提問

  

試著詢問寶寶一些選擇性問題,比如“你想喝一杯奶還是水?”當他回答的時候,你還可以告訴他“謝謝你寶貝,媽媽這就給你拿想喝的奶/水來”,以此來鼓勵寶寶表達自己的想法。

給寶寶讀書

  

閱讀能夠帶給寶寶更多的詞彙量,可以從最簡單的紙板書、卡片書開始,隨著寶寶的成長,逐漸增加故事的長度。如果他/她對於書中的某個內容比較感興趣,可以由此多說一些相關的內容。比如男孩子比較喜歡車,那麼就可以說更過關於車的事情,並重復嘮叨的說給他聽,並鼓勵他模仿你說的。

  

有些家長問“什麼時候開始給寶寶讀書比較好?”我想說,任何時候都不嫌早!而且也不在於你給寶寶讀了多少不同的內容,即使相同的內容反覆閱讀,都對語言學習有幫助。

特別強調

  

有時候寶寶不說話可能是因為發音跟不上,當詞彙積累到一定程度,他就會開口說,但是也有些情況屬於發育遲緩,常見的原因有口腔損傷,比如舌繫帶短,聽力問題,比如耳部感染影響聽力等等。當你覺得有問題時,要立即諮詢醫生,及時發現問題、排除問題。

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對寶寶語言的引導教育,認為寶寶聽不懂我們說的話。但是,要明明白白告訴大家:家長早期的語言引導、交流,可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會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閱讀、寫作、學習,可是很多家長卻不明白。

  

所以,做一枚快樂的嘮叨鬼吧,不要覺得只要餵飽他/她,及時換個尿不溼就是個合格的粑粑麻麻了。面對寶寶時請放下手機或是其他電子產品,和寶寶多說說話,把想到的能說的都講給寶寶聽,這樣你就不會因為看到別人家孩子嘰裡呱啦說個不停時,自家寶寶卻不愛說而充滿疑惑了。


更多育兒資訊,歡迎wx關注【知幼】


知幼

寶寶學說話的關鍵在於環境!我們要儘量給寶寶提供一個優質的語言環境,幫助他提前積累一些詞彙和概念,並幫助他將這些詞彙、概念和對應的實物、時間建立聯繫匹配,比如寶寶吃飯時候告訴他“吃飯。最重要的是鼓勵寶寶說話,最好主動提一些問題讓寶寶回答,不要幫他說話或輕易滿足他的意圖,比如寶寶想要一個玩具,我們不要馬上給他,要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

家長的語氣、表情、情感等提升語言質量的要素有利於吸音寶寶的注意力,促使他試著理解你話語的意義,因此建議家長認真地與寶寶進行交流,儘量避免“啞巴”式帶娃和多語種串混。

首先,要堅持在一種語言環境下育兒。很多家庭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奶奶姥姥說方言,這樣就很容易誤導寶對語言的理解、發音和記憶,影響學說話的效率,有的寶寶就算學會說話也是時不時“串味”。

其次,要讓讓寶寶最初的語言得到積極回應。在寶寶四五個月時候,就開始咿呀咿呀地發生,這其實就是寶寶最初的語言(因為我記事早,經過與我媽討論,發現我八九個月時候自己感覺是在說話,而我媽聽到的都是咿咿呀呀的聲音),在這個階段聽到寶寶的發聲就要積極回應寶寶,鼓勵他繼續發聲。還要與寶寶多用語言交流。如果你下班回家了,要儘可能多跟寶寶待在一起,認真專注地傾聽他說話,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話感興趣,這樣才能保持寶寶說話時的熱情,他才會更願意跟家長說。

最後,要保證寶寶所處的語言環是豐富且有利於促進語言能力發育的。1歲多的寶寶送到托兒機構還為時過早,家長可以讓寶寶參加一些早教親子班,給寶寶進行語言能力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